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3年书院会讲发言稿:古代书院教学.docx

12页
  • 卖家[上传人]:老**
  • 文档编号:343239847
  • 上传时间:2023-02-0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2.29KB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23书院会讲发言稿:古代书院教学 书院是为我国历史中教学机构,培育了诸多的精英,制造了辉煌的成果,也形成了一套机制完善的传统私学模式,下面是我带来的2023书院会讲发言稿:古代书院教学,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中国传统教育有三个局部,一是官学,是指中国封建王朝统治者直接开办和管辖及历代官府根据行政区划在地方所办的学校系统,是中国古代社会最主要的官学教育制度;二是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是进入官学教育机构之前的根底教育阶段;三是书院,是私塾毕业之后进入的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有固定场所,形成了固定的学制,出名师讲学,取得了突出的教育成就,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在历史上私人讲学是儒学传播的主要方式,而书院则是高级别讲学活动绽开的主要场所,名宿大儒就是通过聚众讲学的方式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着文人的精神特性 1、私学的不同进展阶段 私学与官学相对立存在,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代私学教育主要产生于于春秋时期,其中以孔子的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

      孔子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门生,培育了大批把握文化学问的人才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重视教育,以六经为教科书:诗语文课,书政治课,易数学课,礼道德伦理课,乐音乐艺术美学课,春秋历史课 秦朝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议颁“禁私学令”,否认教育的作用,违反历史进展规律,实为秦二世而速亡的缘由之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今文经学为官学,但是并不制止私学于是古文经学面为由私人传授的私学,到东汉末年已取得了压倒官学的地位,如马融、郑玄等古文经学大师的私学学生多达千人以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衰颓,私学却呈现富强局面,名儒聚徒讲学仍占重要地位,学生人数上百人或计千人屡见不鲜这个时期的私学教学内容突破了传统的儒学,还包括玄学、佛学、道教、以及科学技术等萧梁周兴嗣编辑了影响深远的蒙学读物《千字文》、颜推之的《颜氏家训》成为家庭教育的代表作《五经》《论语》《千字文》等教材还传入日本唐代私学遍布城乡,制度不一,程度悬殊,既出名士大儒,如颜师古、孔颖达在任官之前,均是私学教师,“以教授为业”、“以教授为务”,一代名儒刘焯、国子学博士尹知章,不仕尹知章,不仕归田后均在家乡教授生徒;另一方面也有村野启蒙识字的私立小学唐代以后,宋元明清私学教育,一方面是书院制度的产生和进展,形成私学的重要形式;另一方面蒙学教育主要是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启蒙教材宋代有《百家姓》《三字经》,以及以后编的《千家诗》《杂字》等到。

      明清,学塾有坐馆(或教馆)、家塾(或私塾)义学(或义塾)等三种形式清代一钧(1783-1854)撰《教童子法》是一部特地论述启蒙教育著作,对蒙学教授方法作全面论述,并对蒙学的一般原理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2、书院的千余年进展 据《新唐书》记载:唐开元 “六年(718年),乾元院更号丽正修书院十一年(723年),置丽正院修书学士光顺门外亦置书院十二年,东都明福门外,亦置丽正书院十三年(725年),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殿书院”;《资治通鉴》记载:开元十一年“上置丽正书院”,“或修书,或侍讲”注:丽正修书院在东都洛阳明福门外,故书院作为古代的一种教育机构,发祥地即为洛阳,洛阳宫城正南门为应天门,应天门西面一门为长乐门,长乐门北为广运门,广运门北即明福门,门内有中书省)虽然唐开元年间设立的丽下书院和集贤殿书院虽是宫廷图书馆而不是一种教育机构,但它却是“书院”名称之始继此之后,唐代消失的一些私人创办的书院,则主要是士大夫个人读书治学的场所,甚至有几所如皇寮书院、梧桐书院、松竹书院、东佳书院等已有讲学活动的记载,这标志着以书院命名的民间教育机构的初步形成所以,可以说唐代是中国书院的萌芽时期。

