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加练半小时阅读突破第四章专题二群文通练三作传之道201905242203.pdf
7页1 群文通练三作传之道 主题解说为他人作传, 是古代文人的兼职像韩愈, 极擅长为别人写传,从中赚些润笔费 可是,这也产生了如何作传的问题,是秉笔直书还是说些溢美之辞呢?何处该详写何处该略 写呢?请听听古人是如何说的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寄欧阳舍人书 ① [ 宋] 曾巩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 . 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 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 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 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 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 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 . 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 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
故千百 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 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 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 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 . 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 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 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 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 其公与是, 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 ②不知 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 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 ③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 闳 ④ 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 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 2 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 . 敢进其所以然。
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 愧甚,不宣 .. 注①宋仁宗庆历六年夏,曾巩写信请欧阳修为已故的祖父曾致尧作一篇墓碑铭碑铭写好 后,曾巩于庆历七年写此信致谢②衋(x ) 然:伤心痛苦的样子③屯蹶否塞:困苦挫折, 时运不通④魁闳:高大,俊伟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者得致其严.严:尊敬 B.则足为后法 . 法:效法 C.有名侈 . 于实侈:夸大 D.愧甚,不宣 ..不宣:不尽,不一一细说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而 . 亦有与史异者 人而 . 无信,不知其可也 B. 苟其人之 . 恶,则于铭乎何有 师道之 . 不传也久矣 C. 又以 . 其子孙之所请也 以 . 勇气闻于诸侯 D. 且 . 敢进其所以然 臣死且 . 不避,卮酒安足辞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铭志”与“史传”的内容侧重不同,前者表现人的美善言行,后者对人的善恶 都一一加以记载,因此二者在警世劝诫上的作用完全不同 B.作者在信中剖析了今铭“不实”的原因:一是请铭的人一味想要美誉显扬其亲长而不根据 事理原貌撰铭,二是撰铭之人碍于人情不得不做溢美之辞。
C.这是一封独具特色的感谢信,它没有平常的客套和空泛的溢美之辞,而是通过对铭志作用 及流传条件的分析,表达了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 D.本文重章法,结构谨严,环环相扣,起承转合如行云流水,曲径通幽,层层递进,正是这 种“纡徐”之笔,把作者的感谢与敬佩,表达得酣畅淋漓 4. 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然 畜 道 德 而 能 文 章 者 虽 或 并 世 而 有 亦 或 数 十 年 或 一 二 百 年 而 有 之 其 传 之 难 如 此 其 遇 之 难 又 如 此 若 先 生 之 道 德 文 章 固 所 谓 数 百 年 而 有 者 也 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3 (1) 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 译文: (2) 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与孙以宁书 方苞 昔归震川尝自恨足迹不出里闬,所见闻无奇节伟行可记承命为征君 ① 作传,此吾文托记 以增重也,敢不竭其愚心 所示群贤论述皆未得体要盖其大致不越三端或详讲学宗指及师友渊源或条举平生义侠之 迹或盛称门墙广大海内向仰者多。
