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狂人日记》叙事艺术.doc
8页浅谈《狂人日记》叙事艺术摘要:《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 部白话体小说,鲁迅突破传统写作模式,以独特的艺术表现 手法对束缚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抨 击,展现出其小说独特的叙事艺术本文从叙事角度出发, 分别从叙事结构、叙述视角及叙述者形象三个方面深层挖掘 《狂人日记》的叙事艺术关键词:《狂人日记》二元对立叙事视角叙事艺术 《狂人日记》是鲁迅“五四”时期创作的短篇小说,这 一时期正是中国文学从旧文学到新文学的转变期,是文学与 文体的大解放时代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部白话文小 说,它在中国文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作者突破传统写作语言、体裁及叙事模式,以独特的叙 述手法对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抨击,体现出鲁 迅小说创作“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的特点,展现了其 小说所特有的叙事艺术及独特魅力一、独特的叙事结构一一‘二元对立模式”鲁迅的小说创作,从语言风格来看,文体呈现出丰富多 样的特征,从形态结构来看,他的小说很多有着相同的一面, 主要表现为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叙述结构通常被看做是整 部叙事文作品的主干,这种二元对立的模式,贯穿于《狂人 日记》全篇,形成作品的主体框架。
一) “狂人/常人”的二元对立模式《狂人日记》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开篇文言小序,为读 者提供写作背景,解释狂人日记由何而来;二是作为正文的 “狂人”写的日记,作者将文言文与白话文巧妙地结合通 过文言小序和白话正文的叙述,清晰地划分出"狂人/常 人”的二元对立模式文言小序中的"余”与“哥哥”为正常人一类,而昆之 弟由于“迫害狂”症被划分在狂人一类,由此,文章叙事结 构的“狂人/常人”二元对立模式得以成立,在此模式中, 相对于常人,则更侧重于狂人之狂的部分,透过常人的眼看 狂人病中所写日记,“余”为常人一类,将日记“撮录一篇, 以供医家研究”①(以下关于作品的引文均见此书),构成 文章的正文余”将狂人错杂无伦次的话语集结成文章,再一次印 证狂人之狂的一面,将狂人之狂与常人之清醒同时表达,把 “狂人/常人”的二元对立模式推向了 “疯狂/清醒”的二 元对立,此时狂人之狂在病理学上具有狂人特点,相对于正 常人的清醒而存在二) “人/兽”的二元对立模式狂人的十三篇白话文日记构成小说正文,虽长短不一,却清晰地将世界分成‘人与兽”两个部分,作者借狂人展开‘人/兽”的二元对立叙述我”即狂人,这时“我”真实存在,有自己所处的社 会环境和生活环境,‘我”虽是大哥与村里人眼中的疯子, 却和他们同属“人"的范畴;“赵家的狗、海乙那、狮子、 兔子”等在“兽”的世界,正是“人”与“兽”这两个世界 共同构成"吃人”的社会。
兽是吃人的,“赵家的狗”看我 两眼;“蒸鱼”张着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人 也吃人,哥哥吃人、陈老五吃人、在这个社会人人都想吃人, 此时”人”与“兽”都是“吃人”的,这个世界被"吃人” 的欲望所笼罩,兽吃人在腐蚀人的肉体,人吃人则是在消解 人性,这便构成了 “人/兽”的二元对立我”虽是病理学上的狂人,却是“一个外貌发狂,内 心清醒的特定的人物形象”,“有一副十分清醒的头脑” ②此时的清醒在于狂人透过“人吃人”的现象,看到中国四 千年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这种制度透过仁义道德的约 束对人自然本性的扼杀从而达到“吃人”的目的,此刻狂人 是清醒的,而封建愚民们则古板地接受封建礼教的打磨,他 们是疯狂的因而‘人/兽”的二元对立被赋予了两层涵义, 一层是“自然人”与“兽”的对立,另一层是“清醒的狂 人”与“有兽性的人”之间的对立,将“人/兽”的二元对 立推向"清醒/疯狂”的二元对立中,将“常人”之疯狂与 “狂人”之清醒刻画得淋漓尽致,让我们不得不感叹鲁迅小 说创作功力之高深二、独特的叙事视角——内聚焦型视角是叙述者与叙事文中事件相对应的位置和状态事 件终是通过一定的“视角”而展现的,因此选对叙述视角对 把握文章起到了统领性作用。
《狂人日记》整篇文章都以内聚焦型叙事视角进行叙述 文言小序的“余”,与白话正文中狂人“我”,都是“故事 中的主人公或重要人物,故事中所发生的一切事件,都是通 过我来进行聚焦的这种人物与叙述焦点重合,使人物 既是聚焦者,又是聚焦对象,这样,叙述者便可把人物内心 真实思想以及感觉和情感毫无保留地传达给读者,把人物所 知道的一切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③鲁迅用这种内聚焦型 叙事视角刻画人物与故事,处处体现独到的见解与想法一)文言体小序中的内聚焦型叙事视角文言小序中,作者以“余”作为叙述主体展开叙述,通 过“余”交代了狂人病症、现状、日记由来及撮录成篇的目 的,为读者提供了文章产生的背景及主要信息,避免作者对 人物事件主观干涉,为下文狂人日记的叙事打下了基础正 是作者这种巧妙安排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对"记中语误, 一字不易”,甚至连书名都是“本人愈后所题,不复改也”, 此时‘余”作为转述人存在,最大限度地呈现“狂人”发病 期间的一切信息和内心活动,“余”虽是叙事聚焦点却和读 者一样是旁观者,与日记主体内容产生距离,为读者留有较 大的想象空间二)白话体正文中的内聚焦型叙事视角正文部分由日记体白话文构成,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的两大创新。
