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文明古国中的万物生成问题哲学研究.docx
15页三大文明古国中的万物生成问题哲学研究古代的中国、希腊和印度是世界三大文明古国三大国度的哲人在很早就思考世间事物的形成问题,提出了关于事物产生的种种观点,这方面的理论是世界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本文拟对三大文明古国的此类理论进行梳理,并对东西方哲人们在这方面的思想进行分析比较,简要地提一些看法一、古代印度古代印度最早论及宗教哲学的文献是吠陀和奥义书,吠陀中主要的内容侧重宗教思想,奥义书则开始大量论述哲学理论,两大类文献都论及了事物的生成问题吠陀产生的时间大致在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800年吠陀文献最初的形态是印度先民口头创作的一些赞歌等,后人整理成书面文字吠陀赞歌有数千首,但论及哲学思想的赞歌不多,其中有一些赞歌的内容涉及了事物的生成问题《原人歌》(《梨俱吠陀》10,90,11-14)是吠陀中明确论述事物生成的一首赞歌该赞歌说:“当分解原人时,他可分成多少块?他的嘴是什么?双臂是什么?两腿和两足称为什么?婆罗门是原人之嘴;原人的两臂为刹帝利;原人的双腿是吠舍;从原人的两足产生首陀罗月亮由其心(意)产生;太阳由其双眼产生;由其嘴产生因陀罗(雷)与阿耆尼(火);由原人的气息生出伐由(风)。
由其肚脐生出空(气);由其头演化出天;由其两足(出现)地;由其耳(出现)方位世界就这样形成了1这首赞歌中说的“原人”是产生一切事物的根本,既产生风、火、雷、空气,也产生日月和天地,还产生人类社会这是古印度较早提出的一种万物生成理论《造一切者之歌》(《梨俱吠陀》10,82,5-7)是另一首论及事物生成的赞歌该赞歌说:“在天、地、阿修罗和神之前,水怀着什么样的胚胎?在那胚胎中可以看到聚集着的一切神洪水怀着胚胎,其中聚集着众神这胎安放在那太一的肚脐上,那里聚集着存在的一切东西你不能感知那创造这一切生物的那(太一)在你们中产生另外的东西为迷雾所笼罩的诗人的嘴结结巴巴,他们彷徨不满2这首赞歌认为,水中有一种产生事物的胚胎,这胚胎安放在“太一”之上,胚胎中聚集着存在的一切东西,而创造一切的是“太一”赞歌结尾说“诗人的嘴结结巴巴”,这表明赞歌的作者本身对这一问题还是不十分确定这应该是吠陀时期赞歌作者们的一种状况,对许多哲学问题有猜测,但又不十分肯定奥义书若从广义上说亦属于吠陀文献,然而它与一些早期吠陀文献(《梨俱吠陀》等)还是有明显不同,它是古印度较早大量提出哲学思想的文献现存奥义书约二百多种,形成时间大致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600年。
最初奥义书是口头形态的,后人将其整理成书面文字这些奥义书中有不少都论及了世界的生成问题《广林奥义书》(2,2,20)中说:“犹如丝由蜘蛛口中吐出,小火花由火中产生一样,由这阿特曼产生一切气息,一切世界,一切神,一切存在之物3这一奥义书中说的“阿特曼”也可以称为“梵”或“大我”它被认为能产生世间一切事物,产生一切世界,一切存在物这种梵生成世间万有说是奥义书中较为流行的说法《歌者奥义书》(3,19,1-2)中说:“最初,此处为无它变成有,并且成长,形成一‘安荼’(蛋状物),这安荼周年成熟后破裂,产生两片卵壳,一为银的,另一为金的银的卵壳为大地,金的卵壳为天空,外膜是群山,内膜是云雾,脉管是河流,液汁是海洋4此奥义书中说的“安荼”是一个卵状物,世间事物是这卵状物裂开后生成的,生成物包括大地、天空、群山、云雾、河流、海洋这一世界生成说也是印度很流行的一种说法《歌者奥义书》(7,10,1)中说:“水的确大于食物(地),正是水呈现出地上的不同形态,呈现出大气、天空、群山、众神与人,牲畜和鸟,草与树,野兽与虫,蝇及蚁水确为所有这一切之形态应崇拜水5《歌者奥义书》(7,11,1)中说:“火的确大于水……人们说:有闪电,有雷,因而有雨。
