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轨检小车测量原理.doc
14页轨检小车测量原理技术规格轨道的任务是确保列车按规定的速度安全平稳不间断运行,因此 轨道几何状态亦应保持与列车运行相匹配的规定状态随着客运专 线等高速线路的建设,列车速度将大幅提高,对轨道几何形位标准 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故而采取动态检测的周期也越来越短,但静态 检测还不能完全由动态检测来替代,因为静态检测可随时,测量轨 道的几何形位,指导施工和维修作业列车运行速度越高,轨道几 何形位允许偏差越小,传统的轨道检测工具,例如道尺等已不能满 足量测精度要求,使用轨检小车测量轨道几何形位势在必行,这也 是铁路检测工具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使用设备仪器轨道检测小车是一种检测静态轨道不平顺的便捷工具它采用电测传感 器、专用便携式计算机等先进检测和数据处理设备,可检测高低、水平、扭 曲、轨向等轨道不平顺参数国外铁路在动静态不平顺差异较小的高平顺线 路、无確轨道线路,以及在新线施工中,整道、检査铺设精度、验收作业质 量时,广泛应用轨道检测小车GRP1000测量系统主要由手推式轨检小车和分析软件包两大部分组成即可单独测量轨道水平,轨距等相对结合参数,也可配合LEICA TPS全站仪 来实现平面位置和髙程的绝对定位测量,上述绝对定位测量通过全站仪的自 动目标照准功能以及与GRP1000之间持续无线电通讯来完成。
测量外业完成后,系统能产生轨道几何测量的综合报表用户可根据需 要定义报表的输出界面,选择性的输出轨道位置、轨距、水平、轨向(短波 和长波)、高低(短波和长波)等几何参数GRP1000在德国高铁竣工测量、 西班牙高铁无確轨道施工、京津城际轨道第三方检测及武广客运专线施工中 得到了很好的应用Leica TCRP 1201 全站仪 Amberg GRP 1000SGRP 1 OCX)轨道测量系统的测量原理GRP1000轨检小车精度如下:项目精度里程光电记数器测量方式测量误差< 0.5%里程分辨率±5mni轨距(mm)1435轨距传感器量程-25mm 〜+65mm轨距传感器精度± 0.3mm水平传感器量程-10°〜+10°换算成高差土 225mm水平传感器精度± 0.5mm水平位置和高程测量精度± 1mm1.检测内容及方法 1)中线坐标及轨面高程轨道中线坐标和轨面高程的检测,是对线路轨道工程质量状况的最基本 的评价通过检测轨道实测坐标和高程值与线路设计值进行比较得出的差值, 可以全面直观的反映轨道工程质量在进行轨道中线坐标和轨面高程检测时,使用高精度全站仪实测出轨检 小车上棱镜中心的三维坐标,然后结合事先严格标定的轨检小车的几何参数、 小车的定向参数、水平传感器所测横向倾角及实测轨距,即可换算出对应里 程处的中线位置和低轨的轨面高程。
迸而与该里程处的设计中线坐标和设计 轨面高程进行比较,得到实测的线路绝对位置与理论设计之间的差值,根据 技术指标对轨道的绝对位置精度进行评价坐标换算中所用到的轨检小车独立坐标系示意图如下FRONT轨检小车独立坐标系示意图2)轨距检测轨距指两股钢轨头部内侧轨顶面下16mm处两作用边之间的最小距离轨距不合格将使车辆运行时产生剧烈的振动我国标准轨距的标称值为1435mmo在轨距检测时,通过轨检小车上的轨距传感器进行轨距测量轨检小车的横梁长度须事先严格标定,则轨距可由横梁的固定长度加上 轨距传感器测量的可变长度而得到,进而进行实测轨距与设计轨距的比较 轨距示意图如下Bogenradius R 曲率半径R~QU三0)邑 ws@0轨距示意图3)水平(超髙)检测列车通过曲线时,将产生向外的离心作用,该作用使曲线外轨受到很大 的挤压力,不仅加速外轨磨耗,严重时还会挤翻外轨导致列车倾覆为平衡 离心作用,在曲线轨道上设置外轨超高检测时,由轨检小车上搭载的水平传感器测出小车的横向倾角,再结合 两股钢轨顶面中心间的距离,即可求出线路超高,进而迸行实测超高与设计 超髙的比较在每次作业前,水平传感器必须校准超高示意图如下。
