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货币成分浅谈历史.doc
4页由货币的合金成分感悟历史鉴于平时学习古代货币多论及货币本身所体现的价值以及由货币体现出的历史文化价 值,笔者在参观中国钱币陣物馆时留意到一个讲解牌上谈及历代货币的金属成分,但所述较 为简单为此,笔者希望能够从货币的金属成分这个角度较为深入的分析货币的合金成分并 谈谈自己的想法古代货币口出现始便以铜铸币为主,但是铜铸币由于所含其他金属成分不同就会出现不 同的材质春秋战国时期,各地铸币的合金成分是冇着较大的差异的其原因不外乎战国各 国各白为政,铸币权不统一,合金组成没有严格的要求,加之各地的矿产储备、手工业水平 以及各国政治经济等因素都有不同春秋战国时期各铸币合金成分①编号名称合金成分CuPbSnFe1春秋空首布60.7126. 539.352魏桥足布76.7315.313.223赵方足布56.1436.245.094齐刀58.3129.996.875燕刀42.7949.972.606楚蚁鼻钱68.688.9017.177秦钱74.5916.505.97(注:事实上所冇铸币都冇诙元索的存在,但铁元索所山比例除南來外棊本上都在1%以下,故此表不再列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货币,通行半两钱,其钱币合金成分跟战国秦钱 相差无几。
而后历朝历代,铸币合金成分皆有一定的羌异,但都不出青铜铸币的范畴但到 明嘉靖年间,青铜铸币开始向黄铜铸币转变,至万历年间,黄铜铸币技术tl臻成熟,此后铸 币皆为黄铜铸造秦朝铸币虽然统一钱名、钱形和钱重,但对于铸币的合金成分则无统一标准且通过合 金成分分析,秦朝半两钱出现较人幅度西汉前期铸币成分波动也较人,但自汉武帝行五铢钱后,铸币成分趋于稳定,质量较高东汉沿袭西汉,无较大突破两代中间的新莽政权, 政治上进行复古改革,货币史上也占冇重要地位新莽朝铸币精工细作,无论钱体制作还是 书法艺术等方面都很讲究,在合金成分上也相当稳定唐代开元通宝较之汉钱合金成分较为 稳定,但铸币成分最为科学者当属北宋铸币北宋时期的青铜铸币可以说达到颠峰,南宋铸 币与北宋相比有一定差距在明代,铸币岀现了山青铜向黄铜的转变,这在货币史上是有着 重要的意义的清承明制,在明代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和提高各朝铸币的合金成分见下表历朝铸币合金成分①编号名称合金成分(%)CuPbSnZnFe1秦半两60-853-264-172汉五铢71-889-212-3.53新莽钱82-865-93-4.54开元通宝60-75<304-95北宋铸币62-6820-296-106南宋铸币50-6030-50<57明嘉靖前70-8010-206-88嘉靖间60-702-135-913-199万历后602-3130-3510清朝50-603-61-235-40为了能够很好从货币中看到历史的进步因素,我们需要了解各元素及其比例在合金中所体现的性能。
铅(Pb)在铸币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儿点:一、改善铜的铸造性能,降低熔点;二、改 善铸币切削加工性能铅的产量丰富,口为廉价金属,因而得以成为青铜铸币的重耍元素 但铅含呈:过多会影响铸币质呈:,因而铅含量在4-7%—36%Z间为宜锡(Sn)在铸币中的作 用包括改善铜的铸造性能,提高铸币的强度、硬度、抗蚀性能,提高铸币耐磨性能等但锡 含量过高会使合金强度、塑性变低,合金会变脆,锡含量宜在6-7%—20%经过实验所测, 北宋时的合金比例保证了最低熔点区地铸币,且铸币硬度大,耐磨行强,易于熔铸①该表数据來自戴志强、周卫荣:《中国历代铜铸币合金成分探讨》佼Z青铜铸币,黄铜铸币无论在性能上述是在工艺上都有着较大的进步黄铜铸币更加 耐磨,H.颜色为金黄,更受人喜爱黄铜铸币中的垂要成分是金属锌,但锌单质的还原需要 较高的温度,而锌在冷却时反应逆转,蒸气锌为炉中的二氧化碳再氧化成氧化锌,因此要得 到金属锌必须有特殊的冷凝装置这就需要较高的工艺水平,这正是锌的使用比铜、铅、锡、 诙的使用晩得多的原因,也是黄铜铸币出现较晩的原因之一由上表可以看出,嘉靖年间的黄铜铸币中的铅、锡比例较高,这说叨最初黄铜铸币技术 还刚刚起步,并不清楚确切的铸造工艺。
