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导游传说典故:商周、秦漠时期各族的饮食.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碎****木
  • 文档编号:285282039
  • 上传时间:2022-04-2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8.43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导游传说典故:商周、秦漠时期各族的饮食(一)肃慎——挹娄 肃慎是黑龙江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很早的时候就被记载在中原的文献中,《竹书纪年五帝纪》:“帝舜二十五年,息(肃)慎氏来朝,贡弓矢”,又说肃慎是“东北方大国也,一名息慎”《山海经大荒北经》进一步指出:“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 不咸山指今之长白山依据这些记载,可知肃慎在商周以前的传奇时代就已活动在我国东北方地区,并与中原地区建立了联系西汉以后,肃慎改称挹娄《后漠书.束夷传》: “挹娄,古肃慎之国也……有五谷、麻布……好养豕(猪),食其肉,衣其皮……又善射,发能人人目,弓长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长一尺八寸,青石为镞,镞皆施毒,中人即死这裹记载西汉时期的挹娄人已经有“五谷”,并且养猪,其实挹娄人的先世肃慎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并开头饲养猪,这已被考古发觉所证明 牡丹江流域的莺歌岭、东康、牛场、大牡丹、渤海砖厂等遗址,舆上述记载根本相合,是肃慎——挹娄人的文化遗传 莺歌岭遗址位于牡丹江流域镜泊湖畔,1963年开掘,出土了大量的农业生产工具,证明这时的黑龙江地区已经产生了农业并有肯定程度的进展。

      该遗址文化积累较厚,分为上、下两层,两层均发觉有半地穴式居住址上层经测定距3千年左右(已进入青铜时代),下层距今约4千年,与肃慎人活动的时间相符下层石器打制的多一些,上层则以磨制为主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有石锄、石刀、石磨盘、磨棒、石杵、石斧、石锛等;捕猎工具有矛、齿轮状石器等石刀、石锄、石斧的种类也多样化,如石刀有长方形和平背弧刃形两种;石锄分有肩和亚腰形两式;石斧、石锛等也有多种形式 陶器的种类较之新开流、昂昂溪也丰富起来,种类有瓮、罐、碗、盆、盘、杯、釜、甑等遗址的骨器也很兴旺,有锥:针、簪、匕、镞、鱼勾、枪头等,还发觉有一些动物的骨骼 束康遗址在年月上晚于莺歌岭,在文化面貌上较莺歌岭进步遗址位于牡丹江支流马莲河北岸的二级台地上,这裹地势开阔,土地潮湿肥沃,为农业生产供应了良好的条件1964年、1973年先后两次开掘,发觉有房址、窖穴和墓葬, 出土了大量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石器根本上全为磨制,属于农业生产工具的有石铲、石刀、石镰、石斧、石镑、石磨盘、磨棒等这类工具的数量颇为可观,如石刀有6l件,石镰14件,磨盘9件,磨棒21件,石镑19件,石斧94件每类工具又有多种形式说明人们通过长期的农作实践,对生产工具不断地进展改良,使之越来越具科学性了。

      磨盘,的一件长58、宽37、厚12釐米,因长期使用,中间凹进很深这些农作工具功用明确,制做精巧,种类繁多,说明这时的农业已进展到较高阶段 从打制石器过渡到磨制石器,这是一个特别显着的进步,其优点是具备了锐利的刃口,使用起来得心应手,便利省力 束康遗址其次次开掘时,曾发觉残缺铁器,同类遗址渤海砖厂亦发觉有完整的铁镢,说明肃慎人的后裔挹娄人已开头使用铁器 在东康2号居住址出土的陶瓮中(或罐),发觉有大量的碳化谷物,经中国农科院作物讨论所鉴定,有粟、荏(苏子)和豆;在同类遗存牛场和大牡丹也发觉了农作物的谷粒大牡丹的是大豆、粟和黍;牛场的为大豆说明这时农作物的种类已不是单一的了这舆肃慎、挹娄人“有伍谷”的记载相吻合 莺歌岭遗址出土了很多陶塑动物,有猪、狗、熊等,其中以陶猪最多在几处遗址发觉的兽骨中,也以猪骨为最多这舆挹娄人“好养豕(猪)”的记载全都而养猪是需要大量饲料的,逭就要以相对稳定的农业为根底,只有农业进展了,才能为猪的饲养供应充分的饲料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富强景象 固然,这时的农业仍处于初级阶段,耕种技术是比拟原始的,处在这一阶段的农业通常被称为“锄耕农业”,单靠这种单一的农业是难以满意生活需要的,且北方天气严寒,每年只能收获一次,故渔猎经济还占有很大的比重。

