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的深入思考.doc
9页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深入思考徐皓(《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第10期)【摘要】木文针对教育部批准的“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中的部分 重点和难点,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戸标与加强索质教育、人才培养 模式改革与课程教学以及人才培养的途径与实践教学等诸关系,试图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丄 进行较深层次的探讨,并提出了一些理解的若干思路关键词】理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放教育试点一、 本文背景教育部批准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作为研究项FI 已经运作三年了,为了推进试点,该项H的中期评估也正在展开如何在更高的层次丄把握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何在更大的范围中拓展开放教育的内涵,本文认为有必要将项H试点 放在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背景下,探讨其应有之义二、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的关系应该说,试点至今,人们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意义和内涵逐步清 楚了,并且对其重点和难点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于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项H 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以开放教育理念办学的特色愈来愈明显,人们懂得了珍惜机遇、发展 机遇和拥抱机遇,然而人们对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这个项H主题的 两大部分内在的联系却有所忽视、探究不够,从而在一定程度丄影响了改革的自觉性和试点 的积极性。
全面地、正确地理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整体内涵,首先要了解其 立项背景这就是,一方面国内普通高校在“教学工作要升温、教学改革要深入”的推动下, 在“面向2 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取得初步成功的基础上,以“人才培养模式改 革”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另一•方面广播电视大学通过专科“注册视听生”和 “专升木”试点,对两大命题的研究和实践日趋深入,建立开放大学的呼声不断高涨,于是 我们可以从如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这两者的关系辨析小,探讨电大今后生存 和发展的定位第一,广播电视大学长期坚持开放教育理念办学,在国际化趋势凸显的今天,与国际现 代远程开放教育“接轨”,这无可非议然而,广播电视大学作为国内一所高等学校,以培 养合格的专门人才为宗旨,因此又必须“入流”,即融入普通高校正在开展的以“人才培养 模式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之中,“接轨”与“入流”必须兼而有之;第二,就开放教育而言,这是一种哲学理念,是-•种态度,更是一种境界,也是我们长 期以来追求的H标,相对比较“虚”,而“人才培养模式”则是高等学校办学宗旨下的实践 构造样式,相对比较“实”,因此,“虚”与“实”相济更有利于整合运作;第三,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对学习者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之方式,在不同 的条件、要求和环境下,通常并不一样。
在开放教育试点中,尤其在信息社会的网络环境中 面对着教育观念、教育对象、教育资源以及教育过程的开放,这本身就意味着传统的人才培 养模式在这里不可能适应,这就需要改革于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主 旨可以理解为:开放教育条件下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或者是开放教育环境中人才培养 模式的创新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项H试点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重点、是核心,而开放 教育试点则是前提、是载体,这两者并不矛盾,它们的相辅相成,正是广播电视大学今后生 存和发展新的、更大的空间三、人才培养H标与加强素质教育的关系在项H试点中,“加强索质教育”是一个重点,因为它与我们人才培养的F1标直接相关, 但在项片中期评估中,它却未被列入核心指标,因为它乂是一个难点,只能先行导向提起 人才培养H标,我们马上就会想到“应用型”、“复合型”或“外向型”,实际上“教育是 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 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冃的的人去应用的”(蔡兀培,1 9 2 2 )可见,人才培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极为密切,如果说培养H标作为培养人的一种参 考标准和要求,是人们制定人才培养的一种预期结果的话,那么加强索质教育就是建构和实 现人才培养FI标层次性和多样化的推进器。
我们项H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H标是什么?尽管我们现在和普通高校甚至名牌大学一 样,宽泛地统称为“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但其内涵还应集中体现在“知识、能力和素质 的协调发展”和“相对成功”之上,因为后学历吋代,人们既重学历、更重索质训练的经历 即索历还因为:第一,人才学家曾定义,人才就是索质结构、创造价值和所做贡献超群的人(朱钧侃, 1 9 9 1)O同吋人才只能在实践中产生而高校只能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毛坯”,若刻意地追求“专门人才” FI标,在校学习期间必然轻索质重专业,轻广博重高深第二,知识、能力和素质通常是构成人才的基本要素,他们的协调发展,乂决定了人才 培养的质量所在因为知识、能力和素质本来就是一个整体,知识处于表层,它是能力和素 质的基础;能力属于里层,它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之后经过培养而成的;至于素质,通常由 知识和能力的内化及升华而成,作为内核,它还涵盖了当今不可缺少的心理、情感、意志、 道德、态度、人格、个性和价值观等因素,且长期地、决定性地发挥作用,并与知识和能力 相互促进或相互制约,其有机协调地发展,为培养人才创造了前提第三,工业经济吋代往往关注并强调克服人的弱点,希望培养出大批整齐划一的人才来, 而知识经济吋代,则更多地关注人的个性和优势,鼓励人才培养的多样化,以充分体现人的 价值。
