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中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10页1自动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系统分析与集成专业(专业代码:071102 授理学学位)“系 统 分 析 与 集 成 ”博 士 学 位 授 予 权 学 科 是 一 个 理 学 博 士 点 , 强 调 理 工 结 合 , 主 要 横跨 学 科 为 数 学 、 物 理 、 生 物 与 工 程 该 博 士 学 位 授 权 点 是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与 中 国 科 学 院 武 汉物 理 与 数 学 研 究 所 联 合 申 报 的 , 由 双 方 联 合 建 立 的 系 统 科 学 研 究 所 管 理 本 培 养 方 案 由 华中 科 技 大 学 自 动 化 学 院 、 水 电 与 数 字 化 工 程 学 院 和 中 国 科 学 院 武 汉 物 理 与 数 学 研 究 所 联 合制 定 1、培养目标1) .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道德品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学风2) .在系统科学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了解系统分析与集成在某一个或某几个领域学科中的应用背景;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有创造性的工作。
3) .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熟练阅读和理解相关专业的外文文献,并具有用外语撰写学术论文以及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4) . 身 心 健 康 2、研究方向1) .复杂系统理论方法及应用 2) .系统建模、仿真与优化3) .水资源系统分析与数字流域 4) .综合集成技术与方法5) .生物信息、控制与计算二.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学科代码:0811 授工学学位)为加强博士研究生的管理和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本学科自 1997 年 9 月起按一级学科培养博士研究生,经过培养实践,特修订本方案1、培养目标1) . 热 爱 祖 国 , 遵 纪 守 法 , 品 德 良 好 , 学 风 严 谨 , 有 较 强 的 事 业 心 和 献 身 精 神 2) . 具 有 控 制 科 学 与 工 程 学 坚 实 宽 广 的 基 础 理 论 和 系 统 深 入 的 专 门 知 识 , 具 有 独 立 从事 科 学 研 究 工 作 的 能 力 , 在 科 学 和 专 业 技 术 上 做 出 创 造 性 的 成 果 3) . 至 少 熟 练 掌 握 一 门 外 国 语 , 熟 练 阅 读 和 理 解 相 关 专 业 的 外 文 文 献 , 并 具 有 用 外 语2撰 写 学 术 论 文 以 及 进 行 学 术 交 流 的 能 力4) . 身 心 健 康 。
2、主要研究方向1) .智能控制与机器人技术; 2) .复杂系统的理论与应用;3).电力电子与运动控制; 4) .计算机集成控制与网络技术;5).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6) .决策分析与决策支持;7).生物信息、控制与计算; 8) .公共安全与应急决策系统;9).物流系统工程; 10)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11).飞行器导航制导 12). 多谱成像与遥感图像处理三、学习年限与学分本学科、专业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 3-5 年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 4-6 年已 获 硕 士 学 位 博 士 生 总 学 分 要 求 ≥ 29 学 分 硕 博 连 读 、 直 攻 博 研 究 生 总 学 分 要 求 ≥ 53 学 分 类别 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 普通博士研究生以同等学力报考博士生总学分 ≥53 学分 ≥29 学分校级公共必修课程≥9 学分,其中:中国特色理论与实践 2 学分;中国马克思主义 2 学分;辩证法/经典著作选读 1 学分;硕士一外 2 学分;英语论文写作 2 学分;校级公共选修课≥1 学分:人文类或理工类或其它类课 1 学分校级公共必修课程≥4 学分,其中:中国马克思主义 2 学分;英语论文写作 2 学分学科基础与专业课≥24 学分,其中:一级学科硕士基础课 8 学分(必修)二级学科硕士基础课 4 学分(限定选修)硕士专业课 4 学分(任选)跨一级学科课 4 学分(任选)博士专业课 4 学分(任选)跨一级学科课 2 学分(任选)专业课 4 学分(任选)修课学分≥36 学分,其中:高水平课程≥6 学分(全英课程≥2 学分,国际一流课程≥2 学分)补修课程、任选课程只计成绩,不计学分≥10学分,其中:全英课程≥2 学分或国际一流课程≥2 学分 任选课程只计成绩,不计学分文献阅读与选题报告 1 学分 文献阅读与选题报告1 学分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国内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并提交论文 1 学分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国内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并提交论文 1 学分论文中期进展报告 1 学分 论文中期进展报告 1 学分发表学术论文 1 学分 发表学术论文 1 学分研究环节≥19 学分学位论文 15 学分≥19学分学位论文 15 学分按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要求培养,符合课程免修规定的,可申请免修。