      莺歌岭、东康、牛场、大牡丹等遗址都发觉了大量的兽骨和渔猎工具证明白这一点 对猪的饲养,不仅可以为人们供应肉食,猪的皮毛还可以用来缝制衣服,以御风寒;且猪肉比之其他兽肉,肉质细腻,肥瘦相当,很适合人们的口味猪的生殖力也特强,易于饲养这也减轻了狩猎的负担 肃慎、挹娄人的食物,已由肉食为主转化为以粮食为主,肉食成了餐桌上的“副食”陶甑、陶釜、磨盘的消失,说明肃慎、挹娄人不仅食用“粒食”,而且把握了“粉食”技术,“馒头”可能已经创造,这或许就是黑龙江地区最早的馒头了 (二)貊(矢馀) *貊亦是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其活动范围非常广泛其中北支到了小兴安岭以南的松嫩平原一带,即松花江、嫩江流域貊形成之初,以渔猎经济为主,后来在进展过程中,也有了“黍食” [3],并创造了畜牧业,从而形成了渔猎、畜牧、农业全面进展的民族大约在秦汉时期,其分支夫余人建立了“夫余国”这是东北地区第一个地方政权机构 位于松嫩平原松花江与嫩江集合处的白金宝遗址,其文化面貌与有关*貊人的记载相合,学界一般认为是*貊人的遗存 遗址位于白金宝村北嫩江左岸的二级台地上,遗址高出江面约20米南0.5公里即为嫩江干流,西南0.3公里为一小湖泊。

      遗址所处正为松嫩平原腹地 1974、1980、1986年三次对其进展了开掘,发觉居住址57座,灰坑(窖穴)近400个,出土各类文物l千馀件经测定,其年月距今3千年左右,与*貊人活动时间大体全都出土的工具较有特色,以蚌器为主仅蚌刀一种就多达40馀件,还有蚌镰刀有两种形式,一种为直背平刃,两端磨制整齐,近刃部有一对钻圆孔镰系用蚌壳的自然弧度加工整磨而成,弓背,凹刃一件在尾端有两个上下对应的缺口,以便于缚柄渔猎工具较兴旺,有骨鱼鳔、骨矛、骨镞、蚌镞、石镞等 陶器种类繁多,器形多样,有鬲、罐、壶、钵、盆、碗、杯等陶器纹饰丰富多彩,以绳纹和篦点几何纹为主,其次是几何动物纹,还有附加堆纹、指压纹、回纹、蝉纹等篦点纹是白金宝文化最富特徵的一种纹饰,以其组成各种几何图形和变形动物图案其中以羊纹、蛙纹、鹿纹、马纹(骆驼纹?)为主的图案尤具特点,朴实而生动,既有写实风格,又富抽象艺术美,说明*貊人已有相当高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 房屋是半地穴式的,规模较大,有的室内有窖穴,有的窖穴则在室外窖穴种类多样,有长方形、袋形、筒形、靴形几种,以袋形居多有的窖穴底部还掘有长洞,颇似今日的菜窖有的袋形窖穴深达2米以上,穴壁下段和底部经过焙烧,形成坚硬平坦的硬面。

