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及有效预防措施.doc
3页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及有效预防措施近年来,由于各种消极因素和不良环境的影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日益突出,未成 年人犯罪己经从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轻微违法犯罪逐步向恶性暴力犯罪转化,特别是暴力 犯罪的低龄化趋势明显,社会危害程度提高,己经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秩序因此,创造一个 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笔者从当前未 成年人犯罪的基本情况、特点出发,尝试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及预防措施进行探析, 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供有益参考一、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情况以泰州市为例,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手段等基本情况及特点进行分析:(一) 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占比仍处高位就从2018年被我市公安机关抓获的犯罪嫌疑 人员以及违法人员看,涉嫌犯罪的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有306人,作案1212起;涉嫌违法 的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有128人,作案134起该阶段犯罪、违法人数居高不下,成为犯 罪人员中的重点关注对象二) 未成年人犯罪大多文化程度偏低,且低龄趋势明显因文化程度偏低、法制观念 淡薄,遇到问题时,不知道正确的处理办法,在实施犯罪行为时,不明确自己为此要承担的 责任,甚至较多数表示自己在实施犯罪行为之后,还不知道自己已经犯罪。
三) 未成年人犯罪类型多样化,暴力、恶性趋势明显近几年受理的未成年人刑事犯 罪案件中,涉及的犯罪类型开始从盗窃、诈骗等传统型犯罪向抢劫、聚众斗殴、强奸、敲诈 勒索等暴力恶性发展,且未成年人在作案过程中很少顾及后果,作案手段野蛮、残忍,犯罪 性质明显恶化,主动攻击性较为突出,暴力倾向明显四) 未成年人犯罪团伙作案明显,且呈智能趋势发展未成年人犯罪人员收入较低, 几乎没有固定职业,大多数未成年人通过同学、朋友、老乡关系结成犯罪团伙,或者加入成 年人犯罪团伙,共同或交叉结伙进行作案从未成年人团伙犯罪的发展趋势看,团伙作案人 数不断增加,一旦团伙中加入了惯犯、累犯等成员时,团伙便很快从一般性结伙犯罪发展成 为相对固定的犯罪团伙二、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一)个人心理原因青少年个性未成熟、情绪不稳定、意志较脆弱,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多变期这时期的青 少年区分是非善恶的能力差,容易受到社会丑恶现象的影响和诱惑,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 路一是模仿心理强青少年好奇心理强,喜欢模仿,由于涉世不深,对法律了解不多,法 制观念淡薄,对自己行为的合法性缺乏正确的认识,而好奇心的驱使又容易激发想尝试欲望, 一旦受到不良影视作品、网络、暴力行为或犯罪分子的唆使与诱惑,极易走上犯罪道路。
二是逆反心理强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多变期,渴望成长独立,而沉重的学业负 担和家长的束缚管制与青少年的心理发生矛盾,特别是一些成绩差、品行不良的青少年,在 校受到老师的训斥和同学的白眼,在家受到父母的责骂,但他们的自尊心极强,在遭受到这 些待遇后,极易产生逆反心理,不但不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反而迁怒社会,仇视自己认为 看不惯的人三是攀比心理强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一些青少年爱慕虚荣、 讲排场、摆阔气,好逸恶劳,梦想一夜暴富,因而会绞尽脑汁、不择手段地侵犯他人的合法 利益在这种攀比心理支配下,他们易偏激,易冲动,做事往往不计后果二)社会保障原因由于城市务工的家长只埋头于工作,即使孩子带在身边也缺乏沟通、交流,无暇顾忌孩 子心理层面的成长,这点留守孩子更加凸显同时,社会充斥的诸多不良风气、习惯,也在 危害青少年的成长一是家庭管教忽视多数家长双方都在忙于挣钱、外出打工,尤其是离异家庭的父母, 对子女更是缺少管教,甚至有的家长,在孩子犯罪后,公安机关也无法与其取得联系部分 青少年成长于“问题家庭”,归属感缺失,极易使他们滑向腐化堕落,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 路二是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由于近几年城市经济发展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开始流行, 追求高消费,讲排场等腐朽生活方式对社会风气造成极大的冲击,同时也开始侵蚀青少年思 想,尤其是网吧、酒吧等娱乐场所更成为诱使青少年犯罪的一大温床三是网络成为新诱因互联网是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的先进工具,己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 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开发潜能、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然而,网络又是一把双刃剑,它既 有助于青少年开阔视野,接受前卫观念,关注世界前沿问题,又会传播一些颓废、黄色下流、 暴力甚至反动的垃圾信息,而青少年出于猎奇的心理更容易对不良的信息加以接受、模仿三、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措施(一) 注重家庭教育,强化家长抚养监管职能,加强家庭预防犯罪功能家庭教育要负 起对未成年人初次社会化的责任,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判 断是非的能力,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培养孩子自理能力和独立精神,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 协作精神二) 强化学校教育,改善学校教育方式和内容,强化法制教育职能学校教育是未成 年人法制教育的主渠道,政法机关要和教育行政部门密切配合,在大、中、小学普遍开设法 制课,并形成制度同时,学校应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加强内部管理和安全防范,维护良 好的教学、生活秩序,并建立学校家长双向交流反馈机制。
三) 净化文化市场,加强互联网监管力度,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相关职能 部门实行网上网下双重监管,阻隔不良信息,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一 方面,要加大“扫黄打非”力度,抓好报刊、音像制品市场和网吧、游戏厅、舞厅等娱乐场 所的清理整顿,对淫秽、色情、暴力等音像制品坚决销毁,并取缔一批没有经营执照的黑网 吧,防止网吧成为藏污纳垢的场所度另一方面,职能部门应尽可能多建立一些以公益性为 主的未成年人文化体育娱乐场所,使未成年人能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四) 加强法制宣传,建立健全社会防范机制建设一是公安机关要强化信息搜集研判, 掌控动态及时预警注重日常摸排工作,强化“濒危”未成年人信息采集,摸清底数,特别 要把辍学无业、单亲家庭、贫困家庭以及家庭成员中有犯罪前科的未成年人及时列入视线, 及时了解其思想和行为动态,开展针对性的帮扶工作同时,要以打击促保护,依法对违法 犯罪未成年人进行查处,对未成年人犯罪不能孤立办案、就案论案,要将其所有犯罪行为联 系起来作全面分析,要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以教育挽救为主二是社区、村民委 员会为依托,建立一套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服务体系。
健立健全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 不良行为矫治的中间环节,学校应及时通报流失生与不良记录情况,以便开展预防与矫治工 作;社区、村民委员会和派出所应当安排专门的人员对被依法免于刑事处罚,判处刑罚宣告 缓刑的未成年人犯,以及刑罚执行完毕、假释、解处劳教的未成年人尽可能联系职业技术教 育,避免其混迹于社会,重新犯罪三是司法机关为未成年人犯创造学习、改造的条件对 未成年人犯罪必须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通过充分发挥司法机关的惩教功能, 认真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准确适用从轻、减轻处罚措施,把握好处罚尺度,做到 罚当其罪,兼顾教育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