火的确先表明了这,并创造水应该崇拜火6《歌者奥义书》(7,12,1)中说:“空间的确大于火……人在空间中生;人对着空间生应崇拜空间7奥义书中提出的这种物质元素形成事物的理论在印度后世哲学中有长久的影响在吠陀、奥义书之后,古印度形成了不少思想流派,这些流派都有各自的事物生成理论,我们不一一列举,但可以归纳出这方面学说的一些重要类型:转变说、积聚说、缘起说、幻变说、神变说转变说主要是古印度哲学中数论派的理论数论派认为,世间事物和人生现象是两大实体结合之后产生的一为物质性或阴性的“自性”,另一为精神性或阳性的“神我”当神我作用于自性后,自性便开始转变出事物自性先转变出“觉”(亦译“大”,指事物的知觉作用),觉生“我慢”(自我意识),我慢一方面生出“十一根”(眼、耳、鼻、舌、皮、发声器官、手、足、生殖器官、排泄器官、心),另一方面生出“五唯”(香、味、色、触、声),五唯又生“五大”(地、水、火、风、空)8这种转变说理论认可一个转变的实体(自性),但又认为事物不完全是这一实体转变的结果,因为自性还要有神我的作用才能开始转变,因而这转变说并不是依靠完全的单一转变因,它有某种二元的性质积聚说主要是古印度哲学中胜论派的理论。
胜论派认为,事物的生成依赖于各种极微之聚合,极微分为地、水、火、风几个主要的种类一个极微是人无法感知的,但许多极微合在一起,就产生了人们可以感知的各种事物关于极微的存在,胜论派的根本经典《胜论经》(4,1,1-5)中说:“存在并且无因之物是常住的此(极微之)果是(极微存在之)标志由于存在因,所以存在果非永恒是(对永恒的)特殊否定状态9据这段引文可知,胜论派认为极微是无因的,所谓“无因”就是说极微自身就是事物的最终因,是不可分的所谓“常住的”是说极微是不能毁灭的所谓“这(极微的)果是(其存在)标志”,意为单个的极微是不可感知的,只有其积聚成果人们才能感知,因而这果是可以用来反推极微存在的非常住的果是对常住东西的否定状态,从这种否定状态可以推出不可感知的常住极微的存在极微的理论在古印度不止一派主张,佛教、耆那教、正理派中也有极微说,但具体的解释和对极微本质的看法各派不完全相同,这些理论都认为具体的世间事物由极微积聚而成缘起说主要是佛教的理论这种理论在本质上并不认为有真正的从无到有的事物生成,而是认为人们一般说的“生”实际是一种因缘形态的变化记述较多佛教早期情况的《杂阿含经》卷第十二中说:“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10阿含类经典中论述了作为缘起观具体形态的“十二因缘”的基本内容,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11这十二个生命环节是一种因果关系的变化系列,其中前一环节为后一环节的因或缘,后一环节为前一环节的果,又为下一环节的因这所有环节都不是永恒不变的单一实体,而是生命链条中的一种因缘具体的生命形态也就是一种因缘关系的形态,它是非永恒的某一具体的生命形态不过是新的十二因缘的轮转旧的轮回形态灭亡,是一种因缘系列的解体;新的生命形态由于新的无明的生成而又产生只要人没有消除无明,这十二因缘就会再次生起幻变说在印度哲学中主要是吠檀多派的不二一元论和大乘佛教的理论吠檀多派中的不二一元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商羯罗(788~820年)商羯罗认为,万有的最高实体是梵,梵是唯一存在的,而其他东西都是不实的人们之所以把本来不实的东西看作是实在的,是由于人的无明(无知)这种无明在商羯罗等思想家那里也被称为“摩耶”(幻力),摩耶能使梵虚假地幻变出梵之外的事物商羯罗在《梵经注》(1,4,22)中说:“小我(众多个别的我或现象界)与最高我(梵)的差别是由限定性因素,如身体等造成的它们由无明幻变出来12印度的大乘佛教也认为事物由缘而起,既非单一之物,那么就无实在性。