3四、课程设置:见“自动化学院研究生课程设置”五、自动化学院对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其它具体要求1.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现导师全面负责制,组成以博士生导师为组长的博士生指导小组,负责对博士生的培养和考核工作2.对跨一级学科课程的限定:①跨一级学科课程指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和系统分析与集成学科外的研究生课程,必须跟班听课并同堂参加考试;硕士生层次的公共数学类课程不能算作跨一级学科课程②所选的跨一级学科课程不得与硕士期间所修的课程相同3.对博士生专业课程的限定博士生专业课程是培养博士研究生综合能力和进入本学科前沿的重要环节本学科对博士生专业课程的规定是:①博士生必须至少修学一门所在研究领域的基础课程,该课程研讨时间占讲课学时的60%以上,该课程 2 学分②剩下的课程学分博士生可修学我系开设的博士生专修课程(含专题研讨课) ,获得相应学分;也可在导师的指导下选修其他跨专业的学位课程4. 科研实践博士生必须至少参加 1 项科研课题工作为增强博士生的综合科研素质,博士生在开展论文研究工作的同时,博士生应参与科研实践相关环节的活动,如科研项目申请、科研结题评审、项目鉴定等5. 博 士 生 的 选 题 报 告 应 包 含 以 下 内 容 : 选 题 的 来 源 、 意 义 ; 课 题 的 国 内 外 研 究 现 状 和发 展 趋 势 ; 课 题 的 研 究 内 容 和 技 术 方 案 ; 理 论 与 实 践 方 面 的 预 计 创 造 性 成 果 ; 主 要 参 考 文献 。
6.博士生在撰写学位论文前,要向博士生指导小组提交论文中期进展报告,报告研究进展,听取质疑与商讨修改意见,待创造性研究成果获得通过后,方可撰写论文7.博士生至少参加一次国内外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并提交学术交流报告在学院或者系内至少作一次公开学术报告,至少参加四次由学院组织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举行的学术讲座8. 博士生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其他科研成果,必须满足《自动化学院博士生申请博士学位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的要求9.本学科博士研究生论文实行预答辩和“双盲”评审制度,具体按自动化学院>执行4自动化学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 系统分析与集成专业(专业代码:071102 授理学学位)1、培养目标本 专 业 研 究 的 目 的 是 加 深 人 类 对 系 统 运 动 与 演 化 一 般 规 律 的 认 识 , 为 实 现 系 统 最 优 控制 与 高 效 管 理 提 供 理 论 依 据 与 有 效 方 法 培 养 目 标 为 : 具 有 较 强 的 事 业 心 和 严 谨 求 实 的 科学 态 度 与 作 风 ; 在 本 门 学 科 上 掌 握 坚 实 的 基 础 理 论 和 系 统 的 专 门 知 识 , 掌 握 系 统 分 析 、 集成 、 控 制 、 优 化 、 设 计 与 评 价 的 基 本 方 法 ; 了 解 本 学 科 的 进 展 与 动 向 , 具 有 从 事 本 学 科 领域 的 科 学 研 究 工 作 或 独 立 担 负 专 业 技 术 工 作 的 能 力 , 能 解 决 本 学 科 领 域 的 科 学 问 题 并 有 新的 见 解 ; 熟 练 掌 握 一 门 外 国 语 , 熟 练 阅 读 和 理 解 相 关 专 业 的 外 文 资 料 和 文 献 ; 能 胜 任 本 专业 或 相 关 专 业 的 教 学 、 科 研 和 管 理2、研究方向1) .复杂系统理论建模、仿真与优化; 2) .非线性系统分析的数值方法;3) .网络与信息系统; 4) .数字流域多目标柔性仿真决策支持系统;5) .水电能源系统优化与控制; 6) .电力生产过程仿真研究与诊断分析;7) .生物信息、控制与计算。
二.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专业代码:081101 授工学学位)1、培养目标培 养 德 、 智 、 体 全 面 发 展 , 具 有 创 新 意 识 和 团 队 精 神 的 专 业 技 术 人 才 在 本 门 学 科 上掌 握 坚 实 的 基 础 理 论 和 系 统 的 专 门 知 识 , 较 熟 练 地 掌 握 一 门 外 国 语 , 能 综 合 运 用 本 学 科 的基 础 理 论 和 专 门 知 识 , 在 控 制 与 自 动 化 领 域 具 有 从 事 科 学 研 究 工 作 或 独 立 担 负 专 业 技 术 工作 的 能 力 、 工 程 设 计 、 系 统 运 行 与 管 理 和 产 品 与 装 置 的 设 计 与 开 发 具 有 利 用 高 新 技 术 ,延 伸 和 拓 宽 自 己 的 知 识 和 进 行 创 造 性 工 作 的 能 力 2、主要研究方向1) .控制理论及应用 2) .智能机器人及应用技术3) .智能控制 4) .运动控制与功率电子变换技术5) .计算机系统集成、控制、管理与网络化技术6) .自动化技术与集成系统设计三.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专业代码:081102 授工学学位)1、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
在学习本专业基础理论与有关专门知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了解与追踪传感理论、检测技术、仪器仪表和自动化装置、信号处理以及科学仪器等领域的前沿与动向,并通过课程学习与导师5引导相结合,培养从事本专业的科学研究能力与国内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熟练掌握本学科相关的科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最终能够独立承担仪器仪表领域的科学探索、开发设计和工程应用等研究工作2、主要研究方向1) .信息获取理论与方法 2) .传感电子学3) .现代测井技术与仪器 4) .磁纳米温度成像理论与技术5) .仪表总线与系统集成四.系统工程专业(专业代码:081103 授工学学位)1、培养目标在 本 门 学 科 上 掌 握 坚 实 的 基 础 理 论 和 系 统 的 系 统 科 学 与 系 统 工 程 专 业 知 识 , 了 解 系 统工 程 学 科 的 进 展 与 动 向 , 具 有 从 事 系 统 工 程 学 的 科 学 研 究 工 作 或 独 立 担 负 专 业 技 术 工 作 的能 力 较 熟 练 地 掌 握 一 门 外 语 , 能 熟 练 阅 读 专 业 文 献 , 具 有 一 定 的 写 听 说 能 力 。
可 胜 任 本专 业 或 相 关 专 业 的 教 学 、 科 研 、 工 程 技 术 和 技 术 管 理 工 作 2、主要研究方向1) .决策分析 2) .决策支持系统3) .智能化集成系统 4) .物流系统工程5) .复杂系统的理论与应用五.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专业代码:081104 授工学学位)1、培养目标在 本 门 学 科 上 掌 握 坚 实 的 基 础 理 论 和 系 统 的 专 门 知 识 , 了 解 本 学 科 有 关 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