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文学通论教学课件ppt作者 南志刚 赵树功文学通论第7章.ppt

54页
  • 卖家[上传人]:w****i
  • 文档编号:92416654
  • 上传时间:2019-07-09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822KB
  • / 5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七章,善恶因果:社会伦理的文学诉求,教学提示与重点,1.理解“善恶因果”,掌握其内涵和意义 2.理解“善恶因果”说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3.理解“善恶因果观”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所发生的演变及表现方式善恶因果来源于佛教的因果观,融会于我们民族的现实人生,其最早的渗透体现在六朝时期的志怪小说,随后集中体现于传奇小说以及明清戏曲故事它虽然不是中华民族本源的思想观念,但经过与佛教思想的融合,却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文化之中,内化为鲜明的中华民族个性与文学思想第一节 佛教的“因果”,佛教的“因果”说,在佛教思想中,“因”、“果”是分开来但却密切相关的一对矛盾 “因”是一个起动的元素或作用,“果”则是由于这个“因”的作用而产生的结果或现象,而这个“果”又可能成为另一个后“果”的“因”,连续下去因果的关系,往往相互错综复杂,环环相扣,连绵无绝:单一的因可能会酿成众多之果;而众多的因,也可能酿成单一之果佛教所讲的起心、动念都在因果的范畴,变幻无穷,物质与精神可以互为交错,而且顺序不一,没有固定的法则可寻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书到用时方恨少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佛教的“三世因果”,三世,是指“过去、现在与未来”其中,“过去”包含了无始劫数以来,而“未来”也包含了以后的无尽岁月因果的循环,在三世之中,连绵延伸,无休无止这一世与生俱来的种种现象,皆由过去世所造的“因”所致;而今世所造的种种,也可能要到来世方能萌芽(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佛教的“六道轮回”说,“六道轮回”说是对“三世因果”说的具体引申 在汉化佛教中,“六道轮回”的含义是:一切有生命的“众生”,包括人在内,统统被安置在六种不同的情况(六道、六趣)下,由低到高排列为: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阿修罗(一种恶神)道,人道,天道众生按照个体本身某一阶段(如人的一生可算一个阶段)的前因后果,各种因缘,如车轮回转一般,在下个阶段转入六道中的某一道它们是众生轮回的道途,故称“六道”;众生各乘因业而趣(趋)之,故称“六趣”今世作善或作出恶,在轮回中都有立刻而鲜明的体现第二节 “善恶因果”在中古文学中的表现,“善恶因果”观的出现,自佛教于东汉时期传入我国后,“善恶因果”逐渐成为我国古今小说的主题与故事的结构方式 轮回——因果报应——地狱的最初设计是佛教传入的,进入中国后迅速汉化,中国人将其与东岳有机结合,造成十殿阎王系统,连阎王都是通过轮回。

      佛教思想与中国小说的关系,没有佛教的传入和佛教本身以及受它影响的各种宗教对小说的使用,中国小说的发展史就可能大大地推迟另一方面,在为宗教所用的过程中,中国小说不但大大地丰富了自己,也大大地改造和丰富了各种宗教中古小说中的“转世”主题,羊祜患头风,治之祜曰:“生三日时,首向北户,觉风吹,意甚患之,不能语耳病源既远,不可治也 ——曾慥《类说》卷十一 祜年五岁时,令乳母取所弃金环乳母曰:“汝先无此物祜即诣邻人李氏东垣桑树中探得之 ——《晋书•羊祜传》,八戒说:“一灵真性,竟来夺舍投胎,不期错了道路,投在个母猪胎里,变得这般模样是我咬杀母猪,打死猪彘,在此处占了山场,吃人度日不期撞着菩萨,万望拔救,拔救 ——《西游记》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中古小说中的“姻缘”主题,男女的“姻缘”包括在前因后果的“因缘”之内,“姻缘原是旧因缘”本属佛教思想范畴,后来经过小说家灵活运用,脱离本根,把男女婚姻的“姻缘”,认为是前生已经注定的不能改变的因缘,成为了民间信仰 如唐代李复言《续幽怪录》之《定婚店》,杜陵韦固,少孤,思早娶妇,多歧,求婚不成贞观二年,将游清河,旅次宋城南店客有以前清河司马潘昉女为议者,来旦期于店西龙兴寺门。

