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桔****
  • 文档编号:540377678
  • 上传时间:2022-12-2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5.5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叶 璐(单位:浙江省慈溪市掌起镇第二小学;邮编:315313;联系 0574-63742098)【摘 要】新课改实施以来,许多语文课却失却了语文教学的本色,语文味越来越淡"语文味"的提倡,正是呼唤语文教学本色的回归语文味具体体现在:扎扎实实的字词教学之中;有特色的语言学习中;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动手写作的过程中;语文学习方法的习得中关键词】语文课堂;语文味 一直很难忘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上《草原》这一课的一个细节:一上课他就对学生说:“请小朋友大声地、自由地把课文读一遍然后让学生说说这句话告诉大家几个要求,学生说有三个要求:大声地读、自由地读、读一遍接着,支老师要求学生用总分结构说说这个要求,紧接着要求学生用先具体后概括的方式再说说这个要求我们语文课堂中极其平常的一句教学常规用语,竟被支老师演绎得如此有“语文味”,不仅令人拍手叫绝回想走进新课改的这几年,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异彩纷呈,但在这背后,我们却看到了语文教学的浮躁与迷失:许多老师因缺乏对语文课应有的认识,将语文课上成了泛泛而谈的“感悟课”,或是忘却文本的“品德课”,甚至被异化为音乐、美术等的“杂烩课”课堂变得越来越热闹了,但让学生感受到的“”语文味”却越来越淡了。

      那么,何为“语文味”呢?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不脱离“语言”和“言语”之核心,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紧扣文本,品析语言,体会情感,美读课文,由内及外,逐步积累运用语言,在语文实践中进行语言学习那么,在语文课堂中,“语文味”具体表现在哪里呢?一、表现在扎扎实实的字词教学之中在许多公开课上,我们往往看到许多教师重视阅读分析,却往往忽视字词教学其实,字、词、句、段、篇,是阅读教学体系中永恒不变的主旋律在一篇文章中,它们互相依存,整体关联,没有谁可以孤悬于文本之外,成为一个超越文本之外的独立教学体字词教学因其特殊的基础性,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承担着奠基石的角色阅读教学由它始发,并由它贯穿起句段篇的教学可以说,若没有扎实的字词教学,随后展开的阅读教学将可能成为空中阁、水中花案例】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燕子》一课中“小圆晕”这个词语师:“小圆晕”是什么?想过吗?生:就是小圆圈,燕子点水时荡起的一圈圈波浪师随手板画)师:作者为什么不说“小圆圈”而说“小圆晕”?“晕”是什么意思,想过吗?(有的学生习惯地拿出字典来查)师:大家都应养成查字典的习惯,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随时查字典,不要放过生:“晕”就是日光或者月光透过云层折射出来的七彩圈。

      师:你们见过日晕或者月晕吗?那七彩的光圈可真美!在作者的眼里,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一圈的波浪就像日晕、月晕作者笔下不但燕子美,就连小圆圈也是美的!咱们再读读这一句,领略一下其中的美 在于老师的引导下,首先借用板画,形象直观地让学生了解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圈波浪的样子后,然后抛出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不说“小圆圈”而说“小圆晕”?教给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学生通过查字典明白了“晕”的意思之后,于老师的一番话:“不但作者笔下的燕子美,就连小圆晕也是美的!”不露痕迹地让学生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小圆晕”是美丽的、生动的、有感情的此时,学生感受到的不再是静态的文字,而是融入深远意境、生动化的语言二、表现在有特色的语言学习中新课程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绝大多数语言规范、优美,很有表达特色,具有文学性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自己要有一双慧眼,抓住课文中的精华句段,即很有“文味儿”的句段,引导学生品读赏析,这些句段或词句精湛,或文思兼优,或内容深邃, 有一定深度和难度, 恰是这样的文章,学生读起来才会感到有味道、喜品赏,易调动起学生品读文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会像喝白水那样淡而无味案例】洪丽玲老师执教的《桥》片段一:师: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猛?生:第一小节: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师:(出示这个句子)请你再读读这个句子,你觉得这个句子在表达上与一般的句子有什么不同吗?生:句子中“像泼”、“像倒”两个词独立成一个句子,很特别生:“像泼语句简洁,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雨来势的猛生:我觉得“像泼这个句子简短,读起来却很有气势师:是的,这几个句子语句简约,高度凝练,却很有表现力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感受一下片段二:出示描写洪水的句子: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师:“跳舞”这个词给你什么感觉?生:很美好的感觉师:那么在这个句子中,你感觉到美好了吗?生:不,是恐惧,是可怕师:是呀,这简直跳得就是-----死亡之舞(生齐答)师:像这样的词,文中还有吗?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生:我找到“狞笑”: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生:我找到“舔”: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生:我找到“爬”: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师: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什么?生:作者用了拟人的写法,写出了洪水像魔鬼一样可怕生:作者用看似美好的词,表现的出的却是洪水的可怕师:是呀,文章写得多妙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句子,感受一下句子的表达特色洪老师在教学中抓住文章在表达上很有特色的语句,比如像片段一中出现的用短句来渲染紧张的气氛,片段二中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语句,让学生通过文字本身去体悟,去想象,去入境,用语文的方法去享受语文,品味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这才是真正的语文。

