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黄山地质公园.doc
17页《畅游世界地质公园》之一:安徽黄山地质公园1.公园简介黄山地质公园雄踞于风光秀丽的皖南山区,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是以中生代花岗岩地貌为特征的地质公园 黄山以雄峻瑰奇而著称,千米以上的高峰有72座,峰高峭拔、怪石遍布山体峰顶尖陡,峰脚直落谷底,形成群峰峭拔的中高山地形黄山自中心部位向四周呈放射状地展布着众多的“U”形谷和“V”形谷山顶、山腰和山谷等处,广泛地分布有花岗岩石林石柱,特别是巧石遍布群峰、山谷主要类型有穹状峰、锥状峰、脊状峰、柱状峰、箱状峰等区内奇峰耸立,巍峨雄奇;青松苍翠,挺拔多姿;巧石嶙峋,如雕如塑;云海浩瀚,气势磅礴;温泉水暖,喷涌不歇 在距今约1.4亿年前的晚侏罗世,地下炽热岩浆沿地壳薄弱的黄山地区上侵,大约在6500万年前后,黄山地区的岩体发生较强烈的隆升随着地壳的间歇抬升,地下岩体及其上的盖层遭受风化、剥蚀,同时也受到来自不同方向的各种地应力的作用,在岩体中又产生出不同方向的节理自第四纪(距今175万年)以来,间歇性上升形成了三级古剥蚀面,终于形成了今天的黄山在这些岩体中,由于在矿物组分、结晶程度、矿物颗粒大小、抗风化能力和节理的性质、疏密程度等多方差异,造成了宛如鬼斧天工般的黄山美景。
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三奇”和丰富的水景以及它们的相互组合表现其特质,显示了黄山天然的完美和谐,在丰富多变中见其有机统一在立马桥、天都峰、北海等地段,被认为具有第四纪冰川而闻名黄山冰川的存在与否,已争论了半个多世纪,至今尚无定论,这也是黄山地质公园又一诱人的魅力所在 以古桥、古登道、摩崖石刻与黄山山水画为特征的黄山地质公园底蕴深厚的文化渗透在雄奇秀美的自然山水之中其中黄山画派在中国画坛上占有重要位置,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研究中国文化、中国画史的重要资料总之,黄山地质公园具有花岗岩地貌、第四纪冰川遗迹、水文地质遗迹等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资源与黄山文化等人文景观资源以及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构成了一座集山、水、人文、动植物为一体的大型花岗岩区天然博物馆2.交通位置黄山对外交通图景区各景点间的路程景 点路 程景 点路 程汤口--黄山大门 1公里北海宾馆--西海排云亭2.5公里黄山大门--温泉1.5公里北海宾馆--始信峰1公里温泉--慈光阁1.5公里北海宾馆--松谷庵10公里慈光阁--半山寺2.5公里松谷庵--翡翠池1.5公里半山寺--天都峰脚2.5公里翡翠池--芙蓉池1.5公里天都峰脚--玉屏楼1公里芙蓉池--辅村5公里天都峰脚--天都峰1.5公里云谷寺--苦竹溪5公里玉屏楼--莲花峰脚2.5公里云谷寺--仙人指路4公里莲花峰脚--莲花峰1.5公里仙人指路--皮篷1.5公里莲花峰脚--光明顶2.5公里仙人指路--北海3.5公里光明顶--北海宾馆2.5公里 3.门票价格序号景点(区)所在地门票价格1黄山风景区黄山旺季:200元/票淡季:120元/票2牯牛降观音堂景区祁门55元/票3西递黟县80元/票4宏村黟县80元/票5齐云山休宁旺季:60元/票淡季:40元/票6古城岩休宁30元/票7花山谜窟屯溪50元/票8唐模徽州区旺季:30元/票淡季:20元/票9潜口民宅博物馆徽州区32元/票10呈坎古村落景区徽州区35元/票11牌坊群歙县50元/票12鲍家花园歙县30元/票13花果山生态旅游景区歙县30元/票14翡翠谷黄山区旺季:42元/票淡季:32元/票15太平湖景区黄山区55元/票16黄山野生猴谷景区黄山区32元/票 4.地质知识黄山的花岗岩地貌 黄山地质公园是以中生代花岗岩地貌而著称的地质公园。