      固以求之意切,旦往焉斜月尚明,有老人倚巾囊,坐于阶上,向月检书觇之,不识其字固问曰:“老父所寻者何书?固少小苦学,字书无不识者西国梵字,亦能读之唯此书目所未觌,如何?”老人笑曰:“此非世间书,君因得见固曰:“然则何书也?”曰:“幽冥之书固曰:“幽冥之人,何以到此?”,曰:“君行自平,非某不当来也凡幽吏皆主人生之事,主人可不行其中乎?今道途之行,人鬼各半,自不辨耳固曰:“然则君何主?”曰:“天下之婚牍耳固喜曰:“固少孤,尝愿早娶,以广后嗣尔来十年,多方求之,竞不遂意今者人有期此,与议潘司马女,可以成乎?”曰:“未也,君之妇适三岁矣年十七,当入君门因问囊中何物?曰:“赤绳子耳,以系夫妇之足,及其坐则潜用相系虽仇敌之家,贵贱悬隔,天涯从宦,吴楚异乡,此绳一系,终不可逭君之脚已系于彼矣,他求何益曰:“固妻安在?其家何?”曰:“此店北卖菜家妪女耳固曰:“可见乎?”曰:“陈尝抱之来,卖菜于是能随我行,当示君及明,所期不至,老人卷书揭囊而行固逐之入市有眇妪,抱三岁女来,弊陋亦甚老人指曰:“此君之妻也固怒曰:“杀之可乎?”老人曰:“此人命当食大禄,因子而食邑,庸可杀乎?”老人遂隐固磨一小刀,付其奴曰:“汝素干事,能为我杀彼女,赐汝万钱。

      奴曰:“诺明日,袖刀入菜肆中,于众中刺之而走一市纷扰,奔走获免问奴曰:“所刺中否?”曰:“初刺其心,不幸才中眉间尔后求婚,终不遂又十四年,以父荫参相州军刺史王泰俾摄司户掾,专鞫狱,以为能,因妻以女可年十六七,容色华丽固称惬之极然其眉间常贴一花钿,虽沐浴闲处,未尝暂去岁余,固逼问之,妻潸然曰:“妾郡守之犹子也,非其女也畴昔父曾宰宋城,终其官时妾在襁褓,母兄次殁唯一庄在宋城南,与乳母陈氏居,去店近,鬻蔬以给朝夕陈氏怜小,不忍暂弃三岁时,抱行市中,为狂贼所刺刀痕尚在,故以花子覆之七八年间,叔从事卢龙,遂得在左右,以为女嫁君耳固曰:“陈氏眇乎?”曰:“然,何以知之?”固曰:“所刺者固也乃曰奇也因尽言之,相敬逾极后生男鲲,为雁门太守,封太原群左夫人知阴骘之定,不可变也宋城宰闻之,题其店曰“定婚店”中古小说中的“姻缘”主题,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 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 ——西湖白云庵月下老人祠楹联,中古小说中的“因果”主题,唐传奇中,蒋防的《霍小玉传》流露着因果报应的观念;牛僧孺的《玄怪录》、李复言《续玄怪录》、张读的《宣室志》鲜明表现出了业报因缘;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沈既济的《枕中记》表现出了强烈的人生如梦这一佛教重要观念。

