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收入群体调查分析报告——农村.doc
11页低收入群体调查分析报告一一农村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要实现这个宏伟目 标,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低收入群体2009年XX市农 民人均纯收入达3435. 3元,比上年增长17. 0%,农民收入增 幅连续三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20%的农村低收入群体 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农民平均水平,但由于经济发展水 平的差异,分析报告城乡之间、地域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加 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农村居民之间收入斧异的问 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为此,高度关注并重点解决农村低 收入群体的增收问题,对于促进农民收入总体水平的提高, 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 义一、XX农村低收入群体的现状和特征低收入群体是指相对于一般水平,收入处于较低层的居 民家庭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标准,农户按人均纯收入排序后, 五等份分组为20%低收入户组、20%中低收入户组、20%中等 收入户组、20%中高收入户组、20%高收入户组本文以20% 低收入农户的人口作为XX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划分标准一)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提高但增收难度仍然较大 对全市有代表性的6个县(市、区)的510个农户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XX20%农村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为 1567. 2元,比上年增加232. 2元,增长17. 4%,增速高于全 市农民人均纯收入0. 4个百分点。
低收入组农户的人均纯收 入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868. 1元,比20%的高收入户低5363. 9 元,高收入组农户人均纯收入是低收入组农户人均纯收入的 4. 4倍高低收入差距之比,由2000年的1: 3. 4扩大到2009 年的1: 4.4从总量上看,低收入组农户人均纯收入仅相当 于全市20世纪90年代中期水平1、 收入来源以家庭经营收入为主2009年农村低收入 农户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811. 8元,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 51.8%,成为收入的重要来源其中,人均从农业获得的纯 收入748. 4元,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92. 2%,比全市平均水 平高14. 3个白分点,比高收入户高29. 5个百分点;人均从 第二、三产业获得的纯收入63.3元,仅占家庭经营纯收入 的7.8%,而全市平均水平为22.1%,高收入户为37. 3%o 一 方面,低收入农户家庭收入来源渠道狭窄,缺乏增收的必耍 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受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和低收入者面 向市场扩大农业生产规模障碍等较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农村 低收入户增收将面临更大的困难2、 非农产业收入比重低随着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 非农产业已成为XX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尤其是工资性收 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低收入户不仅工资性收入数量 少,而且非农产业的收入比重低。
2009年低收入组农户中, 来自工资性收入人均673. 4元,相当于全市平均水平的57. 4% 和高收入农户的36.9%此外,家庭经营非农产业收入比重 差距也较大,2009年低收入组农户家庭经营非农产业纯收入 人均63. 3元,占全部纯收入的4.0%,比全市平均比重低9. 7 个百分点,比高收入户低22. 0个白分点3、收入货币化程度低因为农民人均纯收入是由货币 和实物折算价值两部分构成,而工资性、家庭经营非农收入 少,造成了低收入户收入货币化程度低2009年,低收入组 农户人均现金纯收入1052. 0元,比全市平均水平少1674. 2 元,比高收入户少4746.3元从现金纯收入占农民人均纯 收入的比重看,低收入组为67. 1%,全市平均水平为79. 4%, 高收入组为83.7%低收入农户收入微薄,手头拮据,不仅 导致他们日常生活消费受到限制,而且市场活力也受到制 约,由此形成恶性循环,难以维持扩大再生产和向其他行业 发展二)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与生活消费分析收入是消费的基础,收入支撑消费,收入决建消费2009 年低收入户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74. 5元,多于人均纯收入 107.3元,说明这部分农户存在着入不敷出的情况。
1、食品、衣着消费水平低2009年低收入农户人均食 品消费支出548. 8元,为全市平均水平的79. 6%o其中:主 食消费人均支出98. 1元,为全市平均水平的89. 1%;肉禽蛋 奶及制品人均支出65. 4元,为全市平均水平的78. 5%;蔬菜、 水产品人均支出59. 5元,为全市平均水平的73. 2%o总体来 看,低收入农户的食品消费仍以主食为主,肉禽蛋奶等营养 价值较高的动物性食物消费量则相对较少,低收入农户的饮 食习惯和消费方式未发生质的提高2009年,低收入农户人均衣着消费支出187.2元,为全 市平均水平的85.2%,仅为高收入农户的63. 4%o在衣着消 费中,人均成衣消费140. 6元,为全市平均水平的84. 7%, 仅为高收入户的59. 9%,低收入农户衣着消费档次总体较低, 服饰成衣化、品牌化与高收入农户相差甚远2、 文化教育投入低,精神生活相对贫乏在物质条件 改善的同时,高收入农户的精神生活已口益充实,而低收入 农户则相对贫乏2009年,全市低收入农户文化教育、娱乐 用品及服务消费人均支出165.7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48. 7 元,比高收入农户低131.6元其中,学杂费、技术培训费 等支出,为全市平均水平的67.0%,为高收入户的77. 0%o 此外,低收入农户旅游、休闲娱乐消费人均支出仅为高收入 户的27. 0%,精神文化牛活有待于进一步充实和提高。