岩体的内在特点与外貌很好的记载了本区(扬子板块的东南缘)的地质历史它集中反映了100多万年以来黄山花岗岩岩体从形成-隆升-剥蚀-流水-冰川等内、外营力作用的地质历史,是重大构造事件转折期的体现;从全球范围看,黄山地质公园又是反映和揭示花岗岩地貌景观形成机制的最佳地区;在解决扬子板块的形成演化历史上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它是当前中国地质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黄山地质公园花岗岩地貌尤其记录着第四纪地壳发展历史 公园以峰为体,遍布整个园区,已命名的有三十六大峰和三十六小峰,主要类型:穹状峰、锥状峰、脊状峰、柱状峰、箱状峰等黄山不同期次的花岗岩岩体形成不同的花岗岩地貌景观:第一次二长花岗岩多形成穹状峰;第二次中粗粒似斑状花岗岩多形成穹状峰、脊状峰和锥状峰;第三次中细粒斑状花岗岩以锥状峰、柱状峰和箱状峰为主;第四次细粒含斑花岗岩主要形成穹状峰及高山平台 公园峰林中,怪石构成了黄山地质公园的一绝,按其成因可分为石柱石芽型、风化剥蚀型、崩塌型、崩塌堆积型、滚石型,主要形成于第二次和第三次花岗岩中,个别分布于第四次花岗岩中;洞穴主要分布于第二次花岗岩中,少部分分布于第三、第四次花岗岩中,主要洞室类型有构造洞穴、崩塌洞穴、溶蚀洞穴、崩塌堆积洞穴。
黄山的水文地质学 水在黄山花岗岩地貌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黄山地质公园内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较丰富,有分布山谷的溪、潭、湖、瀑,也有源出花岗岩岩体深部的冷泉、温泉等构造裂隙水以及基岩裂隙水地表水系以黄山为分水岭,北侧水系注入长江,南侧注入钱塘江 地下水沿断裂、节理、裂隙由高向低、由浅部向深部径流,在适宜的地段排出地表,排泄方式有溢水或储藏水形成具有医疗价值的矿泉水地表水与地下水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循环系统 黄山温泉为黄山四绝之一,它的形成因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通过研究地热与地表水、地下水的水力关系,有助于解决黄山花岗岩地区的地温梯度、建立黄山花岗岩地区地热资源的系统模型黄山的地层学 黄山地区从中元古代开始到中生代白垩纪均有沉积地层形成,构成了黄山花岗岩的盖层,随着本区的地壳上升和花岗岩岩体的隆升,大量的地层被剥蚀,现在黄山地质公园内只发现黄山花岗岩岩体侵入在中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的浅变质至未变质的沉积地层中 通过开展黄山地区沉积地层的研究,在解决扬子板块的形成演化历史上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也是当前中国地质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黄山的第四纪冰川遗迹 经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于1933--1936年间研究首次发现,黄山花岗岩地区存在和发育有第四纪更新世时期冰川遗迹,这一现象在低纬度温带地区是不多见,该问题的解决将对人类认识第四纪冰川学以及古气候的演变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研究认为,在第四纪更新世时期,黄山曾先后三次出现冰期和冰川活动,冰川的刨蚀、侵蚀和搬运作用,留下了许多冰川遗迹,造就了多种冰蚀地貌黄山的冰川遗迹遍布园区,主要类型:U型谷、漂砾、冰臼、冰川擦痕、冰川悬谷、粒雪盆、冰斗、角峰、刃脊等然而近三十年来,有人认为本区仍属温带湿润气候,气温没有达到终年积雪不化而形成冰雪积累的条件;黄山的峰谷特征,亦与冰川地貌不符从而形成“冰川”与“非冰川”两个不同学派,成为黄山地质研究史上最优争议的问题之一冰川被称为大自然的“雕塑家”,在新生代以来的地质历史上,全球发生过多次的寒冷事件,形成了全球性的冰川期,黄山地质公园也留下了它的痕迹,这一现象在低纬度温带地区是不多见的经中国卓越