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秋节的来历详细介绍.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桔****
  • 文档编号:502489798
  • 上传时间:2022-08-2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7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秋节的来历详细介绍中秋节来历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 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 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 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聚的象征,因 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聚 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 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 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 故土”,杜 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土明”,宋代王安石 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 绝唱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 的重要风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 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 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 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 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 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 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 后,全家人围桌 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

      如今,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 盛 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风俗,月饼象征着团聚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 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 月,中 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 的月饼和如今已颇为相 近了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如今《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聚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聚节中秋晚上,我国大局部地区还有烙“团聚”的风俗,即烙一种象征团聚、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聚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亮堂,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聚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中秋节起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中秋节诗词杜甫(712_770),唐代伟大诗人,他在《八月十五夜月》中秋节的诗句中写道: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前两联睹月兴叹,以象征团聚的八月十五之圆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后两联状写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显出满月之亮堂,下字奇险,立意新奇,别具一格再如他的《月夜忆舍弟》中秋节的诗句: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土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在思乡人的眼里,故土的月色格外亮堂;兄弟们因战乱离散已久,无从得到他们的消息思念之情一层一层递进,感人至深白居易(772—846),唐代伟大诗人,他在《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中秋节的诗句中写道: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此诗作于他远放江州之际,表现了物是人非的情感,于时间的转换中引出空间的变化,又于时空的转换中,透露出感情的迁移。

      昔之乐游,今之苦叹,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谪居生涯中的郁闷和愁苦李商隐(812一约858),唐代出色诗人,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斥,潦倒终生他的两首中秋节的诗句中秋咏月诗词风格凄清:《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霜月》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第一首中秋诗词通过嫦娥的孤寂处境衬托了诗人的凄凉心境第二首中秋诗词写深秋之夜,青女素娥与月中婵娟比赛谁更耐冷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孤独凄清的情怀张九龄(678_740),字自寿,一名博物,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他忠耿尽职,秉公守那么,直言敢谏,后世称之为“开元贤相”、“岭南第一人”,他的《望月怀远》中秋节的诗句写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这是一首月夜思念远人的中秋诗词起句“海上生明月”虽全是写景,却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次句“天涯共此时”,触景生情,转入“怀远”从月出东山到月落乌啼,漫漫长夜,更兼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故而生“怨”三四两句,以怨为中心,“情人”与“相思”,“遥夜”与“竟夕”相照应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亮堂。

      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气候更凉,寒露也沾湿了衣衫相思不眠之际,有什么可以相赠呢?一无所有,只有满手的月光不如睡去,好在梦中与她相聚诗至此戛然而止,令人唏嘘回味王建(约767~831),字仲初,世称王司马,唐代诗人,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他的《十五夜望月》中秋节的诗句别有情趣,诗云: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在唐代描写中秋的诗句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中秋诗词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此由月宫的凄凉,引发了彻骨的相思诗作意境凄美,通过丰富的想像,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气氛,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就中秋诗词而言,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怀子由》最为有名苏轼(1036一1),北宋伟大的文学家,四川眉山人,号东坡居士他学识渊博,才情卓绝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其中秋节的诗句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中秋诗词《水调歌头》第 页 共 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