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雁塔圣教序(全文、释文).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人***
  • 文档编号:543139076
  • 上传时间:2023-09-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1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大唐三藏圣教序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据说天地有形状,因此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由于四季没有形状,因此深藏着寒冷炎热来化育万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因此观测体验天地的变化,虽然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懂得它的某些征兆);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虽然是贤能而有智慧的人也很少有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的)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而容易懂的因素,是由于天地有形状);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而难研究透的因素,是由于阴阳变化是没有形状的)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因此天地的形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虽然愚蠢的人也会明白);形潜莫睹,在智犹迷(而阴阳的变化隐藏了起来没有人能看得见,虽然是聪颖人仍会困惑不解)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况且佛道推崇虚空,它驾乘着隐秘来操纵着超脱一切的境界,也主张广泛救济众多生灵,用佛教的理论来治理天下),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佛法一旦施发神威就没有上限,克制神奇的力量也没有下限)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佛道从大处说它遍及宇宙,从小处说又能收拢一丝一毫)。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由于佛道主张不生不灭,超脱一切,因此虽历经长远而永不衰落);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它有时隐藏,有时显露,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传送着无数的幸福直到如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佛道中寓含的神妙的道理和高深的玄机,虽然遵循它也没有谁懂得它的边际的);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佛法的流传,深邃而静远,虽然推崇它也没有谁探究出它的本源)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因此众多平凡而无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浅陋之辈),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面对佛教高深的旨意,能没有疑惑不解吗)! 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然而佛教是在西土产生并兴起的),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流传到大唐汉地就象明亮的美梦同样,照耀着大唐而流传着慈祥)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很早很早此前天地初开的时候,语言还没有传播,教化还没有形成);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当今人们敬慕德行也懂得遵循礼仪)及乎晦影归真(在漫长的等待中,人类由浑沌灰暗回归到今天正本清原的时候),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世道更替,法度发生了变化早先佛祖那光辉的容颜被一种颜色所遮蔽,佛光照耀不到三千大世界之上);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今朝它美好的形象才得以展开,我们似乎看到了空中端坐着佛像,甚至连它身上的三十二个明显特性都清晰可见)。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涂(于是精妙的语言广为流传,才得以从生死的苦难中去拯救万物);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于是先辈说的有道理的话得以长期地传播,也才干在广阔的大地上引导众生度过苦难)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真的正教很难广泛流传,多种教派不能把真教的意旨精髓统一归属到一起),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纠(而邪僻的不合法的学问却容易使人依从,于是邪正之间就在教义上交错杂乱)因此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因此空宗派和有宗派有了各自的观点;有时沿袭着旧俗便产生了争执);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于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学说,就临时沿着时间的流逝而在或兴或衰中交替流传)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有个叫玄奘的法师,是法门的领袖人物)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她从小就很聪颖,心怀忠诚,早就能明白“三空”的教义);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长大后她的神情、性格又和佛教的规定很是投合,她总是坚持涉及“四忍”境界的佛门修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虽然是松林涧的清风、湖水中的朗月,也比不上她的清丽华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虽然是仙饮的晨露、明亮的珍珠,岂能和她的明朗润泽相比)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因此她智慧超群,没有挂念,精神清透,并不显露),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她超过“六空”,不同于常人,多少年来没有人可以和相比);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她聚精会神地从内心修炼自己,常以正统佛学的衰落为悲哀;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她静心钻研佛教,常因这精深的理论被谬传而感慨叹息。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她想着要有条有理地辨别剖析经文,扩大佛学古代的经文典籍;取掉虚假的,保存真实的,让后辈学者从此开始不再混淆真伪)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因此她向往净土,就到西域去求学)乘危远迈,杖策孤征(她冒着生命危险在万里征途上行进;她拄着拐杖独自远行)积雪晨飞,途闲失地(途中艰险无以计数,上午的漫天飞雪,行进途中有时找不到栖身之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傍晚的滚滚风沙,遮天蔽月难辨方向)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在万里山川之上,有着她排开险阻、拨开迷雾迈进的身影);百重寒暑,蹑霜雨(别本有作「雪」者)而前踪(在多少个寒冷酷暑的季节里,留下她踩霜宿雨而迈进的脚印)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她凭着对佛祖的诚心,视付出的辛苦为小事,盼望着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环游西宇,十有七年(她游遍了西域各国,历时一十七年)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她历经了所有通过的地方,打听追寻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苑鹫峰,瞻奇仰异(她经双林;到八水,体会到了佛教圣地的高贵风尚;她去鹿苑,登鹫峰,瞻仰了佛祖生活过的奇珍异途)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她在先贤圣人那里接受了深奥的学问。

      对于“一乘”“五律”的佛学教说,她不久就牢记在心中);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对“八藏”“三箧 ”的佛学理论,她讲起来就象波涛流水,滔滔不绝)  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于是玄奘从所通过的大小国家中,总共收集吸取了三藏重要著作),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一共六百五十七部,翻译成汉文后在中原传布,从此这宏大的功业得以宣扬)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慈仁的云朵,从西地缓缓飘来,功德无量的佛法象及时雨同样遍洒在大唐的国土上),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残缺不全的佛教教义终于恢复完整,在苦难中生活的百姓又得到了幸福)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熄灭了火屋里燃烧的熊熊烈火,(解救众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从此不再迷失方向);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佛光普照,驱散了灰暗,照耀着众生达到超脱生死的彼岸)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因此懂得了做恶必将因果报应而坠入苦海,行善也必然会凭着佛缘而升入天堂),升坠之端,惟人所托(为什么会有升有坠,那就只有看人的所作所为)譬夫桂生高岭,零露方得泫其华(例如桂花生长在高高的山岭上,天上的雨露才可以滋润它的花朵);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莲花出自清澈的湖水,飞扬的尘土就不会玷污它的叶子)。

