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学院2006级函授班.doc
17页音乐学院 2006 级函授班第一章 古希腊音乐教学内容引言:一、起源西方音乐的历史发展可以追述到古代希腊、罗马古希腊的文明发源于爱琴文明希腊古国的区域以爱 琴海为中心,包括希腊半 岛 、爱琴海中的众多岛屿以及小亚细亚半岛西部的沿海地带教学重点:二、古希腊分为三个阶段(1)荷马时代(公元前 12 世纪-公元前 8 世纪)(2)古典时代的黄金时期(公元前 8 世纪-公元前 4 世纪)(3)希腊化时代(公元前 4 世纪-公元 1 世纪)三、古希腊的乐器1、弹弦乐:里拉(里尔)、基萨拉琴(1)原理:里拉由手指或拨片拨弦发声,最初由龟壳张弦制成2)构成:乌龟壳上支两只牛角和一根横木、架上四根弦基萨拉:(1)原理、构成:从里拉发展而来2)特点:比里拉声音、形状更大、有方形的共鸣箱、张有 5 根、7 根、11 根或更多的羊肠弦3)两者比较:基萨拉常为专业者采用,普通里拉多为业余音乐家采用 2、管乐:阿夫洛斯管(为主)、潘管(绪任克斯)阿夫洛斯管常用于敬奉酒神狄奥尼索斯1)原理:实际上是 V 字形的双簧管2)特点:声音坚硬和具有穿透力(3)构成:是左右两管右管有孔、左管无孔很可能左管只能奏出一个持续低音。
潘管:是由一系列管子组成的排萧三、古希腊的音乐理论音程、音阶、 调式等方面(1)乐律:毕达哥拉斯首先计算出五度相生律2)四音列:阿里斯多塞诺斯音乐理论的核心a 自然音的 b 变化音的 c 四分音的四音列:建立于一个固定四度框架,中间的两个音不固定,它们可以灵活变动,形成三种类别的四音列,即上面三种古希腊的字母记谱,用 24 个希腊字母 第二、三章 中世纪音乐教学内容引言:一、背景:公元 476 年,庞大的罗马帝国崩溃了,西方历史进入了千年的中世纪时期2、基督教成为中世纪人们的精神世界3、音乐在中世纪继续享有高尚的地位被列入“七艺”的高级学术 语言艺术的“三艺”:语法、修辞、逻辑;数学艺术的“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教学重点:二、中世纪起至时间:公元 5 世纪到公元 15 世纪(1)中世纪早期(约 5-10 世纪) (2)哥特时期(约 11-13 世纪)(3)新艺术时期(约 14-15 世纪)三、中世纪教会音乐1、格里高利圣咏(1)背景:4 世纪以来,基督教从地下走向公开,迅速向各地传播,不同地区的基督教教会形成了自己特色的礼拜方式和圣咏音乐2)特征:无伴奏的纯人声(男声)歌唱的单声部形式,以拉丁文为歌词,即兴式而无明显节拍特征,建立在单纯 的自然音阶基础上。
旋律音调平缓、以级进和三度为主,偶 尔四、五度上行跳进后往往反向 缓慢下移,音域常控制在比较窄的范围歌唱方式: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应 答歌唱四种2、记谱法:采用“纽姆谱”:在歌词的上下方写下简单的符号,指示上升或下降的语言声调变化 “四线谱”:意大利 传教士,规多在前人 “线”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3、唱名法的起源:规多为了教学上的方便,当时有一首《施洗约翰赞美诗》,歌 词共七行规多就采用前六行歌 词中每一行的第一个音节(ut、re、mi、fa、sol、la),作为六声音阶的唱名后来因 为 ut 发音不响亮,有人不把它改为 do在法国,至今第一个唱名仍唱 ut4、六声音阶是为了便于学唱圣咏而设计的它的结构是:全、全、半、全、全从 G、C、F 开始可以分 别构成三种六声音阶其中 F 六声音节必须降低 B 音才能满足六声音阶的结构要求5、记谱法的演进:13 世纪德国音乐理论家弗兰科写了一本《定量歌曲艺术》,促成了“定量乐谱”的产生于是 纽姆谱前进了一步,出 现 了长短不同的4 种黑头音符6、伪音:当时有的人,不顾教会的清规戒律,把 8 种 调式的素歌,移到别的调上去唱那麽,任何一个调式移高五度都要碰到升 f 音,移低四度都要碰到降 b 音。
