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语言文化古代汉语(上)19连词ii语气词词头词尾模版课件.ppt

24页
  • 卖家[上传人]:e****s
  • 文档编号:252653423
  • 上传时间:2022-02-11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4.15MB
  • / 2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副标题样式*1古代汉语(上)主讲教师 :徐志奇课程十九6.虽、虽然 A.连词“虽” 一般连接分句,表示让步可以分事实性让步和假设性让步两种 1)事实性让步 即“虽”字所在分句叙述的情况是已经存在的事实这时“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虽然”例如: 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战国策赵策) 许既伏其罪矣,虽有君命,寡人弗敢与闻左传隐公十一年) 灌婴虽少,然数力战史记灌婴列传) 2)假设性让步即“虽”字所在分句叙述的情况是一种假设事情这时“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纵然”,“即使”例如: 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公输) B.“虽然” 是由连词“虽”和指示代词“然”组成的词组,往往单独成句,意思是“虽然如此”,其中“虽”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然”相当于现代汉语“如此”例如: 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孟子许行) 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墨子公输) 中古以后“虽然”凝固成一个连词,不再含“如此”的意思,与现代汉语“虽然”相同例如: 虽然有以,非鬼非蜮,乃心忧矣庾信竹杖赋)7.然、然而 1)连词“然”: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然而”、“可是”或“但是”。

      例如: 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然子病矣左传鞌之战) 先生有幸臣之意,然有大伤臣之实韩非子问田) 楚子使唐狡与蔡鸠居告唐惠君曰:“不谷不德而贪,以遇大敌,不谷之罪也,然楚不克,君之羞也敢籍君灵,以济楚师左传宣公二年) 2)“然而”:是由指示代词“然”和连词“而”组成的词组,意思是“如此,而”,或“虽然如此,却”,“然”用以指代上文作为一种条件,“而”表示转折,其后的成分或分句转入正意例如: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公孙丑下) 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史记商君列传) 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史记李斯列传) 后来有些“然而”的“然”不再有指代作用,“然而”凝固成一个连词,相当于“可是”、“但是”例如: 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韩非子五蠹) 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战国策魏策下) 现代汉语的连词“然而”就来源于这种凝固结构8.之 “之”本义是动词“往”、“到去”例如: 田成子去齐,走而之燕韩非子说林) 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齐庄子人间世) 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 之,曰:“牛何之?”(孟子梁惠王上) 连词“之”主要有以下三种用法。

      1)连接定语和中心语定语和中心语的语义关系多种多样,有领属关系、修饰限制关系、同一关系、分数关系等例如: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庄子养生主) 是子也,虎豹之状而豺狼之声左传宣公四年)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墨子公输)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2)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主谓结构变成名词性偏正结构,去充当单句的句子成分(包括作主语、宾语和状语)或者复句的第一个分句例如: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 奉阳君徐为不信臣,甚不欲臣之之齐,又不欲臣之之韩、梁也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自赵献书赵王书)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庄子逍遥游)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战国策赵策) 我之不德,民将弃我,岂唯郑?(左传襄公九年) 天方受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左传宣公十五年) 3)连接主语和介词短语介词主要有“于”和“与”其中“于”是“对于”的意思,“与”表示某种关系例如: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今人主之于言也,悦其辩而不求其当焉韩非子五蠹) 且今时赵之与秦,犹郡县也史记张仪列传)九.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语气词 词头词尾1.语气词 语气词的概念和分类 陈述语气词 疑问语气词 感叹语气词 句首、句中语气词 语气词的连用 “何(以)-为”A.语气词的概念和分类 语气词,是专门用来表达各种语气的虚词。

      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也不能表示句子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主要作用是表达提顿、陈述、祈使、疑问、感叹等语气 根据在句中的位置,语气词可以分为句首、句中和句尾三类根据在句中的作用,语气词又可以分为表提顿、委婉、祈使、陈述、疑问、感叹等六类B、陈述语气词 主要有:也、矣、已、耳、尔、焉 1)也 作用是表示肯定、确认的论断语气,是静态的判断句尾经常使用这个语气词同时它也常用于复句末尾,表示静态肯定或确认例如: 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置杯焉则膠,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遊)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 先进) 也常用于叙述句和描写句末尾例如: 客无好也战国策齐策) 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也”还可以用在疑问句和祈使句末,句子的疑问和祈使语气是由句中其他词语或句式或语调带出来的,句末“也”仍表确定语气,整个句子不单纯是疑问和祈使语气了例如: 南冠而絷者,谁也?(左传成公九年) 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韩非子难二)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论语为政)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郑伯克段于焉) 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2)矣 作用是报道,把发生变化的事实作为一种情况报告出来,是动态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语气词“了”。

      一般用在陈述句或描写句末可表示“已然”例如: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诗经齐风鸡鸣) 吾知所以距子矣墨子公输) 吾君已老矣,已昏矣谷梁传僖公十年) 上下交争利,而国危矣孟子梁惠王上) “矣”也可以表示“将然”,即事情尚未发生,但仍把它作为预料的已经发生的事,或假设的将来已经发生的事,来报道例如: 子曰:“喏,吾将仕矣论语阳货) 君能补过,袞不废矣左传宣公二年) “矣”也可以用在疑问句或祈使句末,句子的疑问或祈使语气,是由句中其他词语或句式带出来的,而“矣”在句末仍表示已然或将然语气例如: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 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 3)已 由动词虚化成的语气词,与“矣”接近,但有不同,“矣”报告变化的事实,“已”表示事情不过如此,略带有限止语气特点例如: 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荀子劝学) 虽舜禹复生,弗能改已战国策秦策三)。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