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于1933--1936年间研究发现,黄山花岗岩地区存在和发育有第四纪更新世时期冰川遗迹,并发表了《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著名论文,引起国际地学界的广泛重视近三十年来,有人认为本区仍属温带湿润气候,气温没有达到终年积雪不化而形成冰雪积累的条件;黄山的峰谷特征,亦与冰川地貌不符从而形成了“冰川”与“非冰川”两个不同学派,成为黄山地质研究史上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该问题的解决将对人类认识第四纪冰川学以及古气候的演变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据“冰川学说”,在第四纪时期,随着全球气候冷暖的交替变化,在冷期发生了冰川作用留下了许多冰川遗迹据初步研究黄山先后发生了三次冰期由冰川独特的搬运、刨蚀、侵蚀作用,由冰川独特的搬运、刨蚀、侵蚀作用,形成了黄山的冰川遗迹,造就了多种冰蚀地貌黄山的冰川遗迹遍布园区,但主要在园区的东南部,即前山的天都峰、逍遥溪、狮子林一带具体遗迹特征如下表:类 别名 称位 置特 征 U型谷慈光寺U型谷温泉景区慈光寺西侧朱砂峰和东侧福长岩,均为块状花岗岩,壁面平整光滑,是冰川和冰碛物遗留下的磨蚀痕迹 冰川擦痕青鸾峰崖壁冰川擦痕慈光寺之上,立马桥下,海拔960m处的东谷壁下部在陡峭的粗粒似斑状花岗岩岩壁上,保存了清晰的冰蚀面和七条平行排列的巨大冰川擦痕,长7—12m,宽0.4—0.5m,深5cm左右,向谷口方向微微倾斜 冰斗南冰斗天都峰南侧斗深约150m,三壁陡立,斗内崩塌的块砾碛堆积在半山寺一带 北冰斗天都峰北侧规模较小,在玉屏楼后可用望远镜观察之 角峰天都角峰天都峰天都峰两侧冰斗向山体溯源侵蚀,使两冰斗间后壁被蚀成厚仅1-2m、长约20m,走向东西的薄脊 刃脊鲫鱼背刃脊鲫鱼背 悬谷人字瀑悬谷人字瀑慈光寺支谷与逍遥溪主谷交汇而成 百丈瀑悬谷百丈瀑百丈泉支谷与逍遥溪主谷交汇而成 粒雪盆狮子林雪粒盆北海狮子林冰斗状凹地,三面环山,底部平坦 漂砾黄山冰川漂砾逍遥溪、云谷寺峡谷堆垒在河谷中的巨大花岗岩石块,大者直径可达10m± 擦痕砾石后海擦痕砾石天都峰通向后海支谷中细粒花岗岩,具擦痕和两个相对磨光面 冰臼白云溪冰臼虎头岩旁,白云溪滨园穴状,直径0.6m,深1.7m,口小底小肚子大,最深处为螺形尖底 冰碛物冰川泥砾公园区东南部和南部为花岗岩砾石、粘土和砂的混合体,无层状分选、砾石呈棱角状,厚一般为5—10m,局部达20m。
黄山的构造地质学 构造作用对塑造黄山地质公园的地貌景观发挥了独特作用 从区域构造看,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的碰撞造成了黄山花岗岩岩体的快速隆升,形成了高逾千米的花岗岩中山地貌从微构造角度看,断层作用形成了巨大的峡谷,节理和辟理形成了峰林、怪石、洞穴等地貌景观 这些断层、节理、辟理相互作用、互为因果造就了整个黄山花岗岩区的峰峦叠嶂地貌景观对它们成因机制的研究亦是花岗岩区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黄山“硃砂泉”的真面目 黄山前山的宾馆温泉,由于在其漫长的历史中,曾几度喷涌“赤泉”,泉水色如流丹,故自古以来,一直被人们称之为“硃砂泉”附近依此而命名的景致就有硃砂峰、硃砂岩、硃砂洞、硃砂源、硃砂溪等其实,这些命名都是古代人们受科学局限而出现的谬误 硃砂,又名丹砂,矿物学上称辰砂,色猩红,化学成分为硫化汞,其中汞含量高达86.29%硃砂性甘凉有毒,不溶于水,易分解成汞和硫中医学上虽可入药,但却不宜人们长期饮用,史载“硃砂泉可饮可浴”,可见亦是一种缺乏科学依据之说然而,根据地质部门的调查,在黄山地质公园的泉水、溪水和岩石、土壤中,均未发现辰砂(硃砂)矿物;水质分析结果,亦证明黄山的冷、热水中均不含硫和汞。
可见黄山山水之中并无硃砂存在 那么,黄山的“赤泉”现象该作何解释呢?现代地质学理论能给我们提供科学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