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志摩的海外岁月.pdf
9页徐志摩的海外岁月2003-09-03 文/马斌上一世纪的二十年代,在中国新诗坛上,出现了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诗人,他就是被朱自清称为是 “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的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在流派众多、名家纷争的现代诗坛上,他像一只能歌善舞的黄鹂,拍打着美丽的翅膀,拨动着婉转的歌喉,上天入地,留下了阵阵动人的歌声令人惋惜的是,随着一声巨响,善歌的黄鹂带着那动人的歌声永远离人们而去1931 年11月 19 日,一心想飞的徐志摩从南京乘飞机回北平,当飞抵济南党家庄上空附近时,忽遇大雾,飞机触山坠毁,志摩连同机上人员遇难身亡他真的就象他生前一再说的: “飞出这圈子, 飞出这圈子! 到云端里去, 到云端里去!”在火焰中,他“飞了,不见了,没了 ”作为在中国现代新诗坛上极具才情的一位诗人,他在英、美的留学经历, 对他的一生有着重大的影响下面记载的便是他在海外的生活,透过这些文字,那只善歌的黄鹂仿佛又向我们飞了过来初闯美利坚1918年 8月 14 日,随着上海码头上的汽笛声,一艘轮船缓缓离开港口,向东驶去,对于船上的人来说,此行的目的地是一块陌生的大陆----远隔重洋的美利坚船上有一百多名赴美留学生,其中一位便是刚刚二十出头的徐志摩。
一群人正值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都处于一种极度兴奋的状态之中尤其是徐志摩,天天站在船头,任海风吹拂,海浪击打,心中依然豪情万丈没有想到, 波涛浩淼的太平洋首先给他上了生动的一课轮船经过毕司滨湾时,波涛汹涌,黑云翻墨,天气骤变,整个海面顿时成为起伏波动的座座山峰,船身颠簸在浪尖和浪谷之间, 狂风夹着浪花直扑夹板, 船体剧烈地晃动起来 徐志摩巍然不动,站立船头,欣赏着大海的壮美景象从下午到深夜,他与另外一个同学刘叔和一边体验着大自然的魅力,一边沉浸在辩论之中而忘记了一切第二天,经过大海“洗礼”的徐志摩再也敌不过寒冷的侵袭,浑身湿漉漉地病倒在铺上,发起了高烧, 嗓子里也发不出一点声音来 叔和更是不堪一击, 躺在铺上,连抬头的力气都没有了这下可把大家给忙坏了,又是到随船医务室去请大夫,又是为他们端水喂药,一个个被折磨得筋疲力尽9 月 4 日,在太平洋中颠簸了二十多天,疲惫不堪的轮船终于抵达旧金山志摩一行来到岸上, 在这里稍事休息, 走马观花地浏览了一下当地的风光然后从旧金山出发,经过芝加哥,取道纽约,跨越了整个美国大陆,最后抵达马萨诸塞州的克拉克大学经过测试,志摩被安排在历史系三年级学习。
作为远离祖国的弱国子民,身之所历,目之所触,往往使人激愤不已每当他们在一起聚会聊天, 最后不由自主地都集中在爱国之情的倾吐上有一次谈到令人愤慨之时,徐志摩攥紧拳头,情绪激昂地对大家说:“想我堂堂华夏子孙,连黑人都敢横加欺凌,沦落到这种地步,实在是令我辈痛心疾首一石激起千层浪,他的话立刻引起了强烈共鸣经过一番讨论,最后,志摩提议制定一个章程,以此来磨练自己的意志,激发爱国热忱经过大家的集体协商,定立章程如下:每日六时起床,七时朝会(激耻发心) ,晚唱国歌,十时半归寝日间勤学而外,运动散步阅报从此以后,在强烈的爱国之志的激励下,他们认真执行这一章程12 月份,生性好动的徐志摩跑到哈佛大学,兴致勃勃地加入了中国学生组织的国防会,并结交了梅光迪、赵元任、吴宓等人在吴宓的住处,志摩经常和他们对救国之策进行激烈论争论争结束, 他们来到饭店就餐, 却因为座位问题让他们大伤脑筋 按照中国的传统习惯, 就餐时座次的礼节性规定 中国的八仙桌,四四方方,一边坐两个人,加起来正好是八个人,长者或是有地位的人坐在北边而西方的饭桌多是圆的,体现不出长幼尊卑的界限在饭店就餐的时候,由谁做东便被安排在靠背稍高的椅子上。
