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明清时期的粮食生产与农民生活水平(13).doc
2页明清时期的粮食生产与农民生活水平(13) 表9是按全国平均数计算的在我们所选四个时段中清末不计平均亩产是在提高的可因粮农及家口的土地拥有量不断降低及嘉庆中竟降到万历时的约半数以下从而造成农民人均粮食产量的减少如明万历时平均亩产除本身食用外.还可向社会提供458市斤商品粮而后乾隆中降至441市斤嘉庆中祗有441市斤嘉庆中祗有121市斤了将这121斤加到五口之家不过600来斤拿这区区粮食应付全家婚丧嫁娶、生老病死以及其他额外费用显然难以为继更不要说清未了这就需尽量压低口粮标准还要像前面说的以副补农弥补差额自明至清中国农村副业被不断地突出强调而每个农户祗要可能总要使尽力气采取亦副亦农的做法其道理就在於此 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在粮食生产上由明及清明末比明初有提高清代又超过明代说明农业是有进步的但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看就显得不那麽乐观了它自清乾隆初达到最高点以後便不断滑落至清末连平均亩产也下降了从而呈现出中国传统农业後劲不足的一面.美国黄宗智教授把这种情况称之为“过密型变化”就是说:因人口压力加大农民为在有限的土地上得到更多的收益不惜采取增加单位劳动时间的办法从而造成劳动生产率下降、边际报酬递减①黄宗智教授的观点无疑是值得重视的但也没有理由悲观正如吴承明教授在《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的考察》一文中指出的:小农经济是精打细算的经济它不浪费资本也不会浪费劳动力农民不会在自己的田场上“三个人的活五个人干”或去搞甚麽“人海战术”以为人口压力会迫使农民将賸余劳动力无限投入土地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又说:在晚清即令粮食亩产有所下降亦不等於总产也一定下降了因为耕地仍在增加农业耕作方法仍有改进农业技术投入也有所进展②就以我们匡算的各时期粮食产量为例晚清的总产略低於嘉庆中期却比晚明和清乾隆中晚期增加了或大有增加正是如此使得中国的粮食生产在明後期养活了1亿多人口至清中期人口增加到2亿、3亿、接近4亿仍能维持进入清晚期乃至民国时人口达到4亿多、5亿多在全国也没有因为粮食问题而闹出危机纵观中国历史农业生产与社会治乱一样不是平直延伸的有曲折也有停滞倒退然整体而言它总是前进的清代中期後劳动生产率下滑和後来亩产量的降低不过是农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波折究其原因有的已超出了农业本身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初农业的进步和80年代的跃进便是证明 ———————————————— ①《中国农村的过密化舆现代化、规范认识危机及出路》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72、99页 ②见《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