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docx
48页精选word文档 下载可编辑 ICS 91.020 CCS X XX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行 业 标 准 TD T XXXXX—202? 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 Planning guidance of community-life circle 202?--发布 202?--实施 × × × × × × × 发 布 T TD T xxxxx-202× T TD T xxxxx-202× I I 目 次 前 言 II 引 言 I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3.1 社区生活圈 1 3.2 城镇社区生活圈 1 3.3 乡村社区生活圈 2 3.4 产业社区 2 3.5 商务社区 2 3.6 更新地区 2 3.7 老旧住区 2 3.8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 4 总体原则 2 4.1 规划原则 2 4.2 工作要求 3 5 规划要素 3 5.1 基本规定 3 5.2 基础保障型要素 4 5.3 品质提升型要素 4 5.4 特色引导型要素 6 6 空间指引 6 6.1 范围界定 6 6.2 空间布局 6 6.3 空间利用 7 6.4 品质提升 7 7 差异引导 8 7.1 基本方法 8 7.2 引导原则 8 7.3 引导内容 8 8 实施要求 10 8.1 工作原则 10 8.2 规划编制 10 8.3 工作指引 10 8.4 实施组织 11 8.5 政策机制 11 附 录 A 13 A.1 城镇社区生活圈基础保障型要素配置 13 A.2 城镇社区生活圈品质提升型要素配置 14 A.3 乡村社区生活圈基础保障型要素配置 16 A.4 乡村社区生活圈品质提升型要素配置 17 A.5 社区生活圈公共安全要素配置 18 附 录 B 19 附 录 C 20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 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II T TD T xxxxx-202× T TD T xxxxx-202× III III 5 引 言 为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 的若干意见》,指导和规范社区生活圈规划研究工作,加强对各地差异化引导,提高国土空间规划中社 区生活圈相关内容编制与实施的针对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自然资源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在总结实践经验、广泛听取意见基础上,组织编制本指南(试行)主要内容包括:总体要求、规划要 素、空间指引、差异引导、实施要求和附录 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 1 范围 本指南是社区生活圈规划工作的技术指引,主要以城镇、乡村中居住功能为主的社区为对象,也可 指导商务社区和产业社区;适用于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中有关社区生活圈内容的规划编制、管理和实 施,总体规划重在原则引导,详细规划重在具体落实各地可结合实际开展专题研究,因地制宜细化具 体规划标准和技术要求。
本指南未涉及的内容,可当按照国家、各地区现行的相关规范、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指南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指南;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指南 GB50180《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 GB T51328-2018《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 2013《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 CJJ75-97《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CJJT 294-2019《居住绿地设计标准》 DGTJ08-7《建筑工程交通设计及停车库(场)设置标准》 DGJ08-103《无障碍设施设计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3.1 社区生活圈 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全面与精准解决生活各类需求、融合居住和就业环境、强化凝聚力和应急 能力的社区生活共同体,是涵盖生产、生活、生态的城乡基本生活单元、发展单元和治理单元 按所处区域,主要分为城镇社区生活圈和乡村社区生活圈两类 按主体功能,主要分为居住社区、产业社区与商务社区等 3.2 城镇社区生活圈 指城市、镇区、集镇建设范围内的步行可达区域内,配置可便捷使用的“衣食住行、文教体卫”等 基能与公共活动空间,支持创新创业,倡导居住多元融合,承载安全、友好、舒适、丰富等构 建目标的社会基本生活单元。