白话文的运用,是中国文学从旧到新的转变的 最好印证;日记体体裁的应用,也是中国小说体裁的一大创 新全文由狂人的十三篇日记集结而成,以狂人“我”这种 第一人称内聚焦型视角展开叙事,日记即狂人内心独白的书 写,“我"是这场独白的主人公这些不著日月的日记,各篇虽然只是略具联系 没有完整的情节,所记的也多是一些场面和思想活动的片 断,但就在这些略具联系的场面和人物思想活动中,真 实地描写了狂人独特的心灵④ 透过"我”的视角,看到赵家狗的眼光,陈老五家蒸鱼张开的嘴,满本都写 着“吃人”的书及“吃人”的佃户、哥哥等人的眼光,透过 狂人之口,描绘了一个可怕的“吃人”世界和一个受了惊吓 的狂人躯体以狂人的见闻为切入点,透过狂人“疯话乱 语”尖锐地抨击落后封建礼教,发掘封建礼教"吃人”的本 质及封建“仁义道德”对人性的束缚这里的"吃人”不是 对肉体的损害,而是对心灵的腐蚀,这种封建落后的势力的 顽固可怕,使鲁迅感到深深的悲哀和心痛以“我”独白式 的话语叙述,拉近了读者与主人公的距离,使读者走进了人 物的内心,感受了这个令人窒息的社会三、独特的叙述者形象 外叙述者与内叙述者叙事作品中,叙述者作为主体而存在,是作品的声音 和讲话者”,与叙述视角共同构成完整叙述。
读者往往通过 叙述者形象把握作品的整体内涵,因此,对于叙述者性质的 理解就尤为重要,能帮助读者深入探究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和 思想的深刻性根据叙述者叙述的文本层次的不同,可将叙述者分为外 叙述者和内叙述者《狂人日记》中,鲁迅同时运用这两种 类型的叙述者,文言小序中的外叙述者“余”和白话体正文 中的内叙述者“我”,通过叙述时以大故事包含小故事的手 法,表达对中国几千年黑暗的封建制度的忧愤这一深刻主 题外、内这两个叙述者共同构成小说不同的叙述层次一)第一叙述层次 外叙述者外叙述者要叙述的是包容整个作品叙事在《狂人日记》 文言体小序中的“余”即外叙述者,这整段小序就是所谓的 “大故事”,它处在叙事的第一层次在外叙述者“余”的"导读”下,由"余”的眼光看向 “狂人”的世界,而“余”是客观地将狂人的身份、病症等 加以说明,并未将自己的叙述言语及主观情感渗入“狂人” 的世界,此时“余”是作为统领全文的大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而存在的,参与故事进程,却不等同于作者,因而也不参与 有关“狂人”故事的内容,因此,“余”是叙述的第一层次, 讲述的是叙事文本的第一层故事二)第二叙述层次——内叙述者内叙述者相对于外叙述者来说,叙述的是包容整个作品 叙述故事中的故事,《狂人日记》的白话正文中的“我”即 是“内叙述者”,处在第二叙述层次,叙述的是‘大故事” 中所包含的‘小故事”。
正文中"我”就是“狂人”,整个内容所展现的都是 “我”眼中的世界我”在讲故事,将这个“吃人”的世 界记录下来,“我”本身不具有附加意义,我虽有“迫害 症”却在每日的疯癫中看到这个社会存在的“吃人”的危 险,我的疯言疯语”道出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性的丑恶本 质作为内叙述者的“我”虽是作为整个小故事的主人公而 存在的,却不参与整个叙事故事的进程,始终在叙述的第二 层次作者对两种叙述者形象的同时运用,为整部小说划分了 叙述层次,使文章结构紧凑,叙述井井有条,故事中又见故 事,给作者的阅读以独特的审美体验四、结语《狂人日记》这部中国现代新文学的奠基之作,将矛头 直指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制度,透过“狂人”的主观感 受,揭示封建礼教对人心灵的腐蚀及人性的压抑,鲁迅以他 思想的深刻性、表现手法的丰富性和独特娴熟的叙事技巧,“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使《狂人日记》成为 中国文学发展史中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注释:① 鲁迅.呐喊•彷徨[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6, 12: 6.② 屈正平•论鲁迅小说中人物[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 出版社,1984: 1.③ 李明•鲁迅自我小说研究[M].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2, 5: 223.④ 屈正平.论鲁迅小说中人物[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 出版社,1984: 10.参考文献:[1] 屈正平•论鲁迅小说中人物[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 出版社,1984.[2] 李明.鲁迅自我小说研究[M].湖南:中南大学出版 社,2002, 5.[3] 鲁迅•呐喊•彷徨[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6,12.[4] 靳新来•“人”与“兽”纠葛的世界一一鲁迅《狂人 日记》新论[J].文学评论,2007 (6).(作者系新疆师范大学2012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