若是在黄铜铸币中锡的比例过高,“对黄铜铸造不 仅完全多余,而目•会起反作用,彫响铸币的质量①我们可以看到,在万年间铅、锡的比例 就有了下降,这间接表明了人们对黄铜铸造性能认识的提高从化学角度讲,铜锌合金小加 入铅可以提高可塑性,加入锡可以提简抗腐蚀性和耐热性因而我们可以看到清代铸币的合 金成分中铅、锡比例又有所提高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町以看到铸币的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时不断的捉高的,这当然符 合历史的发展轨迹从货币木身,我们可以看出其内涵的价值,货币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反 映出的时代特征等等这是我们研究货币从而学习历史的最常规的途径,所获匪浅另一方 而,就货币所体现的金属属性,我们同样可以感悟历史的发展铸币最早山贝类而发展为金 属,这很自然地体现出历史的进步而早期铸币多为青铜铸币,且这一历史达两千多年,历 朝铸币合金成分均冇差异,而黄铜铸币则是到明嘉靖年间才出现,这同样可以说明历史在进 步例如,我们分析到秦朝半两钱的合金成分比例波动较人,这可以说明秦统--毕竞是小国 历史上首创之举,中央集权自然不能像后世王朝那样完善所以秦半两钱的合金成分比例就 没有硬性规定,这就是秦半两钱成色不一的原因汉武帝所行的五铢钱,较Z高祖的荚钱、 文景时的四铢钱冇了很大的进步,当然也体现在合金比例上。
汉五铢钱合金成分比例相对來 说较为稳定,这说明国家的政令一统,亦可说明中央集权的强化北宋铸币的铜含最并不高, 但是结合前述的铅、锡在青铜铸币中的作用以及其适宜比例范围,北宋的合金比例最为科学 事实上,山于铅锡价格低簾,含铜量较低未尝不是一种减少国家财政开支的手段学习通史 我们知道,虽然北宋物质财富发达,技术先进,但是国家财政却由于岁币的缘故一直不容乐 观故而北宋的铸钱合金比例中铜含量较低也可以理解,北宋徽宗时期推行的夹锡钱,一方 而可以说明其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另一方面可以表明北來政府财政危机由青铜铸币转变为黄铜铸币这在铸币技术上是一个大的飞跃但这一技术并不是一蹴而 就的,嘉靖年间铸币铅锡含最过高导致黄铜铸币质最较低,至万历年间发现了铅锡含最不宜 过高的原理,到清朝乂对铅锡在黄铜铸币中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含量有所提高这一过程 说明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黄铜铸币技术的成熟另外,黄铜铸币技术Z在明代出现,也间接反映了明代社会经济的发达以及科学技术的 先进明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就冇对黄铜铸币技术的记载笔者比较认同这样一个观 点,明朝后期虽然政治上腐败,但是其社会生产、经济文化却口趋发达和繁荣,社会生活风 气也较Z前期有了很大程度的开放,这实际上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吋期。
不过这一问题已与本 文所论问题相去已远,此处不再赘述总Z,笔者认为从这样一个角度分析货币述是有助于对货币史的理解的参考书目:1. 周卫荣、戴志强等:《钱币学与冶铸史论丛》,北京:小华书局,2002年版2. 刘梢诚、李祖德:《货币史话》,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