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古代经典古文赏析精选【10篇】.doc

35页
  • 卖家[上传人]:夏**
  • 文档编号:536886848
  • 上传时间:2023-02-1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3.04KB
  • / 3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古代经典古文赏析精选【10篇】 1.古代经典古文赏析精选  曹刿论战  左丘明〔先秦〕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遍同:徧)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赏析  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文章的语言,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对话,都极为简洁精炼,表意说理,通达晓畅行文中散句、排比、偶句错落有致,增强了叙事写人的生动效果其中曹刿的语言尤为精彩,如战场上的指挥用语,简短明确,这不仅衬托出战事紧迫无暇论析战争策略,也表现出曹刿思维敏捷和临战时坚定而自信的心态。

        第一段:从开头至“战则请从”写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这一段可分两层  第一层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开头先点明事态发生的时间,接着指出的是“齐师伐我”,说明战争是由齐国进攻鲁国而引起的,鲁庄公准备抵抗以上对形势扼要的介绍,为曹刿的请见、论战交代了必要的背景大军压境,曹刿准备参战,作者通过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一方面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尸位素餐的情况,为后文鲁庄公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作了铺垫;另一方面显示了曹刿关心国事,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  第二层记述曹刿要庄公作好战前的政治准备,这是第一段的重点曹刿谒见鲁庄公,劈头就问“何以战”,抓住了作好战前政治准备这一决定胜败的关键问题鲁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依次提出了贵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狱以情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条,肯定了后一条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而是决定于“取信于民”他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曹刿重视民心得失与战争胜负关系的思想,确实比“肉食者”高明但和今天依靠人民的力量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  面对齐国的进犯,曹刿是主动请求晋见庄公的,作者记了他与“乡人”的一番对话。

      乡人善意地劝说他不要去参与“肉食者”的事,曹刿却坦直地回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肉食者”是相对于“藿食者”而言的,显然,这是以饭食精粗对执政贵族和平民所作的简单划分与乡人所表现出来的对“肉食者”和国事的冷漠态度相反,曹刿表示出对“肉食者”的不信任并积极要求参与国家的决策肉食者鄙”已为乾时之战所证明,那一次“公丧戎路,传乘而归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如今齐军压境,不能再让国家败在他们手中接下去,曹刿与鲁庄公围绕“何以战”的论题进行了严肃的对话鲁庄公心无成算,对曹刿郑重的询问作不出爽快切要的回答他先提出“衣食”的分配,“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又说到神灵的祭祀,“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前者不是普遍施予民众的实惠,无关战事全局;后者是例行的宗教性礼节,并非对民众的真诚许诺,因此二者都为曹刿所否定唯有最后在庄公提出治理讼狱“必以情”的一点,曹刿认为“忠之属也”还算是尽心务实的一项,认定“可以一战”,并随即提出直接参战的要求  第二段:从“公与之乘”至“遂逐齐师”写曹刿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  曹刿“取信于民”的见解,得到了庄公的赞同,“公与之乘”,说明了庄公对曹刿的信任与器重文中先交代了利于鲁国反 攻的阵地,长勺在鲁国境内,对鲁国来说,地形地物熟悉,便于得到人力支援和物资供给,在士气上也利于鲁国向有利方面转化。

      接着是对这次战役经过的具体记叙,重点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写曹刿指挥鲁军在“齐人三鼓”之后才开始反 攻,写曹刿在观察了齐军败逃的情况之后才决定追击,都记叙得非常简略这样写,一则符合实情(酣战中鲁庄公无暇问及,曹刿了不可能多发议论),一则此中道理正是曹刿论战的中心,留待后文集中阐述,更见突出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说明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曹刿的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沉着思断,善于捕捉于反 攻和追击的时机  写两军交战的实况这一部分作者笔墨不多,但是鲁军如何进攻、追击,齐军如何败绩、溃逃的情形历历在目曹刿适时选择出击、追击的时机,他采取了后发制敌、以智取胜的战术当齐军未动鲁庄公急于抢先攻击时,曹刿制止道:“未可直至齐军三鼓之后,军士勇气衰竭,他才表示:“可矣鲁军一鼓作气挫败了齐军在追击的问题上,曹刿确察虚实而后动,制止了庄公的鲁莽,待下车察看齐军车辙的轨迹、登轼瞭望齐军麾帜旌旗之后,才果断地表示:“可矣此战鲁军大获全胜  第三段:从“既克”至结尾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是文章的中心  “既克”二字,意味着战役的高 潮已经过去,气氛顿时缓和下来,该是莫名其妙的鲁庄公问一个究竟的时候了。

      曹刿的回答可分为两方面  一是论述了利于开始反 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  二是论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反 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反映了曹刿随时没有忘记自己是以小敌大,以弱敌强兵不厌诈,不可不提高警惕曹刿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用补叙笔法写战役之后由曹刿论证战术的选择和克敌制胜的原因这部分实际是全文的重点,它展示了曹刿作战指挥智勇双全的特点夫战,勇气也在此,曹刿所说“勇气”,是战时士气的集中表现,是军士临战时的激情和果敢拼杀的昂扬斗志齐军三鼓,鲁军并不应鼓而动,齐军激发起来的勇气没有得到相对的呼应,反而很快由亢奋转为衰惫曹刿抓住了这种士气和心理变化的有利时机号令鲁军,一举得胜此外警惕“大国难测”,不忘实地侦察,确证齐军是败溃而非诈退,也是扩大战果、稳操胜券的重要原因这段文字是从道理上对第二段战事实况的分析和论述。