      白金实遗址制作精良的渔猎工具,以及灰坑、地层中较厚的鱼骨积累和大量兽骨的发觉,说明渔猎、畜牧业占有相当的地位;陶器上较多动物纹的消失,也从侧面反映了畜牧业的存在蚌刀、蚌镰的出土说明*貊人已开头经营农业; 在生活用具中,白金实发觉了大量的陶鬲陶鬲是黄河流域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代非常流行的炊具这反映了松嫩平原的*貊人舆中原民族在炊煮习俗上存在共性前者明显是受到了后者影响陶器上的迥纹、蝉纹是黄河流域商周青铜文化的典型纹饰,这也从侧面证明白这种影响 在白金实窖穴出土的陶罐中,也发觉有碳化谷物,证明*貊人的确已开头“黍食” 白金宝畜牧、渔猎、农业并存,是典型的混合经济类型,这也是社会经济不断进展进步的标志生产领域的扩大,为人们供应了更多的食物来源,从而也消失了剩馀白金宝大量的经过仔细修整的窖穴的存在,明显是用来储存剩馀食物的,这也是渡过漫长严冬的需要 (三)鲜卑 鲜卑是东胡的一支,很早就活动于黑龙江地区1980年在大兴安岭北麓密林深处发觉的鲜卑“石室宗庙”充分证明白这一点 鲜卑人的先祖“畜牧迁徒、射猎为业”其社会经济以狩猎为主,后走出山林“南迁大泽”,在宽阔的草原上开头经营畜牧业,于是由狩猎为主渐渐转化为游牧为主,成为游牧民族。

      黑龙江地区鲜卑人的文化遗迹发觉较多,较典型的遗址有内蒙古陈巴尔虎旗完工、吉林通榆兴隆山、黑龙江讷河二克浅和泰来平洋墓群其中以平洋墓群开掘规模,代表性,其年月比拟早,反映了鲜卑人早期的文化风貌 平洋墓地是1984年开掘的,共清理出墓葬118座,出土各类文物2400馀件其中铜器占有很大比重,近110件,证明这是一处青铜时代文化遗存经讨论测定,其年月相当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 墓中随葬遗物有陶器、铜器、铁器、骨器、牙器、蚌器等;有的墓中也发觉金、石、玛瑙等器其中属于生产工具类的有铜镞、铜刀、铜矛(兵器)、铜锛、石镞、骨镞、骨弭、骨鱼镖等,以骨镞、骨弭的数量为,如m140一座墓中就发觉骨镞52件,m150也发觉了35件属于生活用具及装饰品的有陶器、骨针、骨纺轮、铜锥、金耳环及用绿松石、玛瑙等加工的各式各样的珠饰、项链等其中用于炊饮的陶器,种类颇丰富,有壶、钵(碗)、罐、鬲、瓮、杯、盅和三足器 墓中随葬品多寡不一,有的墓多达80馀件,有的却只有几件或者没有,说明此时已消失贫富分化在随葬的生产工具中,以狩猎工具为最多,其次是捕鱼工具;在 40座墓葬中发觉有狗、马、牛、猪和羊的头骨舆蹄骨,说明鲜卑人有殉牲的习俗;发觉的青铜牌饰有鹿纹、马纹、虎纹等,这些都反映了鲜卑人以畜牧为主、兼营渔猎的社会经济生活。

      鲜卑为东胡分支,在鲜卑的墓葬中没有发觉直接用于农作的工具,但史书记载东胡人“俗能作白酒”[4],而作白酒是不能离开粮食的这或许是居住在南部的东胡人受汉族文化影响的结果平洋墓地所反映出的文化面貌已相当进步,其晚期已向铁器时代迈进,故推想也应有少量农业,只不过是墓葬材料不同遗址(居住址),未能反映出来罢了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鲜卑人是以畜牧、狩猎猎取生活资料的民族,他们畜养的牲畜主要有马、牛、猪、羊、狗等特殊是马、牛、羊的畜养,不仅可以供应肉食,而且也供应了养分丰富的鲜乳除鲜乳外,鲜卑人用鲜乳制成乳酪,这样可以存放较长时间,随用随取,饮用非常便利鲜乳与乳酪,是鲜卑人一年四季的日常饮料,在缺乏蔬菜的状况下,乳制品成了的养分补充食肉饮酪”是鲜卑人最根本的饮食方式固然,有时他们也捕些鱼鲜之类水产品,但这不是他们的专长采集是必不行少的 炊具中陶鬲的使用,明显是受到了接近的*貊人的影响鲜卑人在后来的进展过程中,不断向中原地区挺进,越来越多地受到先进农业文化的影响,最终进展成为农业民族。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