没有真正的从无到有的生,所谓生仅仅为人之幻觉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中说:“一切法性空,一切法无我无众生,一切法如幻如梦如响如影如炎13《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本)卷第二十五中说:“三界虚妄,但是心作14大乘佛教的代表人物龙树在《中论》卷第四中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15中观派人物青目在注释《中论》卷第一时说:“于一切法虽有所见,皆如幻如梦16因而,可以说,大乘佛教的幻变说的理论基础还是佛教的缘起论吠檀多派的幻论与大乘佛教的幻论的主要区别在于:吠檀多派的不二一元论认为一切事物为对一实在体梵的错觉造成,而大乘佛教则不认为有一实在体,一切事物为缘起的事物的变化形成,缘起中不存在一个实在体,因而事物从根本上说是性空的神变说主要是印度教中的一些教派的主张印度教的一些主神,如梵天等,就被赋予一定的创造世界事物的能力通常提及较多的神在印度称为“大自在天”,它是一个造世神,世间许多事物由它创造古印度哲学派别中的胜论派的一些文献中也有关于神生成事物的说法,如胜论派在6世纪左右的重要文献《摄句义法论》(3,40)中说:“四元素被产生,只是从最高神之精神凝定中创造出了来自火极微和地极微混合在一起的宇宙金卵。
17在神变说中,印度哲学的一些派别中的最高实体也常常被视为是神,如奥义书和吠檀多派中的一些文献就常把梵视为最高神,认为世间事物产生于作为最高神的梵二、古代中国古代中国的哲人也关注万物的来源问题,较早提出的思想是阴阳五行生万物的说法五行”也称为“五材”如《国语·郑语》中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古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18这段话意为:一种元素和另一种不同的元素相合则能产生新的东西完全相同的两个元素相加则不能生物,得不到新东西以不同的元素相合,称为“和”,就能使事物生成和发展如果以相同的事物相加,则得不到什么新东西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相合,以产生百物这里展示的就是一种“五行”(土与金、木、水、火)生物的思想《易传·系辞上》中说:“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19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阳刚和阴柔两种势力相互作用,八卦相激荡形成六十四卦就事物而言是天、地、雷、山、火、水、泽、风相互激荡得乾道的成为男性,得坤道的成为女性乾道主管事物的开端,坤道主管事物的成形这里论及的乾道和坤道实际就是阴阳,阳刚和阴柔两种势力相互作用,产生出男女。
事物的出现和成形与阴阳的相互作用直接相关,这里讲的实际就是阴阳或乾坤产生人类世界及各种事物的理论老子的《道德经》中也有不少论述万物产生的理论如《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20这段话的意思是:道产生一这个概念,一产生二这个概念,二产生三这个概念,三这个概念产生万物万物都是背负着阴并怀有阳,两气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根据此说,道就是产生事物的根源这里说的“道”既有法则、真理、规律的含义,也有事物本原的含义,实际上是指具有万物规律的事物本原世上万事万物均产生于“道”《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则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1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物混合而成,先于天地而生,寂静而无声,独立存在而无变动,周而复始而不尽,可以视其为天下万物之源我不知其名,就给它一个字“道”吧,勉强称其名为“大”大就是发展而去,发展而去可以说是远离,远离后还会返回因此说,道是大的,天是大的,地是大的,王(人)也是大的。
宇宙中有这四个大,而王(人)居其中之一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为法则这里,作者把天地万物和人合在一起论述,认为事物是混合而生的这万物之源是道,人。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