        从军事角度说,长勺之战所包含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它着重说明了战略防御的基本原则,正确掌握这些原则即可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这一战例历来受到军事家的重视,毛泽东也曾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长勺之战作了军事学的评论  从文学角度看,这又是一篇记述战争的佳作作者取材精到,构思落笔立意高远,既于叙事中撮取历史经验,又于行文中生动刻画人物形象曹刿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主要人物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和指挥才能,能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沉着、冷静、果断地号令军队,曹刿就是长勺胜战的权威和统帅作者对他的称美赞扬,含蓄于精心的描写之中文中多记曹刿简短、果敢的言行:“请见”、“问战”、“请从”、于战斗中两置可否……这一系列活动表现出一名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的精明干练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照、映衬的修辞技法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如果说,作者有意无意使鲁庄公出丑,证明了“肉食者鄙”的断言,那么也正是借此才使曹刿的聪明才智得到更理想的表现2.古代经典古文赏析精选  烛之武退秦师  左丘明〔先秦〕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选自《左传》)  简析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春秋左传》  说客在春秋之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穿梭来往于各国之间,或穿针引线,搭桥过河,或挑拨离间,挖敌方墙角,或施缓兵之计,赢得喘息之机可以说,缺少了这些用现代文言汉语称为外交家的角色,春秋舞台所上演的戏剧,必定没有这么惊心动魄,精彩纷呈,波澜迭宕有了他们,台前台后两条战线上真是热闹非凡,你方唱罢我登台,演出了古代战争独一无二的一幕。

        我们发现,说客或外交家除了有高超的言辞辩才,善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之外,往往善于抓住利害关系这个关键,在利害关系上寻找弱点和突破口,从而大获成功烛之武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秦军,不费一兵一卒为郑国解了围,便是一桩典型的范例  在一个没有权威、各自为利益纷争的时代,利益原则便是行动的原则,精明的说客或外交家必定深谙此道以利益作为交往原则,关系不可能牢不可破,不可能无懈可击甚至可以说,晓之以利益,动之以利益,往往比其它手段更见效即使在现代社会,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也首先是从利益原则出发的这个原则,恐怕比仁义原则更实际,更能长久,尽管仁义原则更值得赞赏,可是这世上有几个讲仁义的人呢?  讲利益原则,首先要以平等为基础没有平等,也就在根本上取消了利益利益必须通过交往实现,一个人不同他人发生联系,就无所谓利益;交往也意味着交换,付出多少,便得到多少,不付出就无所获只想获得而不愿付出,就破坏了交换,也没有了平等,也就很难再获取利益  交换,实质上也是让对方有利可图烛之武去游说秦穆公,如果秦穆公觉得无利可图,会甘愿罢休吗?所谓挑拨离间,多半也要利用人们觉得有利可图的心理离开这一点,挑拨挑间是难以成功的搞阴谋诡计的人也常常利用这一点。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这也是说用给予好处引人上钩,然后再将其吃掉  中国传统的谋略,可以说把利益原则发挥到了极致除了上面说的之外,还有所谓借刀杀 人、过河拆桥、上屋拔梯、赏一安百、欲擒故纵、美人诱惑、坐收渔利、奇货可居、害一利百等等,都是从不同角度利用或发挥利益原则可以毫不夸张他说,处世为人的方方面面都与利益原则有千丝万缕的3.古代经典古文赏析精选  唐雎不辱使命  刘向撰〔两汉〕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云南省红河州河口县语文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试题+2020-2021学年.pdf 八年级生物开学摸底考(人教版)(答题卡).pdf 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数学四年级下学期期末试题 2020-2021学年 (2).pdf 八年级生物开学摸底考(辽宁专用)(答题卡).pdf 八年级生物开学摸底考(海南专用)(答题卡).pdf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数学四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2020-2021学年.pdf 八年级生物开学摸底考(南京专用)(答题卡).pdf 八年级生物开学摸底考(湖南专用)(答题卡).pdf 云南省德宏州语文五年级下学期期末试题 2020-2021学年答案zq.pdf 八年级生物开学摸底考(武汉专用)(答题卡).pdf 2022年盐城市中考化学试卷答案.pdf 云南省德宏州语文四年级下学期期末试题 2020-2021学年.pdf 云南省德宏州数学四年级下学期期末试题 2020-2021学年.pdf 云南省德宏州数学五年级下学期期末试题 2020-2021学年数学答案zq.pdf 八年级生物开学摸底考(福建专用)(答题卡).pdf 八年级生物开学摸底考(全国通用)(答题卡).pdf 八年级生物开学摸底考(广西专用)(答题卡).pdf 八年级生物开学摸底考(广州专用)(答题卡).pdf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数学四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2020-2021学年.pdf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语文二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2020-2021学年(人教部编版无答案PDF).pdf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