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赏析(精选10篇).docx
35页赤壁赋赏析(精选10篇)赤壁赋赏析(精选10篇) 赤壁赋赏析(一): 《赤壁赋》共分四段全文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在“江上清风”和“山间明月”之下,以“风月”为主题,以“山水”为线索,绽开写景与谈论最终阐释的还是“我们如何应对斗转星移和物是人非?”“如何坦然而豁达的度过短暂的一生?” 第一段总的来说是写景,交代了这篇文章写作的时间、地点和环境试想浩渺长江上,有一叶孤舟,乘着清风悠悠荡荡不多时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皎白的月光照亮了黑漆漆的江面孤舟上有两个人站在船头迎风畅饮,喝到兴奋处,还能朗声背诵出《诗经》里描述月出的句子这样的场景是不是让你也觉得心中畅快,不知不觉就被带入到当时的情境中去了呢? 我们经常说,小酌怡情酒能让人心境愉悦正所谓“悠闲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同样小酌过的伴侣也许更能理解苏轼当时的心境所以,他们喝得兴奋了,就扣着船舷放声而歌第二段就从写景转入谈论和一般的谈论文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苏轼奇妙地经过一问一答的形式,一方面将谈论的话题有规律地抛出,一方面又依据抛出的问题,构成思辩的探讨这种行文方式,把严厉 的问题转化成包罗万象的清谈,我们之后人再读文章时,不仅仅不会觉得枯燥无聊,反而会顺着谈论的资料发散思维,想出自我的答案来。
人在赤壁,很难不想到那一场轰轰烈烈的战斗我们先不管苏轼巡游的这个赤壁究竟是不是古战场,对于宋朝人苏轼来说,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是发生在八百多年前的历史大事这样说大家可能没有什么详细的概念,我们换个思路,明朝在公元1368年建立,距离我们此刻生活的2021年,也才过去了651年所以,能够这样说,宋朝人苏轼看待三国时的赤壁之战,比我们此刻看待明朝的建立还要遥远 比苏轼略微早两三百年的唐朝人张若虚在他那篇《春江花月夜》里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像这样的心境,当时身在赤壁的苏轼也感受到了所以他才会问:“何为其然也?”因为对他来说,八百多年前,曹孟德就在那里“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赋诗”,但此刻那里仅有一轮明月、一叶孤舟,和两个饮酒对谈的人 对谈的客人是这样回答的:“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像曹孟德这样纵横一世的人物如今也可是尘归尘土归土了,何况我们两个无名小辈呢?庄子的《逍遥游》里谈论过小年和大年,对于天地宇宙来说,我们的人生短暂得实在不值一提,就像水中蜉蝣,沧海一粟你看,就算曹操烟消云散了,但这奔流的长江照旧无穷无尽,月亮照样悬挂在头顶,怎样敢与天地比长生呢? 从第二段结尾处开头,全文的争论步入深刻的“变与不变”中。
第二段,对谈的客人抛出他的观点,人生短暂,转瞬即逝,我们在亘古不变的天地山川之间,什么也留不下,这样的悲叹令人扼腕到了第三段,苏轼顺着他的观点往下引申,提出了另一种非常具有相对主义和辩证主义的看法,也就是:“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zēng)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既然你说逝者如斯,人生匆忙,那我们又何必要和天地山川相比较呢? 换一种思路来看,江水滔滔不绝,既能够说它无时无刻不在流淌,这是肯定运动,又能够看作它一向都在那里,这是相对静止你要是用肯定运动的观点来看待事物,那没有什么是一瞬不变的,就像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中”但你假如用相对静止的眼光来看,那至少在我们活着的每一刻,都是和天地万物同在的,所以也没必要为人生短暂而伤感 “变与不变”这个争辩一向都是古今中外哲学家们共同探讨的主题苏轼在这篇《赤壁赋》里不仅仅谈论了“我们如何应对斗转星移和物是人非?”,还进一步回答了“我们如何坦然而豁达的度过短暂的一生?”在他看来,没必要铺张时间和精力纠结于能不能寿与天齐、羽化登仙,反而应当活在当下 因为妄想长生不老,可是是贪念。