8 9 3.3 乡村社区生活圈 指村庄建设范围内,从满足乡村居民生产、生活需求角度,结合乡村居民的日常出行规律形成的乡 村地理活动单元 3.4 产业社区 指以第二产业的生产、研发、展销为基础,融入生产和生,配置一定的居住、公 共活动和公城市生活功能,实现产业要素与城市生活协同发展、环境绿色宜人的新型产业集聚 区 3.5 商务社区 指以商务功能为主,集聚各类商务楼宇,形成核心功能特色明确、衍生功能完善丰富、配套功能齐 全的功能集聚区,提供丰富的商业、文化、居住、交往、休闲等空间和场所,体现城市核心竞争力 3.6 更新地区 指可以局部开发、建成环境有待整体质量提升的已建地区 3.7 老旧住区 指建成年代较久、建筑环境质量较差、公共设施落后、已影响居民基本生活的居住地区 3.8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根据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等因素, 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 4 总体原则 4.1 规划原则 4.1.1 以人民为中心,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成就感 围绕城乡美好生活需要,坚持保基本和提品质统筹兼顾。
在补齐民生短板、确保公平均好的同时, 主动适应未来发展趋势,全面配置多元化社区公共资源提高社区应对各类灾害和突发事件的事先预防、 应急响应和灾后修复能力提供丰富的学习与就业机会,促进全龄段不同人群的全面发展 4.1.2 以特色为导向,因地制宜塑造丰富生活场景 根据不同社区特征,结合资源禀赋条件,注重文化性、地域性、民族性等差异,加强分类引导、差 异管控、特色塑造和有序实施,提供多样化的公住房、休闲和交往场所等,激发社区活力,促 进深度融合 4.1.3 以韧性为目标,构建共建共享的社区共同体 统筹配置社区各类资源,鼓励集约复合、紧凑布局、高效利用空间,倡导设施与场地的集成共建与 使用共享彰显全生命周期的关怀,实现空间的动态适应与弹性预留,提升社区的包容性与成长性 4.1.4 以治理为抓手,搭建开放协同的参与平台 发挥各级政府部门工作统筹和政策引导作用,调动在地企业、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多方式、多途径、 多层次地参与社区事务,强化社区认同落实贯穿规划、建设、运营的全过程协作机制 4.2 工作要求 各级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全面贯彻社区生活圈的理念,提高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质量,发挥“多规合 一”的优势,创新土地供给政策,统一认识、明确目标、多策并举、落实行动,推进社区生活圈有效实 施。
5 规划要素 5.1 基本规定 5.1.1 社区生活圈分类 5.1.1.1 城镇社区生活圈可构建“15 分钟-5 分钟”两个层级15 分钟层级结合街道、镇行政管理单元, 重点配置内容全面、具有一定能级素5 分钟层级重点配置经常性使用和面向老人、儿童的服 务要素 5.1.1.2 乡村社区生活圈可根据实际,依托镇(乡)、行政村集中居民点,重点配置中小型生活生产服 务要素,满足为乡村居民就基本需求 5.1.2素构成 5.1.2.1 社区生活素,主要为住房保障、就业指导、社绿色出行、生态低碳、公共安 全六大方面内容,其中社括健康管理、乐龄生活、终身教育、文化培训、体育健身、商 行政管理和其它(主要是市政设施)八个分项内容 5.1.2.2素按规划内容分为基础保障型、品质提升型与特色引导型三种类型 5.1.3 要素配置原则 5.1.3.1 基础保障型要素要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可根据本指南应配尽配,按照政府主导、覆 盖全面、保障公平的原则予以落实 5.1.3.2 品质提升型要素主要保障居民品质生活的多元需求,宜结合地方标准统筹谋划、尽力而为,按 照政府组织、社会参与、市场补充的原则予以落实。
5.1.3.3 特色引导型要素主要促进不同类型社区的特色发展,宜结合规划编制引导多元发展,按照政府 引导、市场为主、多方参与的原则予以落实 5.2 基础保障型要素 5.2.1 完善要求 结合国家《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 的要求,城镇社区生活圈补充住房保障、就 业指导、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基础保障型要素,打造完整社区;乡村社区生活圈配置满足乡村居民基本生 活生产需要的基础保障型要素 5.2.2 城镇社区生活圈 5.2.2.1 提供由政府持有、标准合理、规模适宜的保障性住房 5.2.2.2 配置社区就心,为就业弱势群体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信息共享,引导各类企业、公益 组织等提供就业岗位 5.2.2.3 按社区-邻里-家庭三级防灾网络配置避难场所、应急通道、防灾设施等要素,有效应对各类灾 害 5.2.3 乡村社区生活圈 5.2.3.1 依托镇为心配置为,提供农业生产资料支撑、技术培训和信息推广、农产品 收购等农业生 5.2.3.2 配置农村卫生室、事务代理室、文化活动室、全民健身广场和便民农家店 5.2.3.3 配置垃圾收集房、公共厕所等市政设施,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5.3 品质提升型要素 5.3.1 城镇社区生活圈 5.3.1.1 居住 宜考虑居民收入水平和家庭结构,提供更多类型的住宅套型,促进社区融合 商务社区、产业社区宜鼓励建设面向不同群体的人才公寓,提高租赁房比例,激发地区发展活力 5.3.1.2 就业 宜规划合理比例的商业商务、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