Bogenradius R曲率半袒R二、二目三a)c=QJ茎 LUS-55O超高示意图4)轨向/髙低检测仲国标准)轨向指轨道的方向,在直线上是否平直,在曲线上是否圆顺如果轨向不 良,势必引起列车运行中的摇晃和蛇行运动,影响到行车的速度和旅客舒适 性,甚至危及行车安全高低是指钢轨顶面纵向的高低差高低的存在将使 列车通过这些钢轨时,钢轨受力不再均匀,从而加剧钢轨与道床的变形,影 响行车速度与旅客舒适性实测中线平面坐标得到以后,在给定弦长的情况下,可计算出任一实测 点的正矢值;该实测点向设计平曲线投影,则可计算出投影点的设计正矢值, 实测正矢和设计正矢的偏差即为轨向/髙低值轨向/高低(1()米弦长为例) 检测示意图如下5)短波和长波不平顺(德国标准)a)短波不平顺假定钢轨支承点的间距,或者说轨枕间距为0.625m,采用3()m弦线,按间 距5m设置一对检测点,则支承点间距的8倍正奸是两检测点的间距5mo检 测示意图如下上图中的点是钢轨支承点的编号,以A到弘表示弘与心间的轨向检测按下式计算:从=(方25设计—方33设计)—(〃25实测—方33实测)| -由于片与心的正矢为零,故可检测人(对应点片。
到马对应点人8)的 轨向新的弦线则从已检测的最后一个点人()开始b)长波不平顺假定钢轨支承点的间距,或者说轨枕间距为0.625m,采用3()()m弦线,按 间距15()m设置一对检测点,则支承点间距的240倍正好是两检测点的间距 15()m检测示意图如图7-2上图中的点是钢轨支承点的编号,以片到表示心与心5间的轨向检 测按下式计算:山=(他5设计一他65设计)一(方25实测一“265实测)<由于片与B的正矢为零,故可检测戸2 (对应点“2)到戸240 (对应点马S的 轨向新的弦线则从已检测的最后一个点P纫开始2、CP3控制点简介平面控制网按分级布网的原则分四级布设,第一级为框架网点(CPO),第二级为基础平面控制网(CPI ),第三级为线路控制网(CPII),第四级为基桩控制网(cphi)o各级平面控制网的作用为:1 CP()、CPI主要为勘测、施工、运营维护提供坐标基准;全线设两个CP0点,1〜2km设一对CP I点2 CP II主要为勘测和施工提供控制基准;每20()〜3()()m设一个点CPI3 CP 111主要为铺设无殖轨道和运营维护提供控制基准桥上每60m 左右在下、上行两侧的防撞墙上各设一个点,路基也在下、上行两侧的 电气化杆基座上每1()()多米各设一个点。
CP IE80-ACPU线路中线CPIW4 km说明图1.06 无磴轨道二、三、四级平而控制网示意图第二、三、四级控制网之间的相互关系如说明图所示检测作业流程线路中心处自由设站,后视8个CP1II控制点,由机载软件解算出测站 三维坐标后,开始配合轨检小车进行轨道检测轨检小车由人推着在轨道上 缓慢移动,由远及近地靠向全站仪检测点一般位于轨枕之上作业流程如 下:1)前往现场检测之前在计算机中对设计数据(平曲线,竖曲线,超高)复核无误后输入到测量控制软件中2) 把CP11I成果输入到全站仪中到达现场后对控制点进行检查,确保控制 点数据(平面坐标及高程)正确无误,检查控制点是否受到破坏3) 为了确保全站仪与轨检小车之间的通视,以及测量的精度,测量区域应尽 量避免其它施工作业4) 使用8个控制点(CP1I1)进行自由设站;全站仪自由设站时,平差后东坐 标、北坐标和髙程的中误差应在1mm以内,方向的中误差应在2秒以内, 否则应重新设站5) 进行正确的测量设置,比如髙程以内轨为基准、超髙以1.5米为基长等6) 轨检小车每次测量作业之前都要对超髙传感器进行校准7) 全站仪搬站后前后两个区间的测量需交叠5-1()米。
