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大小乘的争论及其主要差别的研究.doc
11页1论文作业(大)论大小乘争论的产生及其主要差别妙醒摘要 大小乘的分化,是佛陀灭度后佛教内部分裂又分裂而产生的客观必然现象也是佛教向前进步发展的一个标志和分水岭大乘佛教对部派佛教自圆其说的教义予以驳斥,并将佛教固步自封的局面打破,异军突起,为佛教打开了崭新的局面,使佛教走向了新生的繁荣时代,大小乘的争论和差别由此而产生大小乘的争论与差别皆有其作用与意义大小乘并行不悖的存在与发展将是佛教未来长久的现实关键词 大小乘 争论 差别前言佛教自公元前六世纪诞生以来,虽历经沧桑而长盛不衰佛陀涅槃后,佛教内部产生了分裂,进而有了部派佛教的产生和部派之间的纷争,特别是大乘佛教兴起后,有关大、小乘之间的争论一直不休,相伴而生的是大、小乘之间的种种差别大乘、小乘”之称,多见于大乘圣典 “所谓‘小乘’,是以个人一己得度为教义;‘大乘’则是救拔周遭众人,与社会大众共同迈向解脱的一种教法1)小乘(声闻乘和缘觉乘)偏重个人解脱,修行目标是成就阿罗汉或辟支佛而大乘侧重于修证菩提(觉悟)和般若(智慧) ,继而行菩萨道,自利利他,追求觉悟成佛大乘斥责小乘,只求自利而不愿利他大乘与小乘,是佛法在现实生活应用中的不同体现。
事实证明,无论大乘或小乘,都是为教导众生着力而为,都在尽力弘2扬佛法因此,大乘或小乘,不能一概而论为因应不同根基众生之所需,二者皆有长期存续之必要以下就大小乘争论的产生及其主要差别予以分析研究一. 大小乘争论的产生1.大小乘的分化与大众部、上座部的渊源大乘与小乘, “大乘”是 Mahayana(摩诃衍)的译语,意为“大的交通工具(车) ”;“小乘”是 Hinayana 的译语,意为“小的交通工具” ,而且 Hina 原意为“被丢弃的” ,也有“卑下” 、 “劣等”的意思,所以 Hinayana(小乘)是一种轻视的称呼,大乘教徒轻视部派佛教,所以才会这样称呼他们换句话说,不可能有教团自称“小乘” (2) ,以上是日本学者平川彰的说法由此看来,大小乘的称谓与划分成为佛教内部走向分化的标志大众部与上座部的分裂是由于对戒律的争议所产生的,而大乘与小乘的分化,则是大、小乘学说主张与思想境界的差别所产生的追究其根源,大乘与小乘的分化与大众部、上座部有渊源关系大约佛灭 110 年左右,第二次经典结集之后,佛教在印度分裂为大众部和上座部,这次分裂被称为根本分裂,最明显的标志是佛教由原始佛教进入到部派佛教时期。
此后,从根本分裂进一步分裂;大众部与上座部内部都有过多次的分裂,最终的分裂称为枝末分裂枝末分裂的最后,形成历史上的“十八部 ”或“二十部” ,他们各自阐述自家的主张与学说大众部自由开放的思想及佛陀观、心性本净的理论,与后来的大乘佛教主张相一致;而被大乘佛教贬斥为3小乘佛教的部派佛教,最具代表性的是一切有部,其传统保守的思想及一切有的主张,与上座部相接近 “大众部主空,所以近乎大乘;上座部主有,坚持小乘 ”(3)大众部与上座部也可看成是大乘与小乘分支的初始上述看出,大小乘佛教与大众部、上座部有渊源关系2.阿毗达摩论藏所引发的大小乘争论纵观佛教的历史,我们可以这样说,小乘(Hinayāna)代表佛教的第一发展阶段,而大乘(Mahāyāna)则代表佛教的第二发展阶段 (4)这就说明,大乘是在小乘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对学习小乘经论智慧所得的思想总结与境界升华一般说来,所谓的小乘,是指部派佛教,特别是指一切有部导致大小乘称谓的出现和划分的主要原因是部派佛教阿毗达摩论藏的出现部派佛教的各派,各有立场标榜,各有理论展示,将本来以信仰与实践为主的佛法而演变成学问来研究,佛教开始走向经院哲学化,出现了多思辨、多理论的倾向。