      两宋时期中国书院蓬勃进展起来,共有书院397所,几乎到达了能够补充或代替官学的地步,足以使官学黯然失色北宋书院最显著的标志就是消失了一批私人创办的全国闻名的书院由于书院教育受到了官方的支持和资助,因而起到了代替和补充官学的重要作用北宋时书院达数十所之多,遍布全国各地,其中闻名的有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书院、嵩阳书院,还有石鼓书院、茅山书院、华林书院等南宋书院的进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基重要标志是书院与理学的结合,书院作为一种制度化的私学最终成熟和完善起来到理宗时新建的书院达100多所,占南宋全部书院的2/3以上元代是书院建立的富强时期,共有书院227所,历来就有“书院之设,莫盛于元”之说其缘由有二:一是由于元朝政府对书院实行嘉奖政策;二是书院作为一种私学组织,仍旧依靠于民间力气,元统一后许多儒家不愿到朝廷任官职而退居山林,建立收院,自由讲学,使私办书院增多明代虽然重视文化教育,但却将重点放在进展完善各级官学上明初书院处于寂静状态但是在官学成为科举附庸而“士风日陋”时一批为拯救时弊的士大夫便纷纷创办、复兴书院,利用书院培育人才所以在明成化年间以后,不仅那些具有长远讲学传统的闻名书院(如白鹿洞、岳麓、武夷、石鼓)等相继复兴,还创办了很多新的书院。

      明代书院的真正振兴是在正德年间王学思潮兴起后,不仅建立了大批书院,更重要的是他们恢复了书院自由讲学的精神,使书院成为最重要的学术基地从唐中叶至清末,书院历经一千年之久的办学历史,并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办学形式、治理制度、教学方法,使源远流长的传统私学趋于成熟、完善 《中国书院大辞典》末附《书院名录》中记载,中国历史上有书院7300多所,自宋代开头,历史上形成了“四大书院”、“六大书院”、“八大书院”之说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四大书院”说法的是南宋闻名诗人、参知政事(宰相)范成大,他把山东徂徕书院、江苏金山书院、湖南石鼓书院和岳麓书院并称为天下四大书院不久后,理学家吕祖谦也提出了“四书院”的称呼,但是跟范成大不同的是,他眼中的“四大”是指河南嵩阳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河南睢阳书院和江西白鹿洞书院北宋时期还有“六大书院”、“八大书院”之说六大书院包括: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中华民国时期盛朗西、陈登原《中国书院制度》有记载:八大书院包括石鼓书院,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龙门书院,徂徕书院无论是四大书院也好、六大书院或八大书院也好,“四大书院”已经成为一个代表性的称号,代表了中国书院的最高成就和影响力。

      这些历史上的传统“名校”,以其崇高的治学理念、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精神内涵,在中国历史上培育出很多的精英,制造了辉煌的成就,成为人类教育史上的绚烂篇章 进入新中国后,尤其是自上世纪80年月始,伴随中国经济在新世纪的崛起,作为在历史上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一大批以复兴国学为己任的现代书院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呈生气勃勃之势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23年底,新建书院至少在600所以上,且呈现多样性文化指向加上传统书院,目前至少有700所以上恢复活动,国内主流媒体因而有“书院复兴”之称现代书院建立与进展不仅担当着传统培育人才的使命,更在积极探究作为体制内教育的帮助与补充,推动国学学问普及、促进公民道德建立,是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进展腹地,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阵地,是引领国学教育与文化复兴的思想高地我们信任,只要书和有抱负的读书人还在,书院就有存在的可能,就有生长的空间,就有重回社会再创辉煌的无限盼望我们向往与期盼,书院必将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宏大复兴而复兴 3、书院与学术讨论 书院最初就是作为官方藏书和校勘书籍的场所,后来渐渐演化成民间私人读书的地方,最终才在宋代进展为培育人才的机构。