我们都明白秦始皇想长生不老,又吃丹药又寻仙岛,因为他贪念自我手中至高无上的皇权人一旦有了贪念,就会患得患失苏轼却告知我们,世间万物就像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只要听到和看到,就是你的,为什么非要把它们占为己有呢? 苏轼的这个观点,和庄子的“无所依凭,逍遥而游”的观点非常类似佛语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其实说的就是打破我们心里的执念庄子主见仅有“无所依凭”才能到达真正的逍遥无挂,苏轼也说,不必执着于永恒还是短暂,得到还是失去,只要你心胸开阔,豁达坦然,专注于当下,那么你的胸中自有一片清风明月,用此刻流行的话来说,你就是心有一片海的人 文章对谈部分非常精彩后世也有人认为,所谓的“客”就是苏轼心里的另一个自我,整篇文章是他将自我心里的两个观点假托和另一个人对谈的口气说出来无论是什么,对我们这些读者来说,都享用了一篇酣畅淋漓的精神食粮读完全文,你是不是更能体会到苏轼这个人的迷人魅力了呢?是不是也对他“行于所当行,止于不行不止”的文风感受更深了呢? 赤壁赋赏析(二): 《赤壁赋》是宋朝大作家苏轼的一篇闻名作品,是一篇散文赋,实际上也是一篇美丽的散文诗北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一零八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实际上是“罪人”,宋神宗规定他“不得擅去安置所”,“不得签署公事”,应“思过而自新”。
他的境况、心境也就可想而知了这是他政治上最失意苦闷的一个时期,当同时又是他创作上丰收的时期,他前后写出了《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怀古》(念奴娇)等闻名作品 文章刚一开头,就用秀丽的字句,简明的笔法,写出了时间和自然风光,使人置身于诗情画意之中赋的起首三句从“壬戌之秋”到“游于赤壁之下”,点明白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人物的活动应对“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江景,从“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这些动作上,已经表现出开心的心境,之后以轻快的笔触,写出“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这样欢快的语调,“白露“点明是秋天,”横江“点明地点是在江上表现出了在清风明月之间,架舟行驶江面所引发的快感:“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写出了飘飘欲仙的神态,似乎身体在天空里,架着风飞行,脱离了现实社会,抒发了心旷神怡的心境和飘然欲举的超然之乐,情和景已经到达融合的境地此时的泛舟感受,也就是东坡词里的“我欲乘风归去”的心境至此,苏轼出游的乐趣到达了高潮 读此段文字,我们似乎也成了的客人,坐在苇叶般的小船上,有着同样的飘飘欲仙的感觉特别是“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这句,其中“徘徊”二字,“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天上的满月,好像也像游人一样,深深沉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真是妙不行言。
紧之后下一段,又描述游人怎样“饮酒乐甚,扣舷而歌”有清风,有明月,有山景,有水波,手握酒杯,对酒当歌,伴侣们敲着船舷唱:“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歌词的大意是“桂木做的棹呵,木兰做的桨,桨儿摇击着水里的月光,逆流而上,波影俱动,应对这良辰美景我心怀悠远,遥望伊人在天的另一方”什么叫“空明”一轮明月,映在水中,水中之月,就是“空明”,什么叫“流光”月光照到水面,随着水波流淌,就是“流光”棹桨拍打着水中月就是“击空明”,小船在荡漾着月光的江面逆流而上就是“溯流光”眼前的美景引起游人的游兴,仆人和客人又都是风流人物,对景怎能不怀人呢 接下来又写道:“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客人吹箫伴奏,“其声呜呜然”先是笼统地写箫声“呜呜”,是那样的低沉、沉闷如怨如慕,如泣如诉”那里用了四个“如”字,箫声似乎有无限的忧怨,无限的思慕,似乎在低声哭泣,又似乎在诉说自我的衷肠,那里既写出了箫声,又反映了吹箫者的心境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此处是用粗细来形容声音的凹凸,怎样“如缕”呢这是用线来形容声音微小而长,将断不断的.样貌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那里是写箫声的作用和力气。