这对佛教来说,带来了一定的危害,特别是对一般民众的信仰产生了误导,对于人人都可修证的佛法,却给人造成了佛教高难深的错觉,不利于佛法的普及与弘扬,也违背佛教的原理 “为了匡正阿毘达磨部派佛教的缺陷,以及推广释尊真实的佛法,初期大乘佛教因此而兴起5)在原始经典《阿含经》中已有大乘的名目和大乘的菩萨精神有据可查的经典,更加鼓舞着大乘学者的信念,他们呼吁回归佛陀的本怀和佛教的根本立场大乘思想开始出现,佛教内部出现了鲜4活的气氛,弘扬大乘佛教的运动开始掀起大乘佛教在印度经历了初期、中期、晚期三个历史阶段,大乘经典如《般若经》 、 《华严经》 、《维摩经》 、 《法华经》 、 《胜鬘经》 、 《涅槃经》以及净土经典等广为流传涌现了马鸣、龙树、提婆、无著、世亲等大乘学者,并各有对大乘佛法的独到论著,如龙树的《中论》 、无著的《摄大乘论》 、世亲的《唯识三十论》等这些大乘经论,一般都对小乘的偏狭观念予以驳斥,指示小乘回小向大这些经论,被翻译后也流传到了中国汉地,影响了中国汉地佛教八大宗的的形成部派佛教,特别是有部的学者,面对大乘人士的贬低与指责也不甘示弱,起而还击,叱责大乘“大乘非佛说” 大乘与小乘的相互指责与争论都有其道理,也都有所偏激,站在公正的立场看部派佛教,他们并非只求自利而不利他。
他们恪守戒律,尽职尽责比如说一切有部,有“经师” 、 “律师” 、 “论师” 、“禅师”等称谓,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他们在僧团中协力合作,各尽所能,使僧团兴旺不辍,信众日增又如至今仍兴盛不衰属斯里兰卡派系的南传佛教,一般人认为他们是小乘佛教知情的人们都知道,南传上座部佛教也是竭力弘扬着上座部佛教,为社会大众广行善道,因而这也是南传佛教不承认自己为小乘的原因从法显、玄奘、义净等中国古代僧人的印度游记所记载的史料看来,即使在大小乘兴起后,大小乘依然并行无论在有史记载的五世纪初的法显时代,还是七世纪的玄奘时代,小乘部派的寺院和信众都胜过大乘,一直到佛教在印度本土灭亡为止,小乘的某些部派依然存续着5而大乘,也并非像部派佛教所贬斥的“大乘非佛说” ,大乘也是基于原始佛教教理为根据初期的大乘经典,有的也是出于佛说;“有些大乘经典则并非出于佛说,是由在家弟子的宣说而得到佛的印可,例如维摩、胜鬘便是 ”(6)每一个时代都会有对佛法的新见解与新思潮的出现,况且大乘思想是灵活开放的,这样使得大乘的典籍与篇幅愈来愈充实丰满,原有的经典内容或多或少的有所增删因为大乘经典不像小乘经典一样多采用记事纪实的文体,而多用通俗的语言与故事、譬喻、偈颂等文学手法。
大乘虽然称部派佛教为小乘,但并没有完全否定小乘的理论和实践,而是在加以接受与吸收各部派佛教教义的基础上,为使佛陀的根本精神适应时代的要求,形成了大乘学说,推动了佛教的改革,使佛教成为世界上一个伟大的宗教!至于大乘是不是佛说,正如圣严法师所说:“在《大智度论》卷九说有‘法四依’ ,第一便是依法不依人;凡是根据三法印或是四法印或一实相而通过的,那便是佛法,佛陀的悲智中流出了佛法的原理原则,则未暇尽说佛法的本末终始;依律住,依法住,即如依佛住,佛法则不必要求皆出于佛说 ”(7)圣严法师此番话,真可谓见解精辟,令人叹服!大小乘的争论, “到了《法华经》中,将大小三乘会归一乘,便调和了大小之争 ”(8)而今盛传的大乘佛教,一般是指梵文系的中国汉地所传的大乘佛教,日本、韩国、越南皆属此系;以及藏语系的中国藏地的密教也属大乘佛教,统称为北传佛教而盛传于东南亚诸国的巴利语系的佛教,则被称为南传佛教;依然被人们认为是6小乘佛教北传佛教与南传佛教之间现仍存在着关于大小乘的争论二、大小乘的主要差别大乘与小乘,在各自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表现出各自的系列特点,形成大乘与小乘之间的多方面的区别,二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主要的差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教义学说的差别1.理论上的不同。
