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泥比表面积和筛余量.doc
2页目前,在大多数企业粉磨工艺比较落后,采用 80μm 方孔筛筛余控制细度1)80μm 筛余控制水泥质量的不足:当水泥磨得很细时,如80μm 筛筛余小于 1%,控制意义就不大了;当粉磨工艺发生变化时,细度值也随之变化如开流磨筛余值偏大,圈流磨筛余值偏小,很难根据细度来控制水泥强度;用大于等于 80μm 颗粒含量对水泥质量控制还不能全面反映水泥的真实活性2)比表面积控制水泥质量的不足:比表面积对水泥中细颗粒含量的多少反映很敏感,有时比表面积并不很高,但由于水泥颗粒级配合理,水泥强度却很高;掺有混合材料的水泥比表面积不能真实反映水泥的总外表面积,如掺有火山灰质混合材料,水泥比表面积往往会产生偏高现象据悉,比表面积与 45μm 筛余相结合,可有效控制水泥的合理颗粒组成水泥细度的提高,且操作简便据了解,目前公认的水泥最佳性能的颗粒级配为:3~32μm 颗粒总量不能低于 65%,小于 3μm 细颗粒不要超过 10%,大于65μm 颗粒最好为 0,小于 1μm 的颗粒最好没有因为 3~32μm颗粒对强度增长起主要作用,特别是 16~24μm 颗粒对水泥性能尤为重要,含量越多越好;小于 3μm 的细颗粒容易结团,小于 1μm的小颗粒在加水搅拌中很快就水化,对混凝土强度作用很小,且影响水泥与外加剂的适应性,易影响水泥性能而导致混凝土开裂,严重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大于 65μm 的颗粒水化很慢,对 28 天强度贡献很小。
所以在固定的工艺条件下,使水泥的 45μm 筛余量和比表面积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时,可限制 3μm 以下和 45μm 以上的颗粒,以此获得良好的水泥性能和较低的生产成本采用 45μm 筛余可以使企业了解水泥中有效颗粒的含量,而使用比表面积可及时掌握与水泥需水性等密切相关的微细颗粒的含量两者相结合进行粉磨工艺参数控制,将使水泥性能达到最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