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通玄的观心配法思想研究-—以《新华严经论》为中心.docx
13页李通玄的“观心配法”思想研究以《新华严经论》为中心 刘媛媛1 覃 江2(南京大学 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00)Summary:李通玄的华严思想一直被视为华严宗的旁支,对其思想的研究大都集中于以易解华严的思想、格义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及其判教思想、华严经的结构论等方面通过阅读其论著《新华严经论》可以发现,李通玄的“观心配法”思想是其华严思想体系中很重要的一点,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挖掘Keys:李通玄;观心配法;取像表法;观心释B948 :A :1000-6176(2015)01-0043-05收稿日期:2015-01-04作者简介:1.刘媛媛(1978-),女,河北保定人,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佛教.2.覃江(1978-),男,四川邛峡人,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副教授,南京大学宗教学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佛教哲学.李通玄,又称李长者,唐代华严学者或谓王族出身由于他专研华严学,又称“李华严”宋徽宗曾赐号“显教妙严长者”又由于他隐居于寿阳(今山西省寿阳县)的神福方山造论,又称“方山长者”通读对李通玄华严思想进行研究的诸位学者的著作,已经总结出很多关于李通玄华严思想的特色。
其中,最为广泛被接受的大致有:“十教十宗”的判教思想,“以易解华严”的思想,“三圣圆融观”,关于《华严经》结构的“十处十会”说与原经“七处九会”的比较,“如来放光思想”、“禅定观”等也有学者发现了李通玄的智慧论及其顿悟思想与般若学及禅学的关系如潘桂明的论文《李通玄的东方智慧论》和专著《中国佛教思想史稿》就提出,李通玄思想中有关智慧解脱以及顿悟思想,是对早期般若学的发展,与同时代慧能的思想有相似之处姚之均的《论李通玄的“法界”思想》,以李通玄论著中的法界思想为切入点,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李通玄顿悟法界实相的观点台湾学者洪梅珍的《李通玄及其华严学之研究》中,也着重论述了李通玄以易解华严的思想,以及李通玄会通中土文化与华严思想的观点诸位学者的总结都非常具有启发意义,对李通玄的华严思想特色的总结也很值得借鉴从李通玄最重要的著作《新华严经论》中可以发现,李通玄的华严思想中,除了具有以上学者总结的这些特色外,极其重要的一个特色,就是其“观心配法”的思想心”的含义解释众多,《佛教心理学》解释“心”为:“佛典中与色法(略当物质现象)相对而言,相当于今所言泛义的心、心理、精神、心智(mind)、心灵(heart)的‘心’。
[1]26提出“观心配法”这一观点的,是北宋赞宁赞宁在其《宋高僧传》中评价李通玄的思想说:“此配法观心也,若知触物观心,方了心性[2]8细读李通玄的著作,这种“配法观心”的思想处处可见,在整个《新华严经论》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可惜后人没有做更多的研究与扩展配法观心,也可以说是一种诠释经典文本的方法,是一种解释体系,一种具有强烈实践精神的解释方法一、关于“信”的配法观心思想《华严经》认为,佛法的修学要经过“五位”,即五个阶级和次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其中,十信位作为五位之首,是奠定后面各个位次,直至成佛的基础初发信心是极为重要的《华严经》中说:“深心信解常清净,恭敬尊重一切佛,于法及僧亦如是,至诚供养而发心深信于佛及佛法,亦信佛子所行道,及信无上大菩提,菩萨以是初发心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槃无上道[2] 《大智度论》中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2] 可见佛法初步的“信”,是极为重要的李通玄也认为,从凡夫地开始,我们就要具足信心信心具足,最终一定能够“成就大菩提果”每一位修行者,最终成就的佛果,“毕竟佛果不离初信之法”[2]8但什么是信呢?要相信的对象是什么呢?是相信佛法所讲的是真理,还是相信诸佛菩萨所具有的无量神通、智慧?在李通玄看来,这些当然都是要信的。