不要说是人听了,就是动物蛟龙听了也飘舞起来了,一个寡妇独处孤舟中,听到箫声想到自我身世凄凉,不禁泣下原来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此刻客人吹出这样的箫声,苏轼必定要问为什么这就引出了对人生、对宇宙看法的大问题来,情节进展极为自然文章写道:“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愀然”是写苏轼忧愁的面部表情,还写了一个动作“正襟危坐”原本“扣舷而歌”比较任凭,此刻听了这箫声,整了整衣襟,端正地坐着,不像刚才那么闲适拘束了向同伴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的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曹操的诗不少,为何只想到这两句 来到孙、曹交兵的赤壁,自然联想到是曹孟德;月明之夜,自然联想到“月明星稀”这句诗此处有借孟德之诗,写眼前之景下头把自我和曹操进行了比较:曹操当时是“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而你我只是“驾一叶之扁舟”;曹操当时是“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而你我只是“举匏樽以相属”曹操是“固一世之雄”,而你我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一段关于历史人物人物的凭吊,写得画面鲜亮、资料集中,读起来音调铿锵,气概磅礴,再现了曹操当年沿江而下时“舳舻千里,旌旗蔽空”的盛大场面和“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
可是象曹操这样的英雄“而今安在哉”真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更何况我们这些“侣鱼虾而友麋鹿”的人物呢所以只好把哀痛的感情寄予在箫声之中了那里表现了幻想与现实的深刻冲突客人的谈论,实际上是提出了一种对宇宙对人生的看法 最终一段,苏东坡以回答客人的方式,提出了另一种对宇宙对人生的看法,他紧扣水月,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来攻破客人“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游览,抱明月而长终”的幻想向客人指出,世界上的事物犹如眼前的江水和明月一样江水日夜流,“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而江水实际上并没有消逝:月亮有圆有缺,而月亮实际上并没有亏损所以,“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我们若从变化的角度来观看,那么一刺眼之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我们若从不变的观点来观看,那么万物包括你我,都是无穷无尽的,你何必“羡长江之无穷,抱明月而长终”呢苏轼的回答,反对了客人的虚无看法,阐明自我从宇宙的变化中看到人类和万物同样永久地存在着,赐予人生以进取意义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不是我们全部的,“虽一毫而莫取”那么我们有什么呢我们有江上的清风,东山之上的明月,听到的是风声,看到的是皎洁的月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能够共同享受。
这种对人生和宇宙的看法,是健康的、乐观的比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更为达观,与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聊 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精神相类似 苏东坡的这一番话把客人说服了,于是在文章的最终消失了这样的场面:“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客人转悲为喜,相视而笑,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写菜肴果品全部吃光,杯子盘子一片狼藉,反映了兴奋的心境于是大家相互枕着靠着睡在船上,由于心境舒服,睡得香,等到睁开眼睛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总而言之,本文的景色描述,客人和仆人的心境,哲学意味的对话,都浑然一体,胜意迭出,文辞美丽特别是文中那段富有哲理的谈话,完全不一样于一般的说理文,它经过生动的形象,用水的消逝,月的盈亏,以及风声月色,讲出变与不变的道理,在抒情中带说理 苏轼用清风、明月、江水、小舟、歌诗描绘了一幅诗意十足,含意深远,意境美丽的赤壁夜游图使我们也似乎游了一次赤壁,心里布满了游览之乐 这篇文章上半部主要是写景抒情,做到了情景交融,下半部由景生情,以情入理,情景交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