项H试点由于实行“教育对象的开放”,其个体的差并十分明显,我们只能面向每一 个学习者因材施教,使他们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这就是“相对成功”的含意, 这正符合我们“面向全体,切实关怀每一个学生”全面推进索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第四,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实施形式,索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二者之间并不存 在必然的对立说到底,我们之所以倡导索质教育,就是为了消除现行专业教育所带来的“过 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面向、过重的功利主义和过强的共性制约”等种种弊端,从而使 学习者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宽、能力强、索质高的专门人才”(周远清,2 0 0 0 )由此可见,我们强调素质教育,不但有助于我们人才培养的H标更加明确和恰当,同吋, 也为我们在开放教育条件下,针对特定的学习对象,推动既定人才培养H标的实现但需要 注意:首先,加强素质教育绝不是“另起炉灶”,去热衷于形式上的点缀,而应该将其纳入专 业教育和课程教学这个主渠道之中,同吋加强索质教育也不能“突出强化”,去热心于外表 的轰轰烈烈,而应该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之中,才能不使高等学校的专业教育成 为“没有冃的的手段”,索质教育又成了 “没有手段的冃的”,最终导致索质教育落空。
其次,素质教育本身并不是一种教育模式,它作为-•种理念对教育实践进行指导吋,仍 保留着一种思想形态的弹-性只有为它与具体的教育对象、特定的教育环境相结合吋,才能 成为一定的教育模式因此,我们加强素质教育,必须依据特定的对象和条件,针对人才培 养FI标,有的放矢地提出要求和对策最后,我们在帮助学习者实现专业培养H标的过程中,还应针对其成人性、在职性的特 点,通过索质养成,使其真正具备专业人才的基本特征对于“专业人才”的定义,冃前国内外尚无统一说法但是专业人才特征的独具性倒应 值得关注,这就是在某一领域中具有相半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了解雇主事务的能力,能 对雇主的服务质量负有重大责任,等等因此,作为专业人才除了应有的敬业精神、职业道 徳、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等基本特征外,还应具备以下核心素养:比如“学习意识”,由于专业知识的更新永无止境,加上职业的半衰期越来越短,人们 处在信息化和学习化的社会之中,为了现有职位和可持续发展必须想学、要学、会学和能学, 其中“学会选择”则是关键学习者不仅在专业学习中,修什么课程、选什么学习方式、用 什么媒体资源、定什么学习进度需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选择,而且在无际的信息大海中遨游, 获取有用的信息,进而建构专业知识,形成职业智慧也需要有效地加以选择。
再比如“职业索养”,这是专业人才培养H标的内核,应不断养成职业索养通常包括 职业道徳、职业信仰、职业语言、职业思维、职业知识和职业技术等等然而不同专业人才 的职业素养却不相同比如,法律人才职业信仰的核心表现为一种对法律的忠诚和敬畏,对 公平和正义追求的“法治”精神,而金融人才职业信仰的内涵却表现为对经济支持发展、对 社会维护稳定和承担风险之“信用”道义的崇尚;如果说,法律人才的职业语言是一种涵盖 法学和法律术语并对法律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和判断的特殊语言,那么金融人才的职业语言 则是货币和信用术语在现代经济活动领域里应用的一种核心语言,等等还有就是“专业伦理”,这是指法学、会计、医学等这些专门职业所公认的伦理规范, 它不同于职业道德,它强调在明确的专业服务供求及双方责任关系的基础上,要求专业人才 在本领域中既诚实地、止直地为雇主服务,同吋乂恰当地、合法地维护当事人的权益和隐私, 正像律师千方百计“钻法律的空子”,客观上会使法律更完善,医师的“善意说谎”,则在 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人道主义及生命价值的崇高,从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层次性半然,专 业伦理的认同和践行也不是天生的,这就需要像国外高校的法学院和商学院那样开出和关课 程进行规范的教学和实践,方能有效。
可见,这不仅是高校德育的一项基本内容,而且也是 将索质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一个很好的结合点,对于人才培养FI标的完善颇有作用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课程教学的关系人才培养模式通常指的是在一定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为实现培养H标而对培养过程采用 的标准构造样式(徐皓,1 9 9 9 )我们项FI试点小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是坚持开 放教育的理念,对人才培养过程的传统构造样式进行改造,其核心就是如何促进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项FI试点的课程教学中,我们一直呼吁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是基于“以生为本”的办 学理念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彻底改变传统课程教学中“教师权威”、“知识木 位”和“精英主义”的价值取向而提出来的然而,我们发现,尽管大多数试点学校十分努 力地床缩组班面授吋间,设法留出了更多的空间和吋间让学习者自行安排学习,但是效果总 不理想,这就涉及到如何从教学以及教学活动的本质上来正确、合理地理解学生的“自主学 习”首先,什么是教学?简言之,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叶澜,1 9 9 1 )因此,“真正的教学过程应肖说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与教学的主体——教师(包 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当然“它还具有变革一切人的能力的成长、潜能的发挥从而变 革人格的价值”的作用(钟启泉,2 0 0 2 )。
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作为“有 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均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他们面对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 共同客体,一个履行“教”的职责,一个完成“学”的任务,和辅和成,共同进行教学活动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这里的教是针对“学”的教,学是针对“教”的学,失去一方,另一 方也就没有存在的可能性,失去了 “学”的教与失去了 “教”的学都已不再是教学意义上的 教与学于是,我们对学习者及其学习就有了以下的认识,学习者不仅是一个“主体的学生”, 而且还是一个“处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实践是在“双边活 动”中实现的,于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自主学习”绝不应是简单的“自己学习”,也不应是 什么“自发学习”、“自由学习”尽管教师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从台上走到了台下,从 台前走向了台后,从个体变成了群体,但他们的作用并不能弱化和取消因为“以学生为中 心,实际丄就是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中心”(纽曼,1 9 9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