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1讲:短新闻两篇(学生版).docx
9页短新闻两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了解新闻的基本结构特点,把握新闻的基本要素,体会新闻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2. 熟读课文,结合相关的史料,重现新闻所表现的当时的场景,分清作者在介绍上的先后主次关系3. 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体会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了解纳粹暴行对于人类的戕害,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培养对自由和和平的向往之情一、文体知识“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泛指整个新闻事业;狭义的“新闻”则是指一种文体,包括消息、通讯、评论、特写、访问记等它是反映新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的特殊文体,“具有迅速、简短的特点,是一种最有效的宣传形式”它是报纸、广播、电视常用体裁形式的总称概括起来,“新闻”有如下几种特色:①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的基本特征;②时效性:新闻报道必须迅速、及时,讲究时效,尽量缩短“时间差”;③新颖性:报道的内容必须有价值、有意义,它是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新人物、新风尚等客观事物;④准确性:受“真实性”的制约,这种文体用词准确,叙事恰切,对一些问题的提法与评价要有分寸。
二、走近作者《别了,“不列颠尼亚”》的作者周婷、杨兴实际上是新华社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位记者的合称其中周树春为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作者罗森塔尔是《纽约时报》的著名记者,现任执行主编,全权负责该报新闻报道工作的最高负责人二战”结束十几年后,美国记者罗森塔尔对德国法西斯曾制造的奥斯维辛这一人间地狱进行了新闻报道三、概括主旨《别了,“不列颠尼亚”》这则通讯从客观的角度叙述了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港的过程,突出了香港回归祖国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抒发了炎黄子孙洗雪百年民族耻辱后的自信自豪之情《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则新闻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揭露了德国纳粹分子戕害人民的滔天罪行,表达了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主题例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没有直接写交接仪式有多么庄严,也没有写人们多么激动,而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来突出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B.《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写港督降旗仪式时说,“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作者巧妙地用象征手法,强调了这次降旗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
C.罗森塔尔并没有详细描写集中营的各个地方多么可怕,而是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以此感染读者,引发读者共鸣D.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对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堪称这方面的典范例2.对下列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A.这是一个单句,“在……上”是定语部分B.句中将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是为了说明任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C.这句话所表达的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多么恶劣的暴行!D.这是一处细节描写,所蕴涵的意味十分丰富例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没有直接写交接仪式有多么庄严,也没有写人们多么激动,而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来突出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B.《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写港督降旗仪式时说,“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作者巧妙地用象征手法,强调了这次降旗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C.罗森塔尔并没有详细描写集中营的各个地方多么可怕,而是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以此感染读者,引发读者共鸣。
D.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对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堪称这方面的典范基础演练1.下面加点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瞩目(shǔ) 易帜(zhì) 追逐(zhú)B.沼泽(zhāo) 纳粹(cuì) 撰写(zhuàn)C.步履(lǚ) 复原(fù) 废墟(xū)D.长廊(lánɡ) 窒息(zhì) 祷告(tāo)阅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完成2~3题2.怎样理解这篇新闻的标题?下面解说最恰当的是( )A.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有事情是众所周知的,没有新鲜的内容了,所以说“没有新闻”但作者却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否则,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B.作者熟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事情,所以说对自己来说“没有什么新闻”,但其他没到过这里的人并不知道奥斯维辛,有必要让人们了解这里发生的可怕的事情C.奥斯维辛的现在是一个充满阳光,人们过着幸福生活的城市,没有二战期间作为集中营时可怕的事情发生,所以“没有什么新闻”D.“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个新闻标题融入作者愤怒的感情,使作者不愿把更多可供报道的新闻报道给人们。
3.对这篇新闻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尾遥相呼应,突出文章的主题,也显得文章浑然一体B.本文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C.在写集中营的毒气室、焚尸炉、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和绞刑室时,渲染了阴森恐怖的环境气氛,使人读了心里也随着紧张起来D.本文用了一连串的否定句,像一条线串起全篇文章,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同时把奥斯维辛这个被纳粹颠倒的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报告文学脱胎于新闻,强调真实性B.报告文学不同于新闻的特点是:它可以对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C.消息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语言精练,多交代事件的核心内容;主体则是对新闻事实展开的叙述如《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的第一、二自然段就是该文的导语部分D.报纸上的消息主要采用的是一种以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回答5~6题5.“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个标题有怎样的意义?下列各项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B.从深层意义看,“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C.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香港告别了殖民统治时代,开始了新的生活D.中国对英殖民统治的依依惜别6.在这篇新闻中称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对此解释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告别仪式是在太阳落下以后进行的B.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结束了,就像太阳落下一样C.英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了英国统治,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D.文中称英国米字旗在香港是在“日落余音”的号角中降下的,所以告别仪式也是“日落仪式”7.填空①《别了,“不列颠尼亚”》属于新闻文体这是一篇________,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________”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________,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悍的消息文体②《别了,“不列颠尼亚”》以________为顺序,以________为线索,以港督告别仪式开头,在子夜易帜时高扬,又以“不列颠尼亚”号离去作结,起伏跌宕,制造出层层递进的结构。
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以________(参观的场景)为顺序,双线展开,一方面写奥斯维辛集中营,一方面写________,两者交织,渲染沉重、肃穆的气氛巩固提高1.下面有关两篇新闻的分析比较,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文的标题都非常新颖突出,含有深刻的意义,同时也蕴含着作者的情感B.两文都由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组成,在结构上两文都由导语和主体构成同样,第一段都是导语C.两文都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概括性很强D.《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打破客观报道的传统,直接叙述自己的感受,抒发情感,《别了,“不列颠尼亚”》中作者作为旁观者,在叙述事实的同时,渗透着自己的感情阅读下面文章,回答2~5题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2.句中加点的“他们”指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表情木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突出“温和”“微笑”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请分析这句话的深刻含义5.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①段对照片中的姑娘进行了描写,照片中那个姑娘临刑前在想什么?这不仅是作者的疑问,也是给读者提出的问题。
B.第②段中画线语句运用了叙述的表达方式,在奥斯维辛,作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人性,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没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C.第④段与标题、首段遥相呼应,突出了文章主题,也使得文章首尾连贯,浑然一体D.选文中作者的直接而强烈的控诉,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愤懑,还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