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doc
4页《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 知识点拨(一) 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要准确理解实践的含义,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把握: (1)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所有的实践都是人的活动,动物适应自然的本能的活动不是实践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实践要把人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要通过人的活动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纯主观的思维活动不是实践 2.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可以从实践的要素、过程和结果来理解: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是指实践是在人的主观意识支配下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它表现在两个方面:改造自然界可以创造出新的物质生活资料;改造社会可以创造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不是单个人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二是指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3.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是生产实践、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其中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以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在阶级社会中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科学实验是指探索世界规律的活动,其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例题: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 A.修身养性 B.经济体制改革 C.蜜蜂筑巢 D.监督改造刑事犯罪分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实践概念的理解A项是纯主观的认识活动,没有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因此它只能是认识活动,不是实践;C项是动物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不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活动,也不是实践;B、D都是改造人们社会关系的活动,能够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因而是实践活动本题正确选项为B、D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为什么说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人的认识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论是认识活动还是科学研究,都是围绕实践的需要进行的。
人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过程中发生的人们在变革改造客观事物时,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反映到人脑中才形成了认识因此,认识离不开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注意: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人们在实践中遇到新问题、产生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研究和探索;第二,实践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第三,这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类的认识能力教材第44页引用了一段恩格斯的话:“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段话就是从第一个方面阐述实践对认识发展的动力作用的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几千年来,对什么是真理的标准,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只有马克思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才真正解决了认识的真理性标准问题 第一,任何主观标准都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个人的认识、权威的观点、多数人的意见不能用来检验认识;同样,被实践证明其科学性的理论,也不能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科学理论所反映的规律是普遍的,人们的实践活动是具体的科学理论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因而它可以指导人们的实践获得成功。
但人们的实践活动是否获得了成功,不能靠理论本身来检验,而要靠实践活动的效果来检验 第二,当主观、客观没有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的时候,客观事物也不能回答认识正确与否只有实践,能够把主观、客观联结起来加以对照指导实践获得成功的认识,是正确认识,是真理性认识;否则便是错误认识,是需要修正的认识 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人类认识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认识世界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如果有了正确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这样的认识就毫无意义教材第46页介绍了一个从国外学成归来的博士到草原养牛的故事博士回国后去尼勒克草原养牛,把所学的养牛技术传给牧民,帮助牧民实现共同富裕,才真正达到了认识的目的 例题: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后,香港、澳门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有力地证明了“一国两制”思想的正确性这说明( ) A.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 C.实践是正确认识的唯一来源 D.证实了的东西是正确的,没有证实的东西是不正确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实践检验标准的理解。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项说的是实践的特点,C项是从认识来源的角度阐述,虽然二者都不错误,但是与材料不相符合,属于干扰性选项;D表述不完整,不入选正确答案为A学习自评一、 单项选择题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因为 ( ) A、实践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B、实践是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C、实践的主体、手段和对象都是客观的物质的东西D、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活动 2、为了控制这些白色污染,美国近半数的州实施了塑料袋“禁用法”,印度马哈拉施特拉实行对乱扔、乱用、乱发塑料袋者,最高可判5年监禁,并处10万卢比的罚款,意大利实行“塑料袋课税法”这充分说明( ) A、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B、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C、实践是主观能动性活动 D、客观是主观研究的对象与结果3、在当代,人类的交往已超出了民族和国家的范围,世界各国有着紧密的联系任何国家的重大实践问题,都与整个世界密切相关这说明实践是( )A、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B、客观的物质性活动C、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D、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4.约瀚•洛克认为: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一样,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纸或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最终都源于外部经验和内省的经验。
他的观点否认了(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5、“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传递军情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 6、“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哲学寓意是:(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7.“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这一论断是在强调:( )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认识是实践的惟一来源 D.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8.下列观点包含实践是认识基础的有: ( )①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④百闻不如一见 ⑤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A. 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④⑤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
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