3、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活动区域狭窄近年来, 农村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发展,多数农 村地区的消费环境得到改善,但低收入户的基础设施无论是 在数量、质量,还是档次上都明显滞后2009年低收入户用 于交通和通讯消费人均支出193. 1元,占全市平均水平的 75.9%,占高收入户的42. 2%o其中,购买交通工具人均支出 54. 7元,比高收入户低47. 6元;购买通讯工具人均支出28. 3 元,是全市平均水平的78. 4%,是高收入户的65. 7%0交通、 通讯状况落后不仅导致了农产品开发和外运困难,造成农产 品商品化程度低,而且不利于外部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和 农业科技的输入,制约低收入农户消费需求的进一步升级二、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成因分析剖析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形成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一)低收入户家庭负担重,劳动力素质低农村居民 人口负担、素质的差异,直接导致效率的差异,进而导致收 入结果的差异低收入户虽具有劳动力量的优势,但却不具 备质的优势2009年,低收入农户户均家庭人口 4. 3人,比 全市平均多0.3人,比高收入组多1.0人;平均每个劳动力 负担人口 1. 5人,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在低收入户劳动力中, 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4. 2%,比全市平均水平高5. 1个百 分点,而比高收入户高10.7个百分点;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的仅占劳动力总数的15. 7%;劳动力中受过各种专业培训的 比重,低收入农户为15.0%,高收入农户为21.0%,两者相 差6.0个百分点劳动力文化素质是影响农民收入最重要的 因素之一,因为文化素质高的人,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技术, 对市场致富信息反映灵敏,具有较高的市场适应能力,在市 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而低收入农户受自身素质的制约, 市场经济、市场主体意识不强,抵御市场风险、驾驭市场经 济的能力很弱,勤劳不能致富、增产不能增收的现象时常发 生二) 低收入农户从业类型单一,主要集中在传统农业 由于低收入农户总体上劳动力文化程度低,不善于全方位、 多渠道地开展多种经营活动,因而对农业的依赖程度最高 按农业和非农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份额的不同,将调查 户分为纯农户、农业兼业户、非农兼业户和非农业户四种类 型据2009年调查资料显示:全市纯农户、农业兼业户、 非农兼业户和非农业户人均纯收入分别为3399. 9元.3317. 2 元、3551.5元、5214.4元,其中纯农户和农业兼业户农民 收入最低。
低收入农户中,纯农户和农业兼业户占73.6%, 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5. 9个百分点,比高收入农户高25. 3个 百分点;非农兼业户和非农业户仅占26. 4%0低收入农户劳 动力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所占比重高达79. 3%,比全市平 均水平高12. 8个百分点,比高收入农户高21. 6个百分点 目前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影 响,具有较大的不稳肚性和较低的生产回报率三) 低收入农户资产占有少,投资主体单一投入是产 出的基础,只有不断增加投入才能逐渐增加收入农村居民 收入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家庭固定资产和金融资产的 再增值2009年,XX低收入户农村居民人均拥有生产性固 定资产原值2327. 1元,与高收入户相差1186.3元农村居 民中低收入农户人均生产投入955. 3元,仅相当于高收入户 的31.5%,相当于全市平均水平的65. 2%o从投资方向看, 低收入户农业投入占88. 6%,非农产业投入仅占11. 4%0(四)低收入农户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农村居民 人均纯收入是按照人均总收入扣除相应的成本费用后计算 得出,在总收入相同的情况下,生产成本越高,相应地纯收 入则越低。
2009年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家庭经营费用支出 668. 1元,占家庭经营总收入的40.9%;全市农户人均家庭 经营费用支出1004.8元,仅占家庭经营总收入的30. 6%,每 百元家庭经营费用创造的家庭经营现金收入是低收入户的 1.3倍,经营效益明显较高可见,提高农村低收入户的收 入水平,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降低农业牛产成本三、农村低收入群体的社会地位及其影响农村低收入户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 方面,他们不仅在经济领域处于落后状态,而且在农村的政 治生活中也是弱势群体低收入农户一方面没有时间和精力 投放在农村政治生活中,他们更多的考虑和关心是衣食住行 能否满足生存需要,家庭能否解决温饱问题;另一方面,大 多数低收入户缺乏参与农村政治生活的积极性和竞争力,以 至于脱离农村政治生活,渐渐处于农村政治生活的边缘地 带,他们的呼声很弱,往往被人视而不见,农村低收入户在 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等方面越来越受到损害,从而导致其经 济利益受到损害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不但挫伤了低收入 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制约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且难以与社 会成员共同公平地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任其发展下去势必 形成两极分化,影响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影响XX全面小 康社会口标的实现,妨碍城乡良性互动发展,甚至成为经济 社会不安眾的诱发因素。
农村居民间收入的差距及其带来的 生活质量和财产的差异,低收入农户体察更深刻更直接,对 他们生活态度的影响更大,对农村社会治安和农村稳定产生 的负面影响也史大就全市而言,只有低收入农户进入小康, 农村才能算真正小康,才能为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 坚实基础,因而低收入农户是我市全面实现小康和新农村建 设的重点和难点四、缩小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农村低收入群体主要是农业牛产者,由于自身发展能力 较弱,收入稳定性较斧,…旦遇到天灾人祸,返贫率极高 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迫切需要扭转农 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势头,有步骤、有重点地扎 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让全体农民都能够分享到改革开放和经 济发展的成果因此多渠道增加低收入户的收入是当前农村 工作的重中之重)尽快建立和完善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农 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完善高效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足的基石和市场经济健 康运行的保证加大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障的推广力度, 为减少新的低收入群体奠肚基础,并逐步使之规范化、制度 化,防止和解决保障资金不到位、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