      三、表现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叶老曾说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须美读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许多老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只有一种方法,那就是鼓励学生“你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特别对低中段的学生,他们本来就不知怎么读,听了老师的话,就更糊涂了,于是乱读一通这样,非但起不到指导的作用,更会导致学生朗读能力的退化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体验、发现、感悟语言文字的美,作者情感之美,并用声情并茂的朗读表达美、创造美案例】特级教师王崧舟的《长相思》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吗?好,开始  (学生朗读)  生:她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生:她在“夜升”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真好,你们都听出来了吗?对!这叫读得有板有眼.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读法.有的读“长相思”(语调平平)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比如你这样念“长——相——思”(充满感情)有感觉吗?有味道吗?  生齐答:有味道,有感觉  师:读词争取读出这种感觉和味道,你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长相思》,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明白吗?请你们自己试一试。

        (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师: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非常思念家乡  师:好,你感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谁有别的印象和感觉?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他思念家乡连觉都睡不好了  师:同学们,对家乡的思念,梦都做不成,觉都睡不好,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长相思》)读是最古老也是最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一定要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读出文章的意,读出文章的情,读出文章的味王老师在这个片段的教学中,通过学生朗读、集体评价、教师范读,并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在品味揣摩、感悟文本的基础上美读课文,这样不仅切切实实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更有助于学生体会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还能将规范的课本语言据为己有,进而形成自己的语言结构加以运用四、表现在让学生动手写作的过程中读写结合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是语文教学的原则之一叶圣陶老先生在《兼论读和写的关系》中指出:“语文包括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读写结合是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根本方法。

      读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就如同造房子一样,基础打得越深越坚实,房子才能盖得又高又大写是学习语文的关键这就像踏脚踏车一样,你只懂得道理而没有实际的练习,踏上去还是要掉下来的只要多读多写,并且把读写密切结合起来,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才能逐步得到提高”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寻找写话切入点,找准时机让学生练笔,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讲到“饱经风霜”这个词语,老师没有让学生解释意思,而是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这个过程不仅检验了学生对课文内容蕴涵和情感内涵的理解程度,还有效进行了具体叙述的训练,提高了学生写作的能力,真可谓一举多得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小珊迪》的结尾时,安排了这样的小练笔:假如你就是故事中那个买火柴的“我”,你亲身经历了这么一段过程,亲眼目睹了小珊迪的神情和面容,目睹了小珊迪的悲惨遭遇,目睹了小珊迪至死不忘归还四个便士,至死不忘他的弟弟小利比的感人情景,你,永远忘不了的是什么?请把他写下来!正当学生通过研读被小珊迪可贵的品质感动时,此时的练笔给了学生将感悟凝结下来的时机,学生将对小珊迪的零散的、模糊的认识集中起来、提炼出来,形成了文字,形成了思想中的一个稳固的人物印痕。

      在语文课堂上安排适度的小练笔,或是仿写句子,或是仿写段落,或是想象补空,或是拓展延伸,既能检验了学生对课文内容蕴涵和情感内涵的理解程度, “还原”了课文语言所描绘的原貌,还能对学生进行想象、表达、体悟等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这个过程,从形式到目标,都紧扣“语文”这一中心,彰显出浓厚的语文特质五、表现在语文学习方法的习得中古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课程标准》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新理念意在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主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建立正确价值观一句话,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案例】特级教师林莘执教的《为人民服务》(出示课题)为人民服务师: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也是最后一篇议论文板:议论文)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每一段的重点都在每一段的开头或结尾点明请你们读读第2小节,找找第二小节的重点生自由读)师:重点是——生:第一句: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不同师:概括成一个词——生:死的意义师板书)师:用同样的方法读读第3、4小节,现找找重点句、关键句,再概括成一个词语,可以用笔划划圈圈。

      (学生自读概括)生:第3小节我概括的是“不怕批评”师板书)生:第4小节我概括的是“团结互助”师板书)师:师:用了这种方法,我们知道这篇议论文的要点是——生齐答:死的意义、不怕批评、团结互助概括了文章的要点,我们对整篇文章内容就能做到一目了然,这就叫把书读薄了对于小学阶段出现的唯一一篇议论文,学生学起来肯定会有一些难度,但林老师巧妙地由“扶”到“放”,教给学生学习议论文的方法,使学生轻而易举地抓住了文章的要点,做到全文内容一目了然学生利用老师的方法自学3、4小节,读读划划圈圈,这种教室里的“静水流声”不正是语文课“语文味”的体现吗?这种“静水流声”,不正是眼下许多过于“热闹“的语文课所缺少的吗?综上所述,要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教师一个很重要的指导思想是心中有语文意识,引导学生用语。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