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备考考点突破-简单机械实验、计算题.docx
10页2025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备考考点突破:简单机械实验、计算题一、实验探究题1.小李同学在利用图示装置研究动滑轮特点时,猜想:如果忽略绳重与摩擦,绳端拉力F 可能与被提升木块所受的重力、木块上升的高度、动滑轮所受的重力、动滑轮的直径这些因素有关1)若小李探究绳端拉力F与动滑轮直径的关系,请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步骤一:按图安装动滑轮;步骤二: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木块升高,读出拉力F的值并记录;步骤三:换用 的动滑轮,使同一木块匀速上升相同的高度,读出拉力F的值并记录;步骤四:重复步骤三,多做几次实验;(2)步骤四的目的是: ;(3)若小李五次实验测得F分别为:1. 8N、1. 8N、1. 8N、1. 8N、1. 8N,则初步得到的结论是:在其他因素相同时, 2.如图所示,芳芳利用铁架台,带有均匀刻度杠杆,细线,弹簧测力计,钩码若干(每个钩码质量相同)等实验器材,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实验前,杠杆静止在图甲的位置,此时杠杆处于 (选填“平衡”或“非平衡”)状态;(2)如图乙所示,要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该在B点挂 个相同的钩码;(3)芳芳用弹簧测力计代替钩码,在B点竖直向下拉,然后将弹簧测力计绕B点逆时针旋转一小段如图丙所示的位置。
在旋转过程中,要使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逐渐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天平和杆秤在古籍中常被称为“权衡器”,《墨经》最早对权衡器的杠杆原理做了理论上的探讨如图为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的实验装置1)实验中,杠杆在 位置平衡最便于测量力臂,实验前没挂钩码时,杠杆静止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螺母向 调节2)多次改变悬挂的钩码个数和位置,使杠杆在图乙所示位置重新平衡,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其目的是 分析表中数据可得杠杆平衡的条件是 (用测量量的符号表示)次数动力F1/N动力臂l2/cm阻力F2/N阻力臂l2/cm11.0100.52021.5101.01532.0151.520(3)学以致用,认真思考,解决以下问题:①图2为杆秤的示意图,使用时,将待称物体挂在秤钩上,用手提起B或C处的秤纽,移动秤砣在秤杆上的位置D,使秤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即可读出待称物体的质量秤砣质量为400g,秤砣最远可移至E点(不计秤杆和秤钩的质量),AB、BC、BE的长度如图。
则该杆秤的最大称量是 kg②利用如图的实验装置也可测大气压的值把吸盘紧压在玻璃板上,保持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吸盘刚好脱离玻璃板时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为F,测出轻质吸盘的面积为S,则此地的大气压值p= 用测量量的符号表示)4.小明做“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1)轻质杠杆静止时如图甲所示,此时杠杆 (选填“是”或“不是”)处于平衡状态为便于测量力臂,应调节杠杆使其在 位置平衡,小明下一步的操作应该将图甲杠杆右边的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2)小明多次实验并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分析数据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写公式)实验次数动力F1N动力臂L1cm阻力F2N阻力臂L2cm118242231634334(3)第3次实验所挂钩码的个数和位置如图乙所示,将两侧所挂的钩码同时向支点O靠近一格,杠杆会 (选填“左侧下降”、“右侧下降”或“仍水平平衡”)4)如图丙所示,用弹簧测力计在A处竖直向上拉,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在测力计逐渐向左倾斜到虚线位置的过程中,保持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测力计的示数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如图丁所示,在实验中将弹簧测力计的拉环挂在杠杆右端,用力向下拉挂钩,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进行多次实验发现都不能满足杠杆平衡条件,原因是弹簧测力计自重的影响会导致所测的拉力 (选填“偏大”或“偏小”)6)在实验中,多次改变力和力臂的大小主要是为了 A.减小摩擦 B.使每组数据更准确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D.获取多组实验数据归纳出物理规律5.下面是小聪利用刻度均匀的匀质杠杆进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1)实验前应将杠杆调节到水平位置平衡,其目的是 ,将杠杆的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在图甲所示位置,这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端调节2)调节平衡后,在杠杆A点处挂3个钩码,如图乙所示,则在B点处应挂 个同样的钩码,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3)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____A.减少实验误差B.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寻找普遍规律(4)如图丙所示,小聪在A位置挂一个弹簧测力计,在B位置挂了2个钩码现将弹簧测力计从D位置移到C位置,在此过程中杠杆始终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示数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原因是 。
