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试论《秋水》与《逍遥游》《齐物论思想之关联.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13071792
  • 上传时间:2022-06-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9.63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试论《秋水》与《逍遥游》《齐物论>思想之关联    窦捷(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00)【Reference】《庄子》内、外、杂篇的划分使人很容易将其视为相对独立的部分,而相对忽略它们在内容和主旨上的关联本文以《庄子·外篇》中的《秋水》第一节为叙述脉络,将其与《内篇》中的《逍遥游》和《齐物论》做对比阅读重点在于揭示《秋水》篇内容与意蕴对《逍遥游》和《齐物论》的一致与呼应Keys】 《秋水》《逍遥游》《齐物论》;关联《庄子》及其思想博大精深、深奥玄妙,悬疑重重《庄子》一书共33篇,一般认为是晋代郭象在古本52篇的基础之上,删去了十分之三,并为之作注而编订的,而古本《庄子》在唐代以后便散佚不可考关于内、外、杂三部分的划分,一般认为是郭象所为,也有学者认为是刘安及其学者门客、或是刘向所为至于这些古代学者为何作此分类,其依据、意图何在,今人已不可详考而古本《庄子》有无类似的编排,更是千古迷案文本是思想、精神得以呈现的依据我们所读的《庄子》基本均以郭象本为底本,不可否认,这种把《庄子》文章分割为内、外、杂篇的表达模式无疑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甚至支配我们对庄子思想的解读再加上《庄子》独特的“三言”表达方式所导致的各篇章法的散漫断续、变化无穷和难以捉摸,使得《庄子》的主旨表达与读者接受之间变得云山雾罩、困难重重。

      碍于此,通常我们惯于从局部着眼,从单篇作品甚至只从某个段落中来品读《庄子》,虽可窥一斑而见全豹,但有时未免有不见泰山之憾其实,若能跳出已有的分类换个角度来审视的话,可能会别有天地本文将把《庄子·外篇》中的《秋水》和《庄子·内篇》中的《逍遥游》和《齐物论》放在一起,以《秋水》篇叙述脉络为基准,进行对比阅读,以此来呈现三篇文章之间的内在关联《秋水》一篇共七节,其中第一节在河伯与北海若的问答中展开笔者认为这节与内篇中《逍遥游》和《齐物论》篇之思想的互为补充和映射甚为明显,请试论之河伯和北海若共七问七答第一番问答,写河伯见北海之前“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待至北海后,幡然有悟,乃知自身之外别有天地此处已暗示读者“大小之辨”之义,同时又借河伯之口点出仲尼、伯夷之仁义外另有大道北海若的回答更是进一步将作者意图明确化:“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豊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秭米之在大仓乎?”“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把“五帝之所运,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的所谓至大的“中国”、“海内”放在“四海”、“天地”与万物的背景之下,更突出了至大之外复有大,即《逍遥游》中“无极之外复无极”的意蕴。

      又顺便得出,仲尼、伯夷之道亦非人间至道,此二人也同河伯一[来自wwW.lW5u.coM]样,囿于自我的小天地而浑然不知罢了既然有大小之别,河伯接着问:“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便引出了《齐物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与殇自,而彭祖为天”即世界存在的相对性并在此处通过北海若之口展开了充分解释:“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所以得与失、生与死、大与小,都无时无刻不处于永恒的变动转化之中故:“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在此,我们可以明显看到《秋水》篇对于《齐物论》的呼应,不仅体现在文本上某些段落叙述的相似,更体现在对其意旨的引申与展开在《齐物论》中,作者有关于对宁宙的时间与空间维度的思考,即“有始也者,有未始有时也者”的相关论述从而认为宇宙是无限延展的,即处于永恒的开放与运动状态然而,作者在那里只是简单地提出观点而已,且言说地较为抽象与简单,并未有充分解读直到了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中,作者才用人人皆可感知的得与失、生与死等具体事物的无穷、无止、无常、无故的变化来进行补充论证在重申了“大”与“小”的相对性之后,作者接着将对世界的思考引向深入。

      既然至大之外有更大、至小之外有更小,那么河伯接着问:“‘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是信情乎?”北海若说:“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一下子把所谓的大与小发挥到了极致这是人类认知的极限但是在人的认知之外呢?且“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又将怎样呢?那就“不期精粗焉指出宇宙在人的意识所知之外的无限存在反过来说,所谓粗与精、大与小都是在人类自身“小知”范围内对物刻意附加的判断标准,并非是物之本性于是,下面一段关于如何区别大小与贵贱的对话的展开便顺理成章此段作者申述,从不同的角度看(用“以”“观之”排比句式展开)事物的大小、贵贱、无有、是非的转变是无穷无止的并用尧舜让而帝、之曾让而绝、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等事实向世人展示所谓价值判断标准的可笑与虚妄通过这第三段与第四段的对话,作者已经对《逍遥游》和《齐物论》的“道极”精神和“万物齐一”思想做了最好的注脚既然世界甚至宇宙只是人们“眼中”的世[来自wWW]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既然“无极之外复无极”,那么人类以“有涯”求“无涯”的行为岂非变得异常乖谬与可笑?于是“物化”与“无为”变成了最合理的选择和最自然的结论。

      果然,第五段对话一开始就以河伯“何为”“何不为”的疑问发端:“然则我何为乎?何不为乎?吾辞受趣舍,吾终奈何?”北海若的回答指出了:“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而“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的结论很明显就是对《逍遥游》、《齐物论》里“顺物”“无为”思想的具体阐释在《逍遥游》和《齐物论》中,作者屡次提到得道之人是为“至人”、“神人”并对其形象进行了描述:“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早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但这种描写因过于玄妙而让人不得要领终于,我们在《秋水》篇中找到了解读其奥妙的钥匙:“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於祸福,谨於去就,莫之能害也有了此番解释,我们就不难理解,所谓“至人”即是能完全领悟并实施无为、顺物等“大道”精神的人显然,这段对话在《秋水》片中的作用是对上段河伯“何为”之问答案的延展,如将其放在内外篇关系的角度去考量的话,它其实是将《逍遥游》与《齐物论》中“至人”虚无飘渺的形象给予了通俗化的还原,并与其一起共同完成了对《庄子》中至为重要的得“道”之人的精神世界的构建第七段,更是直接指向庄子思想的核心问题:“天”与“人”的关系问题,再次指出“自然”与“人为”的区别。

      这种表达,既是对《秋水》中河伯与北海若对话内容的高度抽象,同时也是对《齐物论》与《逍遥游》,以至整个内七篇所一以贯之的庄子“无为”思想的再次呼应和强调综上所述,《秋水》篇之河伯与北海若的七段对话,虽每段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却脉络相通,由统一之精神来贯穿而这种精神恰恰又散落与《逍遥游》和《齐物论》的思想体系之内,二者互为印证,相映生辉而这种类似于“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设置,真应了“大言不言”之意正因为这种写作方式与其结构设置之间关联的似有若无、似显非显,使得《庄子》一书本身亦如庄子眼中的世界一样,呈现出一种圆融开放的状态同时,也使得对其的解读可以多元化、全方位展开:只有言之成理与否,没有是非对错之分这不正是庄子所说的:“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足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日:莫若以明呜呼!大哉,庄子!Reference:【1】《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注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4(2008.7重印)作者简介:窭捷(1982 -),女,本科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文学,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