小乘不承认万法皆空,只承认人空,却认为法有只对主观世界能看破否定,却对客观世界存有执着,不能彻底否定即使他们用分析方法承认客观世界是空的,却不愿否定客观世界,认为有极微的存在,仍是一种有的观点而大乘主张人法两空,即否定主观世界,也否定客观世界,主观与客观在本质上皆为空大乘佛教对“法空”的认识表现为两大学派:(1)龙树、提婆的中观学派,称为大乘空宗中观学者认为,万法皆为基于性空的基础上随缘而生,万法无自性,故无常,皆为虚幻不实的假象但是执着空,或执着有,都不正确,都是执着;因而既不执着空,也不执着有,这便是著名的“中观”学说2)无著、世亲的瑜伽行派,称为大乘有宗主要阐述 “万法唯识”的理论,即认为一切现象均依“阿赖耶识” (第八识或藏识)缘起,阿赖耶识能发生一切法也就是说,对世间万象的认识和分别都是心识的能动作用,一切法都是心识的能识与所识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万法再无其它实体,,故称“万法唯识” 72.依据的经典不同小乘的主要经典是原始经典,如:《长阿含经》 、 《中阿含经》 、 《增一阿含经》 , 《杂阿含经》等大乘的主要经典则有:《大般若经》 、 《妙法莲华经》 、 《华严经》 、 《大涅经》 、以及《大智度论》 、 《中论》 、 《瑜伽师地论》 、 《摄大乘论》 、 《唯识三十论》 (世亲造)等经论。
小乘比较较拘泥于经典文句的原意,而大乘对经典文句之解释,则比较灵活小乘一般将经典视为学问研究,大乘则以信仰、实修而践行佛法这在初期大乘佛教时期表现尤为突出二)修行方法的差别大、小乘,都要修持戒、定、慧三学及四圣谛、八正道而大乘除了修习以上内容,还侧重于修习包括“六度” 、 “四摄”在内的“菩萨行” 大乘依照佛陀成佛以前的修持阶段,即修习“菩萨行”作为自己修行的榜样大乘佛教徒主张可以在家修行,而小乘则认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非出家过禁欲生活不可这也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区别之一大乘教徒把菩萨的修行方法概括为“六度” 、 “四摄” “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他们认为这六种方法是能够脱离生死苦海,达到涅磐彼岸的通道 “四摄”是指大乘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在与他人相处时需要遵守的原则,具体是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大乘佛教认为这是菩萨救渡众生时所应遵守的原则和方法大乘教徒把自己的学说称之为“菩萨思想” ,把自己的修行实践称作“菩萨行” ,把自己所尊奉的戒律称之为“菩萨戒” 大乘总是有意与小乘划分开界限,对小乘佛教有明显的歧视8意味三)对佛、菩萨、罗汉认识的差别小 乘 认 为 , 尽 管 在 释 迦 牟 尼 佛 之 前 还 有 六 佛 , 未 来 还 有 弥 勒佛 , 但 是 现 在 的 世 界 只 有 释 迦 牟 尼 佛 一 人 可 称 作 佛 。
佛 陀 是 人 而不 是 神 , 人 们 信 仰 他 、 崇 敬 他 , 是 因 为 他 觉 悟 并 践 行 了 宇 宙 人 生的 真 理 , 成 为 世 人 的 榜 样 小 乘 更 多 从 “人 ”的 角 度 理 解 佛 陀 ,将 佛 陀 视 为 精 神 导 师 而 大 乘 则 崇 拜 多 佛 , 认 为 十 方 世 界 同 时 存在 着 无 量 诸 佛 并 宣 扬 作 为 应 身 的 释 迦 牟 尼 佛 , 还 有 报 身 、 法 身 作 为 法 身 的 佛 , 常 住 不 灭 , 无 在 无 不 在 并 且 倡 导 一 切 众 生 皆有 佛 性 , 都 可 成 佛 大 乘 的 修 行 目 标 是 要 成 就 佛 果 由 对 佛 的 认识 的 不 同 , 也 必 定 对 菩 萨 和 罗 汉 有 不 同 的 认 识 小 乘 认 为 , 除 了释 迦 牟 尼 佛 , 其 他 人 修 行 的 最 高 果 位 只 是 阿 罗 汉 , 到 了 阿 罗 汉 的果 位 就 能 了 脱 生 死 阿 罗 汉 有 弘 扬 佛 法 , 佑 护 众 生 的 能 力 , 因 而成 为 信 众 崇 拜 的 对 象 。
在 小 乘 , 罗 汉 的 地 位 仅 次 于 佛 小 乘 修 行的 目 标 则 是 成 就 阿 罗 汉 果 对 于 菩 萨 , 小 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