这种变化半音和移 调的唱法都为教会所不许当时称为“伪音”但它却为今天的大小 调铺平了道路因为多里亚常常降低第六音而变成了小调利底亚和混合利底亚分别常降低第四音和升高第七音而成了大调多里亚调式小调利底亚 大调混合利底亚大调7、复调音乐的萌芽(1)奥尔加农:西方有记载的最早的复调音乐的形式2)形式:两种一种叫“平行奥尔加农”另一种叫 “平行奥尔加农的变体”平行奥尔加农:它的上方声部的圣咏旋律,称为主声部,主声部下方附加一个奥尔加农声部,附加声部以相距四度或五度方式平行于主声部8、圣母院乐派的复调(1)背景:1160 年,莫里斯.德.絮利成为巴黎主教着手改造旧的的罗马圣母院教堂,新的圣母院大教堂于 1163 年奠基 12、13 世纪 巴黎是欧洲最具活力的学术中心复调音乐的中心也从南部法国转向北部的巴黎,巴黎圣母院成为晚期中世纪复调最具创造性的中心2)贡献:贡献之一是对复调节奏在记谱和写作方面的创新,节奏模式在这里得到广泛和更丰富的运用3)莱奥南和佩罗坦莱奥南生平:大约出生在 1135 年,1200 年去世曾在巴黎圣母院大教堂接受教育,后来获得大学的学衔,1180 年左右被任命为大教堂管事他是一位诗人和作曲家,作有一部《傲尔加农 大全》, 这是中世纪最重要的复 调音乐文献之一。
他擅长写华丽奥尔加农,这种复 调体裁在他手里发展的顶峰但他并不是今天意义上的作曲家,他是一位修士,所作所为都是服务于宗教礼拜佩罗坦生平:他的生平没有更多的了解,只是从一些涉及他的文献中间了解到他是莱奥南之后的人,大约活动在 1200 年左右曾 对莱奥南的《傲尔加农大全》进行润色和修订13 世纪左右,二声部的华丽奥尔加农已经难以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了,第斯康特代表着新的发展趋势在佩 罗坦的第斯康特中,节奏的运用更加复杂多样,由于有了统一的节奏,复 调音乐在空间上进一步拓展的可能,佩 罗坦创造了一批三个乃至四个个声部的复调音乐所以,莱奥南被称为“奥尔加农的最佳作曲家”,佩 罗坦被称为“第斯康特的最佳作曲家”9、“古艺术”与“新艺术”(1)“古艺术”:14 世纪的作曲家称以巴黎圣母院派为代表的 13 世纪音乐2)“新艺术”:原是法国作曲家兼音乐理论家维特里的一本书名同时,14 世纪时,法国音乐在理论、作曲技巧和音乐风格上出现了一些新现象这标志着称为“新艺术”音乐革新的开端盛行于 14 世纪上半叶的法国,但由于具有广泛的影响常常代表着一个时代,因此人们习惯上以“新艺术”来通称整个 14 世纪法国和意大利音乐。
3)新的记谱方式:在代表“古艺术”的弗郎科“有量记谱”体系中,有三种重要的节奏符号长拍、短拍和次短拍即一个长拍通常由三个短拍构成,一个短拍由三个次短拍构这种三分法被称为“完整拍划分”而新 艺术音乐家穆斯里和维特里相续提出新的节奏记谱原则新的 记谱 原则最大的特色是增加了更小的音符的时值,以及突出二分的不完整拍的地位4)代表人物:马肖他最有特色的作品是复调世俗歌曲,包括叙事歌曲、回旋歌、维勒莱等意大利新艺术代表人物是:兰迪尼兰迪尼终止式:是 13-15 世纪六度到八度终止式的变化处理,这是兰迪尼个性风格的体现第四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教学内容一、背景14 世纪,欧洲中世纪的封建主义制度和理想开始衰退,西方历史上一个新的文明开始了它被称作“文艺复兴” 约从公元 1300 年到公元 1650 年教学重点:二、 主要音乐“流派”、风格及代表人1、勃艮第地区的音乐(勃艮第乐派)(1)定义:西方音乐史上把文艺复兴早期出自欧洲北方的第一代作曲家称为勃艮第乐派2)尚松:一词在西方音乐史上是 14 世纪至 16 世纪以法文的世俗诗歌谱写的复调歌曲的概称它产生于 14 世纪马肖等作 11 曲家的创作,14 世纪后期,由于法国音乐风格的转变,它已发展成为一种有复杂的节奏和对位的歌曲。