      明清小说中,《清平山堂话本》、冯梦龙的“三言”、凌蒙初的“二拍”中的不少作品都用佛门故事、佛教观念作为故事情节或推动故事结构,如《五戒禅师私红莲记》、《佛印师四调琴娘》、《明月和尚度柳翠》、《梁武帝累修成佛》、碾玉观音》《错斩崔宁》等等作品第三节 “善恶因果”在现代小说中的表现,在现代,善恶因果的循环报应观主要隐藏在思想背景中具有佛教或基督教教义的作家笔下,如许地山的《命命鸟》、曹禺的《雷雨》、《原野》等第四节 作品分析,《红楼梦》中的因果报应观,一、林黛玉与贾宝玉的“木石前盟”和“三世情” 林黛玉前身是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 因而,“灵秀”、“灵气”是林黛玉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的聪颖才情因此是《红楼梦》之最 神瑛侍者每日灌以甘露,仙草才得以久延岁月,修成女体这一前缘造就了林黛玉的两个文化基因一、黛玉的生命力非常脆弱,这是她自幼多病,体弱的一个基本的原因;二、黛玉的生命来自于神瑛侍者,因而她对神瑛侍者具有生命上的依赖性,这是林黛玉一刻都离不开贾宝玉的原因,《红楼梦》中的因果报应观,三世情,指从黛玉的角度看其与宝玉的感情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第一世情缘,是神瑛侍者侍奉、灌溉绛珠仙草,这是木石前盟。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第二世情缘,是绛珠仙子一心回报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这是仙女和仙人的情缘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第三世情缘,是贾府的宝黛爱情,是仙子来到人世“还泪”《红楼梦》中的因果报应观,二、贾宝玉与林黛玉的“三世情”形成了《红楼梦》的总体构建 前生(灌溉之恩)——今生(下世还泪)——来生(泪尽而归)是《红楼梦》的总体模式 小说的中心情节实质上就是仙草“还泪”的过程作者屡屡点明他们之间的宿缘,照应“还泪”之说如第三回写宝黛初次相会,双方都有“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印象,接下来就是,贾宝玉摔玉,林黛玉流泪大多数情况下,林黛玉出场,与宝玉有关时,总会流泪后四十回续作者高鹗在这一点上能理解原作的精神,也多次写到林黛玉流泪第九十七回写林黛玉“一点泪也没有了”——泪尽而归,照应第一回,结束“还泪”感恩的故事《红楼梦》中的因果报应观,三、其他人物与场景的描述中也有明显的因果报应观念 蒋玉涵与花袭人的联姻与最初蒋玉涵的咏诗和他与宝玉的互赠汗巾; 贾巧姐儿与刘板儿的联姻与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二人的交换柚子与佛手; 《红楼梦》十二曲与金陵十二钗的命运悲剧;,《金瓶梅》中的因果报应观,小说开篇即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小说描写西门庆的一生时,描写了当时市民的许多宗教活动:吃斋、礼佛、超度亡灵、讽诵经忏、宣扬佛事等,最后吴月娘的结局,也是碰到普静法师,法师为各人诵念解冤结咒 “闲阅遗书思惘然,谁知天道有循环;西门豪横难存嗣,敬济颠狂定被歼!楼月善良终有寿,瓶梅淫佚早归泉;可怪金莲遭恶报,遗臭千年作话传第七章 善恶因果:社会伦理的文学诉求 一、现代文学对古代文学善恶因果观的批判,二、现代文学对古代文学善恶因果观的继承,三、善恶因果观在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表现: 许地山、曹禺和冰心……,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 父亲许南英是台湾著名诗人,与清末诗人丘逢甲齐名,清光绪五年(1879)中秀才,十一年(1885)中举人,十六年(1890)中恩科进士,分签兵部主事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许南英在台湾抗日失败后,举家迁回大陆,落籍福建龙溪,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委署广东省徐闻县知县 甲午中日战争后,因许南英不愿做殖民地子民,许地山随父母迁居福建龙溪,1913年,曾到仰光做中文教员,在缅甸、马来西亚等地游历,形成作品的异域特色,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教书,研究佛教和印度风俗,后留学英美,以富于宗教色彩和异域风情的作品登上文坛,1、许地山,(1)生平,1913年受聘到缅甸仰光华侨创办的中华学校任职。

      两年的海外生活,他的思想受到一定影响,后来,他创作的不少作品都取材于此 1915年12月,许地山回国,在漳州华英中学任教,1917年,他重回省立二师,并兼任附小主事(校长) 1917年,许地山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学会多种外文和方言,并经常和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等人在一起谈论时政,寻求真理,探索改造社会、振兴中华的道路他们在北京青年会图书馆编辑《新社会旬刊》,宣传革命思想,发表新文学作品当“五四”运动爆发时,许地山作为学生代表经常上街演讲,在天安门前参加游行集会,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1922年8月,许地山与梁实秋、谢冰心等到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学习,192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以“研究生”资格进入美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史、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及民俗学,两年后又获牛津大学研究院文学学士学位 抗战期间,许地山作为一名热爱祖国的左翼作家,奔走呼号,声讨日寇罪行然而,却受当时燕大任教务长司徒雷登的排挤而被解聘后避居香港,被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 父亲许南英是台湾著名诗人,与清末诗人丘逢甲齐名,清光绪五年(1879)中秀才,十一年(1885)中举人,十六年(1890)中恩科进士,分签兵部主事。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许南英在台湾抗日失败后,举家迁回大陆,落籍福。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