而志摩是从马萨诸塞来的客人, 按理说付钱的应当是梅光迪、 吴宓等人才对 但他们几位都是囊中羞涩, 刚好解决温饱,有时吃了上顿还为下顿发愁, 只能借用柏拉图、卢梭来欺骗他们空空如也的肠胃因此,付费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志摩的身上志摩生性慷慨大方、 爱交朋友,看到各位面露难色,便大大放放、当仁不让地坐在了那张高靠背的椅子上主人们”此时才松了一口气,在餐桌旁坐定,准备痛痛快快大吃一顿席间,志摩端起酒杯,一饮而尽,顿时觉得热血涌到头上他一脸严肃地对大家说:“我记得尼采有这样一句话: ‘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 , 这话就象是为我们说的一样咱们应该向古人学习,卧薪尝胆,为中华儿女闯出一个新世界来那副豪情,颇似祖逖中流击楫的豪壮气概经过一年的努力学习, 再加上暑假在康奈尔大学的夏令进修班得到的4 个学分,志摩于 1919年 6 月以优异成绩从克拉克大学毕业,并获得了一等荣誉奖 9月,志摩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攻读硕士学位虽然他是经济系的学生, 但处于救国的热情和做一个优秀政治家的抱负,他选修了大量政治方面的课, 并把所能接触到的西方思潮, 全部都按照自己的主体要求进行了取舍历史上的那些政治家和他们的政治思想, 几乎都让他消化了一遍: 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义、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尼采与克鲁泡特金、 马克思与罗斯金, 都在他的思想中留下了痕迹。
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 志摩突然发现, 有那么一位思想家, 既是社会主义的鼓吹者,又与他浪漫主义的冲动相合拍在志摩眼里,他极具人格魅力此人便是影响一时的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徐志摩一旦崇拜上哪个名人, 即被名人身上那耀眼夺目的光环所笼罩,甚至连他的错误也全盘接受,颇似今天的追星族1920 年 9 月,志摩的论文《论中国妇女的地位》在答辩会上获得通过,他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本来,他可以继续在美国攻读诱人的经济学博士学位但是,对罗素的兴趣使他在美国再也呆下去了 9 月 24 日,志摩匆匆给家里写了一封信,便东渡大西洋,到英国投奔罗素去了欧陆岁月徐志摩怀一腔热情,费尽心力跑到英国来追随罗素,但令他大失所望的是,此时罗素已经到中国讲学去了一瓢冷水当头浇下来, 志摩顿时手足无措, 没了主意无奈之下,他只好就读于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师从赖斯基,攻读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 赖斯基先生也是经济学界名流,但与罗素比较起来, 徐志摩感觉差别太大,不太合他的胃口又加上身处异国他乡,举目无亲,志摩感到孤立无援,心情十分消沉, 此时他才意识到自己已是有家室的人,妻子幼仪要是在身边该有多好他很快给家中发了电报,希望幼仪到英国来陪他读书。
1920年底,志摩终于接到了幼仪, 夫妻得以团聚 在此之前, 志摩与客居伦敦的前民国教育总长林长民之女林徽因相识, 并陷入热恋之中 这给他以后的婚姻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后来他索性和幼仪离婚,专程回国寻找林徽因但此时,林已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定了婚约这使得徐志摩痛苦万分在陈源等人的介绍下, 徐志摩认识了当时的英国著名作家威尔斯威尔斯虽是一个科幻作家, 但是他把对现实的思考与科幻结合起来,激烈地抨击现实中一切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批评机械文明对人的摧残, 这与志摩的思想不谋而合威尔斯虽已年届五十, 论年龄当属志摩的父辈, 在观念上却与年轻人没有任何隔阂他们在一起畅所欲言,无话不谈认识了威尔斯以后,志摩对文学陡然增加了兴趣, 他觉得自己变得聪明起来, 蛰伏心中已久的想象力, 冲破理智栅栏的羁绊, 顿时在志摩的头脑中驰骋活跃起来这位著名的文学家竟和自己有这么多的共同语言当时志摩并未意识到,这次会面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航线,他开始一步步迈向文学的殿堂后来的一次集会上,志摩又与英国著名作家狄更生相识狄更生非常健谈,机智的言语间充满着英国式的幽默,很快便与志摩相熟他是一个热心肠的人,看到志摩无意在伦敦大学读书,便推荐他到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当特别生。