      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这并不是说莲花原本干净,桂花原本贞洁,的确是由于桂花所依附的条件本来就高),则微物不能累(因此那些卑贱的东西不能伤害到它);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莲花依附的本来就很干净,因此那些肮脏的东西就玷污不了它)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花草树木没有知觉,尚且能凭借好的条件成就善事),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更何况人类有血有肉有思维,却不能凭借好的条件去谋求幸福)!方冀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但愿这部《大唐三藏圣教》经得以流传广布,象日月同样,永放光辉;将这种福址长远地布撒人间,与天地共存,发扬广大)另一种版本,人们对照着读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大概都能据说过:“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说宇宙混沌之初,是由两仪,即阴仪,阳仪这两个抽象的对立统一成分构成的阴仪,阳仪,作为具体的表像之一,就是地和天显示出天覆盖地,地承载万物,以此来涉及天地间一切有生命的物类四象作为具体的表像之一,就是四时---四季四季不能象二仪那样可用有形的天地来作表像,但它却正是无形地通过天气的冷热变化来促成万物的生长。

      ﻫ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ﻫ      因此,或粗略的或具体的来观测天地,一般平庸,少知识的人都可以观测到其中的某些特性而要洞察阴阳的本质,就是贤人哲士,有知识的人,也很少能穷究其“数”,即难以穷究种种事物的本质和其变化规律ﻫ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在天地而难穷者, 以其无形也ﻫ     但是天地是起始于阴阳且被作为具体的表像之一,而易为人们所结识 ,正是由于天地是有形,即是有表像的而阴阳处在天地之间,而难以彻底的结识其本质就是由于阴阳是无形的阴阳还概括的抽象的无形的代表着种种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行潜莫睹,在智犹迷     因此作为像,如天地这个像,显露在外,是能得到现实的验证,虽然是缺少知识的人,也不至于就会被困惑而其像,其形,不能显露在外让人看到,虽然是有知识的人,也犹有被困惑而仍然掌握不了,其抽象的种种事物的本质和发展变化规律ﻫ        况乎佛道从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ﻫ      何况圣教佛道崇尚无形的虚空,它运用深奥的自我修性的措施,来控制自己,使心灵能达到空寂的境界。

      并以此来广泛地普济,普渡不同质量的芸芸众生,运用佛典,佛法来抵御从各个方面侵袭本性的多种邪恶的欲念      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ﻫ     佛典,佛法所发挥的作用与威力,至于无上,即是指无有止境的;想要克制其神奇的威力,而无下,下与上相对,即是指也是绝无也许的其作用与威力之大,可大到遍及于整个世界;要说细小,最小的事物也可以从佛法中吸取力量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佛道不生不灭,不灭不生佛道自身就是历经多种劫难,却并未因之而衰绝佛道更是或明或暗的以其作用与威力,造福于众生而延续至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则莫测其源佛道凝含着神妙的玄机,遵循佛法去做,可谁也无法懂得自己修成正果的边际在哪里佛法的流传湛深而寂远,要从中来探究某些佛法的做法,也很难掌握佛法的本性ﻫ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ﻫ因此想到那些平凡无知的,庸碌浅陋的芸芸众生,虽然对佛道能极为投入并感到爱好,但这些人对崇尚虚空的,极其深奥的佛道,果真都能毫不会产生一丝疑惑吗?      然则大教之兴,基于西土。

      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城而流慈然而佛教的兴起,其根基在于西土在东汉,腾越而至朝庭上下,让人们从迷惘的物欲梦中醒悟过来从而照亮了东土,使佛教的慈悲为怀的理念,得以广泛地流传ﻫ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ﻫ早在佛教各派流传之初,佛典并未广为流传,却也起到了一定的教化作用当今当佛经广为传播的时候,人们也能敬佩其德而皆遵循ﻫ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但到目前,佛道的传播中,随着世代的更替,加上不同流派的互相干扰,也产生了不少阴暗面这就亟须将不同的礼仪统一起来,使之合乎当今的需要由于佛祖的真正的光辉已被掩盖,,导致佛光不能普照于大千世界;而呈现的佛祖的美好形象,只能端坐在空中,昭示出其三十二种各类不同的法相却不能让芸芸众生心悟佛性ﻫ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于是多种精微的不同教派的作法,覆盖于世,均想以其作法来拯救万物于生死轮回之道就像古代的遗训那样,被长远的倡导众生在广袤的大地上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纠ﻫ   可是真正的佛教很难受众生的敬佩,互相指责的各个不同流派的宗旨,也很难统一起来。

      由于曲解正宗佛法的各流派的做法,比较容易为人们所遵循因此佛教中正邪之间的纠纷常时起时伏,连绵不断。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