此三者,皆征君之末迹也,三者详而 . 征君之事隐也 古之晰于文律者,所载之事,必与其人之规模相称太史公传 . 陆贾,其分奴婢、装资, 琐琐者皆载焉若萧、曹世家而条举其治绩,则文字虽增十倍,不可得而备 . 矣故尝见义于 《留侯世家》 ,日:“留侯所从容与上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此明示后 世缀文之士以.虚实详略之权度也宋元诸史,若市肆簿籍, 使览者不能终篇,坐 . 此义不讲耳 征君义侠,舍杨、左之事 ②,皆乡曲自好者所能勉也其门墙广大,乃度时揣己,不敢如 孔、孟之拒孺悲、夷之 ③ ,非得已也至论学,则为书甚具故并弗采著于传上,而虚言其大 略昔欧阳公作《尹师鲁墓志》,至以文自辩而退之之 . 志李元宾,至今有疑其太略者夫元 宾年不及三十,其德未成,业未著,而铭辞有曰:“才高乎当世,而行出乎古人则外此 尚安有可言者乎? 仆此传出,必有病 . 其太略者,不知往昔群贤所述,惟务征实,故事愈详而义愈狭今详 者略,实者虚,而征君所蕴蓄转似可得之意言之外他日载之家乘,达于史官,慎毋以彼而 易此惟足下的然昭晰,无惑于 . 群言,是征君之所赖也,于仆之文无加损焉如别有欲商论 者,则明以喻之 ( 有删改) 注①征君:孙奇逢。
②杨、左之事:孙奇逢营救杨涟、左光斗的事③孺悲:鲁人,鲁哀 公曾派他向孔子学礼,孔子以有病为由,推辞不见夷之:墨家信徒,曾通过徐辟求见孟子, 未见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 A.太史公传 . 陆贾传:为⋯⋯作传 B.不可得而备.矣备:具备 C.坐 . 此义不讲耳坐:因为 D.必有病 . 其太略者病:批评,指摘 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无惑于 . 群言 月出于 . 东山之上 B. 以 . 虚实详略之权度也 以 . 有尺寸之地 C. 三者详而 . 征君之事隐也 青,取之于蓝,而 . 青于蓝 D. 退之之 . 志李元宾 句读之 . 不知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写人的文章,其中所记载的人物事迹,一定要与所写对象的行为规范、事业格 局相称,并以此来确定文章中材料的详略 B.作者认为,如果写人物传记有闻必录,如“市肆簿籍”一般,读者很难将一篇文章读完, 人物的精神品格反而会被湮没,因此不如“详者略,实者虚” C.在作者看来,司马迁写《陆贾传》和《留侯世家》,在采择人物生平事迹材料方面,都是详 略轻重处理得较好的范例。
D.作者在孙奇逢传记中,主张只选择孙奇逢参与过的“杨、左之事”以及其师门盛况和论学 成就这三个方面的典型事迹来详写,其他事迹,为节省笔墨起见,—概不予记载 9. 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所 示 群 贤 论 述 皆 未 得 体 要 盖 其 大 致 不 越 三 端 或 详 讲 学 宗 指 及 师 友 渊 源 或 条 举 平 生 义 侠 之 迹 或 盛 称 门 墙 广 大 海 内 向 仰 者 多 10.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昔归震川尝自恨足迹不出里闬,所见闻无奇节伟行可记 译文: (2) 不知往昔群贤所述,惟务征实,故事愈详而义愈狭 译文: 5 答案精析 1.B[ 法:楷模] 2.B[B 项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转折连词,但是 / 假设连词,如 果C 项介词,因为 / 介词,凭借D项连词,并且 / 连词,尚且] 3.A[ “二者在警世劝诫上的作用完全不同”错,二者的作用应该是相近的] 4.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 / 虽或并世而有 / 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 其传之难如此 / 其遇之 难又如此 / 若先生之道德文章 / 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 5.(1) 如果请托的人不得当,那么他写的铭文必定会不公正,不正确,就不能流行于世,传之 后代。
( “托之非人”,请托的人不得当;“非公与是”,不公正和不正确;“行世”,流行 于世;“传后”,传之后代) (2) 当父亲、 祖父的, 谁不想教育好自己的子孙?做子孙的,谁不想使自己的父祖荣耀显扬? ( “为”,动词,“做、当”;“父祖”,父亲、祖父;“孰”,谁;“宠荣”,使动用法, 使⋯⋯荣耀显扬) 参考译文 曾巩叩头两次拜上,舍人先生: 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回来,承蒙您赐予书信及为先祖父撰写墓碑铭我反复读诵,真 是感愧交并 说到铭志之所以能够著称后世,是因为它的意义与史传相接近,但也有与史传不相同的 地方因为史传对人的善恶都一一加以记载,而碑铭呢,大概是古代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 众、志气道义高尚的人,怕后世人不知道,所以一定要立碑刻铭来显扬自己,有的置于家庙 里,有的放置在墓穴中,其用意是一样的如果那是个恶人,那么有什么好铭刻的呢?这就 是碑铭与史传不同的地方铭文的撰写,为的是使死者没有什么可遗憾,生者借此能表达自 己的尊敬之情行善之人喜欢自己的善行善言流传后世,就积极建立功业;恶人没有什么可 记,就会感到惭愧和恐惧至于博学多才、见识通达的人,忠义英烈、节操高尚之士,他们 的美善言行,都能一一表现在碑铭里,这就足以成为后人的楷模。
铭文警世劝诫的作用,不 与史传相近,那么又与什么相近呢? 到了世风衰微的时候,为人子孙的,一味地只要褒扬他们死去的亲人而不顾事理所以 即使是恶人,都一定要立碑刻铭,用来向后人夸耀撰写铭文的人既不能推辞不作,又因为 死者子孙的一再请托,如果直书死者的恶行,就人情上过不去,这样铭文就开始出现不实之 辞后代要想给死者作碑铭的人,应当观察一下作者的为人如果请托的人不得当,那么他 写的铭文必定会不公正,不正确,就不能流行于世,传之后代所以千百年来,尽管上自公 卿大夫下至里巷小民死后都有碑铭,但流传于世的很少这里没有别的原因,正是请托了不 6 适当的人,撰写的铭文不公正、不正确的缘故 照这样说来,怎样的人才能做到完全公正与正确呢?我说不是道德高尚文章高明的人是 做不到的因为道德高尚的人对于恶人是不会接受请托而撰写铭文的,对于一般的人也能加 以辨别而人们的品行,有内心善良而事迹不见得好的,有内心奸恶而外表良善的,有善行 恶行相差悬殊而很难确指的,有实际大于名望的,有名过其实的好比用人,如果不是道德 高尚的人怎么能辨别清楚而不被迷惑,怎么能议论公允而不徇私情?能不受迷惑,不徇私情, 就是公正和实事求是了。
但是如果铭文的辞藻不精美,那么依然不能流传于世,因此就要求 他的文章也好所以说不是道德高尚而又工于文章的人是不能写碑志铭文的,难道不是如此 吗? 但是道德高尚而又善作文章的人,虽然有时会同时出现,但也许有时几十年甚至一二百 年才有一个因此铭文的流传是如此之难;而遇上理想的作者更是加倍的困难像先生的道 德文章,真正算得上是几百年中才有的我先祖的言行高尚,有幸遇上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