      所以讲学和藏书是历代书院最重要的功能:唐以后书院藏书主要是为了有效协作书院教学内容,类似于现在各级学校的“ 图书馆”,根本都是依据自身需要、经济条件,围绕教学内容有选择性地购置详细表现在内容上以经史等学述著作为主,版本上以通行本为主从宋代开头,各代书院大局部都是讨论和讲解理学的场所,“四书五经”是通用教材,宋、明理学大师们的著作、讲义、语录、注疏等都成为学人们必备的重要文献除开这些根本典籍,书院藏书会因各个书院的教学内容、学术流派、地域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或致力于辞章,或致力于小学,或致力于经济,或偏重于接受地方著作,各具特色如岳麓书院规定学生“日讲经书三起,日看纲目数页,通晓时 务物理,参读古文诗赋”再如清代四川彭县的九峰书院,教材除“五经”、《四书集注》 外,还读《四书讲义》、《周易折中》、《明史》、《论孟疑义》等近代西学东渐,不少书院适应社会变革,更新教学内容洋务派张之洞在湖北武昌建立两湖书院,在“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思想影响下,设置了经学、史学、地理、数学、博物、化学及兵操等课程,并有相应科目的藏书至于近代上海的格致书院,以讲习西方自然科学技术为主,更由于有外国人傅兰雅的参加,东西方译书占其藏书的三分之一。

      正由于书院藏书是书院教学的工具, 所以书院不会保藏超出教学内容的书籍,巫医、星相、桑麻等有用性的书籍,都不在保藏之内 刚刚说藏书本是为了协作教学,故名师讲学和会讲也是书院的重要内容例如白鹿洞书院最初有李善道、朱弼等人在此置田聚徒讲学,称为“庐山园学”,后南宋时闻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受亲任洞主,亲自讲学,并制定了《白鹿洞书院提醒》,成为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七百年书院办学的样式,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嵩阳书院先后有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杨时、朱熹、李纲、范纯仁等二十四名“大家”,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和崇福宫完成的号称“二程”的程颐程颢在嵩阳书院讲学10余年,学生虚来实归,皆有获益,有“如沐春风”之感湖南的石鼓书院更是一座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六朝的千年学府,素称人才荟萃之地,讲学风气甚浓,苏轼、周敦颐、朱熹、张栻、程洵、郑向、湛若水、叶钊、邹守益、茅坤、旷敏本、赵大洲、林学易、王敬所、蔡汝南、胡东山、李同野、罗近隐、王闿运、曾熙等人在此执教,使石鼓成为远至京师近至衡永郴桂士子们憧憬和云集的学府,并进一步进展成为中国古代“讲学式”书院的楷模,对湖湘文化的演化和进展作出了突出的奉献。

      名扬天下的岳麓书院历史上更是人才辈出,早在北宋,山长周式便“教授数百人”南宋理学家张栻出任山长后,岳麓书院成为湖湘学派的发源地,培育出了一批“岳麓巨子” 南宋时岳麓书院本为湖湘学派张南轩的讲学基地,但他却广邀不同学派的学者到书院讲学,闽学派的朱子及永嘉学派的陈止斋等都曾到书院讲学深受学生欢送尤其是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与张栻的会讲,历时两月,吸引了大批士子纷纷返归前来听讲,“方其盛也,学徒千余人”,“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另外,朱子主持白鹿洞书院,更是邀请论敌陆象山前往讲学,双方都显示出兼容并包的学术胸襟还有,历代的书院经常举办讲会或会讲,召集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一起争论重要的学术问题,俾使大家能相互了解和会通,这与现代教育中的学术研讨会的理性沟通精神大抵可以相提并论,也是值得我们当今教育反思和学习的地方还有,明清至民国初期是岳麓书院培育人才的鼎盛时期,一批批日后将深刻影响中国历史的人物从这里走向社会,余秋雨对此评价说:“你看整整一个清代,那些需要费脑子的事情,不就被这个山间庭院吞吐得差不多了?” 几千年来,民间私人教育就是这样串起了我国的文化体系的各个阶段,自春秋战国争鸣、秦朝焚书坑儒、两汉经学复兴、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不同文化形态各阶段一路走来,绵延不绝,其中书院讲学的内容也呈现出从西汉的今文经学到东汉的古文经学,再到宋元明清的理学化的经学,以及明代末期带有深厚三教融汇颜色的经学,清末民国时期经学的史学化的变化。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