6.某实验小组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在使用甲弹簧测力计时需要竖直向上 拖动,若斜向上匀速拉动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从表中数据可分析出实验1是用图 (选填“甲”或“乙”)做的实验;实验1中若钩码上升的速度为0.1m/s,则拉力的功率为 W;实验次数钩码重G/N钩码上升高度h/m绳端拉力F/N绳端移动距离s/m机械效率%140.11.80.374.1240.11.40.5 360.12.40.383.3(3)表格中空白处的数据应为 (百分数保留到0.1%);(4)通过实验1和实验2的数据分析可得出结论: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动滑轮的重量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 (选填“高”或“低”);比较实验1和实验3可得结论:同一滑轮组, ,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7.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在图甲中,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小明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在杠杆两侧挂上不同数量、相同规格的钩码,调节钩码位置,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目的是便于直接在杠杆上读出 。
2)如图乙,在杠杆左侧A位置先挂3个钩码,每个钩码为0.5N,在右侧B位置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杠杆,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N3)如图丙,小明在B位置挂2个钩码,在A位置挂一个弹簧测力计,现将弹簧测力计从C位置移到D位置,在此过程中杠杆始终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示数将变 ,原因是拉力力臂变 均选填“大”或“小”)(4)小明用图丁装置探究, (选填“能”或“不能”)得到教材上的杠杆平衡条件,原因是 8.利用杠杆开展相关实验探究:(1)安装好杠杆,将其放到水平位置后松手,发现杠杆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则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2)如图乙所示,在A点挂3个重力均为0.5N的钩码,在B点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杠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N;若在第(1)小题所描述的情形中未调节平衡螺母而直接开展上述实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3)始终竖直向下拉弹簧测力计,使杠杆从水平位置缓慢转过一定角度,如图丙所示。
此过程中力臂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下同),拉力的大小 ;(4)实验中要改变钩码的个数和位置进行了多次实验,其目的是 二、计算题9.如图,将G=16N的物体用动滑轮5s匀速提升2m,所用拉力F=10N,不计轮轴处摩擦及绳重,求:(1)拉力F做功的功率;(2)动滑轮的机械效率10.为了改善农村面貌和环境卫生,政府对道路、公厕等公共设施进行了改造如图所示,在新农村改造时,质量为70kg得工人用滑轮组吊起质量为40kg的建筑材料,将建筑材料匀速提升2m(不计绳重和摩擦),所用拉力为250Ng取10N/kg)(1)物体重为多少?(2)使用该滑轮组时的机械效率是多少?(3)通过计算说明,该工人用此装置能否拉起重为1400N的物体?11. 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基建强国,如图甲所示的塔吊是基建的常用设备,其起重机构的部分结构可简化为如图乙所示的滑轮组模型已知物体质量为120kg,动滑轮的重量为300N,在绳子自由端施加拉力F后物体在10s内匀速上升5m不计绳重和一切阻力求:(1)提升物体时做的有用功;(2)10s内拉力F的功率;(3)此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2.如图所示,利用轻质滑轮组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水平地面上的正方体物体,已知物体重为300N,边长为10cm,拉力F的大小为30N,物体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为45N,在10s时间内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s=3m求:(1)物体移动的速度;(2)这个过程拉力所做的功;(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13.在一次车辆故障处置过程中,为了尽快疏通道路,交警指挥拖车采用如图所示装置在水平路面上将重为1.5×104N的故障车匀速拖离了现场,只用了30s的时间若故障车被拖离的速度是2m/s,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是500N求:(1)故障车在30s内通过的路程;(2)拉力F在30s内所做的功;(3)若故障车在被拖离过程中受到的阻力为车重的0.08倍,求该装置的机械效率14.如图所示,工人用沿斜面向上、大小为500N的推力,将重800N的货物从A点匀速推至B点;再用100N的水平推力使其沿水平台面匀速运动5s,到达C点已知AB长3m,BC长1.2m,距地面高1.5m试问:(1)水平推力做功的功率为多少?(2)斜面的机械效率为多少?(3)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15.小李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把800N的物体提升2m,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是500N,不考虑绳重及摩擦。
求:(1)滑轮组的机械效率;(2)动滑轮的重力;(3)小李把提升的重物换成了1000N的物体,求此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机械效率百分数保留小数点后1位)16.五一期间,小魏办理行李托运时,显示行李箱质量为12kg,行李箱竖直放置时轮子与地面的总接触面积为12cm2当他拉行李箱时,行李箱和水平地面的夹角保持60°,拉力的作用点在拉杆末端,O点到重力作用线的距离OA为12.5cm,如图所示到家后,他用了45s把行李箱从一楼提到三楼,共提高6mg=10N/kg)求:(1)行李箱竖直静止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