但是,如果这种“信”,不能内化为对自心本具的“信”,不能称之为真信真正的“信”,是要相信自心,相信自心的智慧,相信自心本具法身根本大智今之信者,当信自心无依住,性妙慧解脱,是自文殊于心无依住中,无性妙理有自在分别无性可动,名不动智佛……一切诸佛,从此信生能信自心是具足白净无垢法身,及无依住普光明智,以为信种[2]既相信自心本具法身根本大智,那么,佛果也就是自心本具李通玄认为,如果一个人认为佛自是佛,而我等自是凡夫,佛不是自心本具在心外还有他佛成就佛果,那么,这就是具备信心的最大障碍《新华严经论》卷8云:“若心外有佛,不名信心,名为邪见人也一切诸佛皆同自心,一切众生皆同自性……应如是知以此同体妙慧,知诸佛心及众生心[2] “若心外信有他佛得道,我是凡夫者,即世间人情量是此乃不论信进修行,直是生死长流常随见网何大苦哉[2]相信自心佛果本具,对于修行者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即是对于自心无明的看法小乘认为,无明作为十二有支的根本,是烦恼之本,是障碍我们解脱的最重要的一点因此,要尽可能的断掉无明也正因如此,要尽量远离能够使自心升起烦恼的各种缘,离群索居,远离世间,以求得解脱大乘则是对无明进行观修,通过观照的力量,照见无明本身也空,从而断除对无明的执着。
李通玄认为,学者从初发信心开始,就要“以信自心分别之性,本是一切诸佛不动智体”[2]这才是真正、彻底的信李通玄对这种观点极为重视,提到这种观点的语句很多,不能一一罗列,仅列举几处,以表明此思想此经信心应当如是,直信自心分别之性,是法界性中根本不动智佛[2] 初发以为天人师,超胜声闻及缘觉……此明从凡入信心者难故,为凡夫总自认是凡夫不肯认自心是不动智佛故,是故入十信难[2]819 也就是说,自信自心的分别心,本就是如来根本大智这才是真正、彻底的信,具备此种信心,才能由初信证入初住,也才能一步步晋升到佛果此种说法,与天台宗的“一念无明法性心”,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对自心的自信,对自心无分别之智的相信,可以说是李通玄对于华严经一种心性化的解释,是配法观心很重要的一点二、最具特色的“配法观心”思想——取像表法说在李通玄华严思想中,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点就是“取像表法”说关于这一点,很多学者也有诸多的注意有学者研究李通玄的如来放光思想,有学者注意到了李通玄的寄位表法说,学者注意最多的就是李通玄的“以易解华严”的思想这些思想都可以归纳为取像表法说取像表法,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在李通玄的概念中,取像表法是指佛陀在讲述佛法的时候,为了让人们能够更加正确和容易理解《华严经》的深奥含义,只好借世间万象来表达。
是故如来取像世间法则,用表其法,令易解故[2] 关于取像表法说,学者大都有所关注,一般都将其归纳为“以易解华严”的思想魏道儒在其《中国华严宗通史》中就认为以易解华严,是李通玄注解华严经的显著特点邱高兴在其《〈以易解华严经〉——李通玄对〈华严经〉的新诠释》中也持同样的看法以易解华严当然是李通玄华严思想中非常重要的取像表法思想,但以易解华严并不能完全囊括李通玄取像表法的思想李通玄取像表法思想,从本质上说,是对《华严经》中所描述的整个宏观世界的另外一种解读方式这种解读方式认为,“此经名目,严饰、住处、众数,皆是法门,他皆倣此[2] 《华严经》中的所有名目——包括严饰、住处、众数等,都是一种法门,是值得我们去深究与学习的,不是仅仅将其看成一种外在的客观事物而都有其所指代的心性方面的含义,都与“心”紧密相连一)以易解华严——数理、方位表法笔者认为,以易解华严,本质上是李通玄“表法”思想的一种,是一种以方位和数理进行的表法在方位表法中,李通玄提到了各种方位,东方、西方、南方、北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其中最能体现其“配法观心”的思想是他对南方的解释在《华严经》中,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文殊菩萨指示善财童子向南方游行。