8)测量完成后,输出轨道几何参数,制作报表并迸行评价可根据需要定义 报表的输出内容,选择性的输出轨道平面位置、轨面髙程、轨距、水平/ 超髙、轨向(长波和短波)、髙低(长波和短波)等参数的偏差精调测量质量控制措施在三个区间的平行检测中发现部分区域存在水平、轨向超限的问题,经进一步分析,查明水平超限主要是由于超高传感器未及时进行校准,轨向超限主要是由全站仪搬站后交叠补偿处理不当以及轨排架自身的变形引起的经平行检测发现,施工单位基本掌握了精调设备的操作方法,但在质量控制和数据分析方面还有所欠缺,特别是 在施工初期精调不够熟练的情况下鉴于此种情况,监理联合体项 目部在已经发布的《无祚轨道质量监控要点》基础上,总结以下精 调测量质量控制措施:1) 严格检查设计数据(平曲线,竖曲线,超高,控制点),检核无误输入到计算机中;2) 到达现场后检查控制点是否发生变形或遭到破坏;3) 每天开始测量之前检查全站仪测量精度:正倒镜检查全站仪水 平角和竖角偏差,如果超过3秒,在气象条件较好的情况下进行组 合校准及水平轴倾斜误差(Q校准;检查全站仪ATR照准是否准 确(照准偏差少于3秒);4) 全站仪采用后方交会的方法进行设站,设站距离应控制在70米 以内;测量条件较差时,根据具体环境缩短目标距离(建议50-60m, 实时测量结果应稳定在0.7mm以内);恶劣条件下禁止作业;5) 为了确保全站仪得设站精度,建议使用8个控制点,如果现 场条件不满足,至少应使用6个控制点。
设站中误差为东坐标、北 坐标和高程:1mm;方向:2”;与轨检小车同向的控制点自由设站 计算时弃用要谨慎;6) 全站仪设站的位置应靠近线路中心,不可在两侧控制点的外侧;7)设站后要使用控制点检核全站仪设站,搬站前也要再次检核,以证实此次设站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如测量条件不佳,测量期间可 增加检核次数;8) 每天测量之前都要在稳固的轨道上对超高传感器进行校准,校 准后可在同一点进行正反两次测量,测量值偏差应在0.3mm以内; 如发生颠簸、碰撞或气温变化迅速,可再次校准;9) 采集数据时小车要停稳,棱镜要正对全站仪;全站仪采用精确 模式;10) 测量时应尽量保证工作的连续性,轨检小车应由远及近靠近全站 仪的方向进行测量因为随着时间的增加,全站仪的设站的精度在 降低,而测距的精度随着距离的缩短在增加如果选择由近及远远 离全站仪的方向进行测量的话,测距和设站的精度都在降低,不利 于测量结果的稳定;11) 测量时要实时关注偏差值,如果存在明显异常,需重复采集数据, 覆盖之前采集的结果,如依然存在突变,要及时分析原因;12) 全站仪搬站后进行设站时,应使用上次设站已经用过的4-6个 控制点,以保证轨道的平顺性;13) 两次设站后交叠段的重复测量偏差应小于2mm,交叠补偿量可 参照lmm/10m的比例进行换算;补偿一般在下一站测量区间进行;14)如轨道粗调放样偏差较大,应避免对单点进行调整,并增加精调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