勃艮第时期的尚松基本上继承了 14 世界的这种歌曲传统,但是于 14 世纪后期的音乐风格相反,勃艮第时期的尚松以清新和幽雅为特点迪费的尚松依然以“固定形式”进行创作,但是他所选的主要是回旋歌而不是维勒莱和叙事歌,他的 70 首尚松中有近 60 首是回旋歌班舒瓦与迪费一样,以尚松最有特色他的尚松采用的都是高声部为人声,下两个声部为器乐的声部形式他的人生旋律简洁,没有复杂的节奏, 时常出现三和弦的轮廓,富有感染力2、法-佛兰德作曲家(佛兰德乐派)(1)定义:15 世纪中叶以后出自欧洲大陆北部 的作曲家被音乐家称为法-佛兰德作曲家(佛兰德乐派)2)代表人物:先后有奥克冈、比斯努尔、奥布雷赫特、伊 萨克、若斯坎、奥 兰多.迪 . 拉索(奥兰德. 德. 拉絮斯)3)重要作曲家:若斯坎:作有 18 首弥撒曲、100 首经文歌和 70 首尚松经文歌是他最局个性和创造性的体裁奥兰多.迪 . 拉索:作有两千多首作品70 首弥撒、176 首牧歌、 135 首尚松、93 首利德 和 520 首经文歌著名歌曲 《回声》4)音乐特点、风格:分为两类一种是 严格的复调音乐,各声部 连成一气另一种是在复调织体中可以见到和弦式的进行,多用 终 止式。
常常段落分明,有明显的收束感,有鲜明的音响 对比3、威尼斯乐派和罗马乐派(1)是文艺复兴后期两大意大利乐派(2)威尼斯乐派的创始人是佛兰德作曲家维拉尔特3)他的后继者安德雷阿. 加布里埃利及其侄子乔瓦尼发展了一种富于回声效果的“威尼斯风格” 乔瓦尼善于 处理众多的声部,他的作品富于 鲜明的色彩变化,因而被称为“配器法之父 ”4)罗马乐派的创始人是意大利作曲家帕莱斯特里那开创了庄严明净的无伴奏合唱风格,世称帕莱斯特里那 风格 5、宗教音乐改革1517 年,德国维滕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 路得,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在音乐上最重要的成果是会众的赞美诗,即众赞歌他用德语诗篇歌代替拉丁语的进台经,用德 语信经替代拉丁 语的信经歌 词也由散文式的经文和祷词改为有韵律的诗歌 创作了《上主是我 坚固堡垒》,被恩格斯称为 是 “16 世纪的《马塞曲》”第五、六、七、八章 巴罗克时期音乐教学内容一、背景大约公元 1600 年到 1750 年这一个半世纪,在西方音乐史上称之为巴罗克时期二、巴罗克时期音乐的分类(1)巴罗克早期是巴罗克音乐的形成时期当时的作曲家们竭力从 16 世纪的文艺复兴的旧的体裁和对位法中解放出来。
2)巴罗克中期这是巴罗克时期的定型时期作曲家们开始使用一种共同的音乐语言,各种体裁和形式都边都变得更加典型,巴罗克风格也开始逐渐传便欧洲各国3)巴罗克晚期是巴罗克盛期晚期巴罗克不是一个创新的时期,而是一个完善的时期, 这时,以巴赫与亨德尔为代表的音乐大师们将音乐发展推向了辉煌的顶点三、巴罗克时期音乐的特点通奏低音:这是巴罗克音乐时期重要特征之一它强调的是两端的声部,即低音部和高音部这两个基本的线条首先,它有一个独立的低声部持续在整个作品中,因此叫做通奏低音其次,是一位于上方的比较华丽和富于装饰性的高声部作曲家在创作中只写出这两个声部,而中间的和声声部并不写出来需要演奏者即兴演奏,这叫通奏低音的“实现” 为了提醒演奏者的注意,作曲家常常低音的上方、下方或旁边标记相应的阿拉伯数字来对需要演奏的每个和弦加以指示,所以,通奏低音又叫“数字低音”通奏低音的实现至少需要两种乐器:一种是演奏和弦的羽管键琴、管风琴或琉特琴,另一种是演奏通奏低音的大提琴或大管低音乐器第一个提出“通奏低音”这个名词的是维压达纳所以,有人把巴罗克时期又叫做通奏低音时期或数字低音时期2)节奏与记谱:巴罗克音乐的节奏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非常规整的,另一类是非常自由的。
从这个时期开始,作曲家们在作品的开头记一个拍号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做法三种谱号,虽然从 15 世纪开始使用了,但在巴罗克时期,它们的样子变得更象我们今天看到这个样子不过他们所标记的调号经常比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