此处的南方,李通玄在《新华严经论》中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一示善知识所居方面者,何故令往南方以明托方隅而表法,以南为正,为离为明,以离中虚以中虚故,离为明为日,为九天在身为头、为目、为心心达虚无,智日自明,故取之像,表其道也……方者法也,但取其法,大像无方如日行于天,明丽于地智行于空,明丽于万物无不知无不明,取之一法十方混然[2]李通玄用《周易》中的离卦解释南方,两阳爻中间夹一阴爻,即是离,代表火李通玄认为,离卦的“中虚”,正好可以解释心性的空虚状态如果能够证悟到“空”,那么则“智日自明”此处的南方,其法则代表着心性的“空”,其理路一如之前的达法身根本大智,得见心性,则万物自得就像太阳在天空运行往复,能够照耀大地,如果能够证得心性本空,也就能够以慧日照烛万物正如赞宁的《宋高僧传》中所说:“若知触物皆心,方了心性 李通玄对南方的这种解释,是其“配法观心”解释华严的内在理路的延续,并非完全没有逻辑的比附李通玄在《新华严经论》中解释东方,东方代表头、首与生发,象征了文殊与普贤菩萨,分别代表着根本智与差别智若要修证佛果,首先要证得根本智,所以以代表建法之初的东方表之而普贤菩萨为万行之首,因此也以代表着头、首的东方表之。
两者均以东方表之,则代表着根本智与差别智一体无二,理智双彻最后,李通玄又认为,所谓的方位表法,也只是一种方法而已,也只是人们内心的执着而已,去掉内心的执着,所谓的东南西北方,也毕竟不可得方者法也,但取方法之义动用之始非如世所见执,东西南北可得之方一切处东方,一切处南方但取其法故[2]812关于李通玄以易解华严的思想,学者多有认为这是援儒入佛的表现,或者说是格义佛教,或者说是各种不同文化之间融合的表现当然,这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是以易解华严,也依然没有脱离“观心配法”的思想范畴,其目的,依然是解释佛教中最重要的有关心性、智慧等思想,是为了诠释佛教最核心的内容二)颜色表法李通玄认为,《华严经》中无一物不表法,颜色也代表着某种法门又过东方十佛剎微尘数世界,有金色世界,有文殊师利又十方文殊师利,所从来国金色世界金为白色其相黄,体白而黄相者,即明法身佛性智也体白净清洁,非属白色形身心无染,非如世间色白之白也法身佛性,无心无身任性无作,缘缘白净物物无心,唯无依智,名为白净若诸菩萨证如是性,如是智身,皆黄色为黄为福庆之色,无贪嗔恚,即有和气智慈益物之德也经云:“应真菩萨皆真金色也。
故言文殊师利从金色世界来者,明一切处法皆真也,表一真法界也《华严经》中提到,文殊师利在东方的金色世界李通玄解释“金色世界”为“体白而黄相”,它代表了佛陀的法身根本性智,表示这种智慧、心性清洁无染,并不是指世间白色的白证得了“无心无身”的清净心性,无依智现前,才能叫做“白净”,才能以代表福庆的黄色表之黄色的“配法观心”,代表了心性的清净,代表了根本智文殊师利从金色世界来者,明一切处法皆真也,表一真法界也文殊师利从金色世界来,一切处文殊师利,一切处皆真,则表达了《华严经》中的“一真法界”思想三)其他表法在李通玄的著作当中,表法之说处处可见如《华严经》中出现的众多人物在八十华严第一品《世主妙[来自wWw.LW5U.com]严品》中,佛初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无量无数的菩萨、众神,从十方世界来拜贺佛陀,除了上首菩萨,还有无数的金刚神、身众神、足行神、道场神、主城神、主地神等等十九种神,以及众多的神王、天王、天主等,各路众神、王共赴华严海会,瑰丽无比《入法界品》中,善财童子在南行的过程中,又参访了53员大善知识人物众多,难以一一表达李通玄对每一处的人物都做了很详细的解释,此处的人物,也代表着某种修行的阶位、某种智慧、某种心性、某种法门。
比如他对“神”的解释《新华严经论》卷10《世主妙严品》:“一寄位表法者明神众,是见道已,性齐诸佛,智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