在剑桥,志摩体会到了与美国迥然有别的教育方式在美国,志摩每天就象是一台定时的机器,按部就班地上课、听讲、考试他学习很用功,成绩也相当优秀,但考完以后便忘得一干二净剑桥的教育方式却截然相反这里的老师并不是填鸭式地向学生灌输知识, 而是重在启发学生的灵性, 培养他们的主动精神,去捕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在剑桥,志摩虽然比在美国要悠闲许多,每天只是忙着散步、划船、骑车、抽烟、闲谈、看闲书,却觉得长进不小,受益匪浅不久,志摩终于和他崇拜已久的罗素得以相见罗素激进的思想和清晰的思路令志摩大为赞叹, 自叹弗如, 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或许是几位艺术大师的思想开启了志摩文学创作的闸门,此时他开始了新诗创作《草上的露珠儿》即是他创作的第一首诗诗一写完,志摩兴奋异常:原来我也能写诗!该诗不仅表达了他的志趣和抱负, 而且形象地传达出当时他诗绪勃发的状态,他象一只沐浴在春光里的黄鹂放声歌唱:我要做一个诗人了!在康桥,志摩度过了他的大部分时光他与乡村接近,和自然交友,看云起云落,观霞光奇瑰小桥流水,青草香花,古朴典雅的乡村教堂,静谧安闲的田园风光,使得徐志摩忘情于康桥,沉迷于大自然他陶醉不已:“大自然的优美、宁静、协调,在这星光与波光默契中,不期然地淹入了你的性灵。
( 《我所知道的康桥》 )他感慨万分:“啊,那些清晨,那些黄昏,我一个人发痴似的在康桥,绝对的单独康桥的环境,不仅促成了他社会观和人生观的成熟,同时也激起了他求知和创作的欲望 他不再崇拜美国的哈弥尔顿, 而转向英国的雪莱和拜伦1922年 8 月 17日,为追随已经回国的林徽因,志摩告别康桥,启程回国临别康桥,他漫步在风光旖旎的康河边,清风朗月之下,思绪万千:“我今去了,记好明年春新杨梅上市时节,盼望我含笑归来,再见吧,我爱的康桥志摩取道巴黎,从马赛坐船回国途中,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促使他创作了大量诗篇 1922年 10 月 15日到达上海,结束了他的第一次海外之行伤心的欧洲之行1925 年 3 月初,因与陆小曼的恋爱搞得沸沸扬扬,徐志摩遂辞去北京大学教授之职,准备去欧洲旅游,并与泰戈尔相约在欧洲相见3 月 10 日,志摩起程出国,途经苏联的赤塔、西伯利亚、莫斯科等地在莫斯科,志摩拜访了托尔斯泰的女儿, 还到克鲁泡特金、 契诃夫墓去进行了一番祭奠,并瞻仰了列宁的遗容3 月 29 日,志摩来到柏林,看望在此读书的张幼仪和孩子彼得在此前,他们已经离婚 当志摩来到柏林时, 意想不到的是, 小彼得已于七天前患腹膜炎夭折。
这给了他巨大的打击,他意识到了一种父亲责任的缺失志摩非常难过:为什么这么可爱的孩子, 我就压根儿没有想过他呢?此时,小彼得生前的情景出现在他的眼前:一天晚上,他和幼仪买琴回来,彼得已经睡觉了怕他起来闹,他们赶快把灯熄灭,将琴放在床边,上床休息想不到这个小机灵鬼早已看见,却偏不做声,等他们休息了,偷偷地爬起来,站到漆黑的床边,抚弄起了琴弦 ,,内疚的志摩后来痛苦地写下了声情并茂的散文《我的彼得》本来这次旅行的主要目的是在意大利与泰戈尔会面但当他满怀希望地跑到意大利时,泰戈尔却因病提前回国了对他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连连的打击,使他不知如何是好:就这样无功而返,还是直奔印度,或是在意大利呆几天再说最后,志摩在意大利茫然地逗留了几周,然后又到了英国、法国,拜会了著名作家哈代,欲拜罗曼*罗兰未成在这期间,作诗《翡冷翠的一夜》7 月,徐志摩接到陆小曼生病、催他回国的电报他心急如焚,日夜兼程,于月底赶回了北京最后的出游1928 年 6 月中旬,徐志摩因不满陆小曼的生活作风而又一次出游先去日本,然后经美国、加拿大至英国踏上旅途,他的心情顿时轻松了许多在赴美的海船上, 他奋笔疾书, 语重心长地告诫陆小曼:“在船上是个极好反省的机会,我愈想愈觉得我俩有赶快觉醒的需要” , “饱食暖衣无所用心,决不是好事。
”到达伦敦后,志摩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又来到康桥,抚摩着那熟悉的栏杆,心中流淌出了那首最受人们喜爱的诗篇----《再别康桥》: “,,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告别康桥,志摩跑到英国最南端的康华尔, 再次拜会了他的精神之父罗素,并与罗素彻夜长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