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手工艺传承及现代化路径转型研究.docx

16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19838036
  • 上传时间:2021-12-0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64.48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手工艺传承及现代化路径转型研究 高阳 李雨珊 周茹【摘 要】扎染是中国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手工染色技艺,顺应时代发展进行转型具有经济、文化、民族等多方面的意义在满足田野调查的前提下,进行了以云南周城地区扎染工艺发展现状的社会调查及研究,分析此工艺在现代社会大力推动文化创新条件下的传承,整合出新时期扎染传统手工艺发展的新思路,寻找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现代化转型路径,扎染的现代化转型目标要放在扎染产品多样化和市场多样化方面关键词】扎染;传承;现代化转型;周城:J5 文献标志码:A :1007-0125(2019)34-0201-04扎染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直到今天仍然长兴不衰,被广泛应用于服饰、壁挂、窗帘、地毯、床罩等物品上扎染在国外也很有影响,日本、印度、柬埔寨、泰国等地广为使用云南大理已将扎染作为重点旅游产品开发,以此为龙头广泛开拓国内外旅游产品市场,产品80%以上销往日、英、美、加等十几个国家,为周边地区增加了就业岗位2006年,扎染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地区为云南省大理市、四川省自贡市扎染极具传承价值,但目前在传承和手工艺现代转型方面遇到阻碍。

      目前,对扎染的保护、传承及手工艺转型的研究逐步展开,有硕士学位论文杨慧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期刊论文周爱萍《旅游业背景下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与传承》(《思想战线》2011)、单江秀《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中的民族文化传承——以大理周城白族扎染业为例》(《贵州民族研究》2009)、金少萍《白族扎染工艺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等,讨论扎染的保护、传承以及开发,但是对现代化转型及方法探讨不多本课题试图通过社会调查等方式,了解周城地区的扎染工艺、传承形式及状况、产品及衍生品,考察扎染的生产现状,主要还是传统作坊式的生产;产品种类较为单一,衍生品不够丰富;销售渠道比较简单通过在此基础上分析此工艺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寻找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现代化转型路径一、云南周城地区扎染手工艺发展现状(一)经营模式调查周城扎染作为白族一门古老的传统手工业,产生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时期,自古采用家庭作坊的方式,产品的交换、销售有较强的区域性,是农业经济条件下的一种补充形式,内部关系比较单一,经营较为灵活1984年在家庭经营扎染的基础上,开办了集体企业——周城扎染厂,将个体经营与集体经营相结合,扩大了扎染的生产规模。

      如图一所示,周城扎染厂的产值从建厂初期的2万元上升到1997年的800万元,年均递增72万元,累计创汇875万元,1988年起,周城扎染厂连续被省、州、市三级政府评为“出口创汇先进企业”进入21世纪,周城扎染厂遇到发展瓶颈,一方面,面临个体户的冲击;另一方面,出口价格过低,利润空间变小,难以延续,2006年宣告停产周城扎染厂停产后,被段树坤收购,更名为“段氏璞真扎染坊”虽以坊为名,但实为具有现代管理体制特色的企业现有在职员工2400多人,由多个部门协同合作,改变了传统扎染生产利润低、产量小、成本高、易褪色等难题,促进了扎染生产效益的提高,年产值高达300多万元段氏璞真扎染坊从创建到现在已有13年的历史,形成了一定规模,并且有一定的知名度在周城扎染产业的发展中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产品深受经销商以及消费者的喜爱,在获得良好信誉的同时,也取得了很好的經济效益,它对周城扎染业的发展、劳动力的转移、农民的增收乃至轴承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前扎染工艺以家庭作坊和现代企业两种模式存在并共同发展,两者互相竞争又互相补充,并行发展,这对于周城扎染技艺的传承发展与创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扎染产业链1.原料供给在周城扎染的产业链条中,围绕扎和染这两个中心环节,有着复杂的产业关系,其中最基本的关系就是供求关系,原料的供给包括布料和染料两个方面。

      布料方面,周城及附近地区织布及染布业历来十分发达,原料的来源可以就地解决,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活跃,各种布料品类十分丰富,不存在短缺或紧张的问题至于染料方面,由于制作染料程序复杂,板蓝根生长周期长、种植成本较高等原因,现在扎染坊所用的蓝靛,多数是从贵州等地购入2.扎缝与成品加工作为周城扎染产业中涉及人数最多的一个环节,需要一定的社会分工直接影响浸染质量的扎花环节需要细心、耐心、相对稳定的人员队伍,一般以中老年妇女为主扎染制品的各道工序完成后,还要进行加工,使扎染成品变成人们各种需要的商品,现多采取委托加工的方式,由扎染坊请店铺加工好后,再进行销售3.产品销售目前,周城扎染制品的产销渠道主要有两种其一是以产定销,分散销售这是周城传统的产销方式,适用于小型家庭作坊其二是以销定产,批量销售这种方式主要体现在周城现代企业的产销行为上厂家根据客户的需要来决定生产规模,将生产的产品交给客户,与外国客商间的交往合作多属此种方式现代企业的生产条件、生产规模、生产能力等是一般家庭作坊无法相比的4.产业关系周城扎染产业以周城为中心,围绕扎染坊,出现了众多的产业,共同构成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产业关系。

      纵向来说,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一个相应的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并不一定有实质的联系,但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构成扎染技艺的一个产业环节,共同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但在周城的扎染产业链内部,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各个层面的竞争中,扎染制品的质量是优胜劣汰的关键,也是扎染获得发展、实现价值的根本保证三)扎染手工业技艺传承1.传承方式一是家庭传承,即以家庭为单位,以言传身教的形式进行传承,这是周城扎染最主要的传承方式二是妇女间交流传承,即以妇女为主体,以互相交流的形式进行传承三是培训班传承,即以企业为依托,以培训的方式进行传承,不仅扩大了传承的范围,还使技艺的传承更加全面、专业,更有利于扎染工艺的创新四是政府参与传承,即以政府为推动力,以支持、参与的形式进行传承,为周城扎染注入了极大的活力2.主要传承人国家级传承人张士绅老先生去世后,现知名度较高的传承人为段银开、段树坤、杨萃先等7位要成为代表性传承人,一是要在技术上非常娴熟,且要有突出的特点;二是要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真正做到传承技术和文化;三是要履行传承人的义务和责任在评定传承人时要求会比较高,经过各个方面考察后才能评定,因此扎染传承人并不多四)政府部门对扎染传承的重视与保护1.机构设置文化部成立了抢救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工程专家委员会,对包括白族扎染在内的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省、州、市专门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大理市政府发文促进扎染保护协会的成立,并在文化局设有技术研究和传承展示专职单位,通过政府行为引导群众重视,进而达到共同保护传承的目的;成立周城扎染研究会,开展保护传承人、扎染工艺传承的相关工作;璞真扎染坊已经建成第一个民间扎染艺术博物馆,对扎染的历史文化、制作方法进行相关的介绍2.法律保护2001年由云南省人民政府制定,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和《大理白族自治州条例》,将白族扎染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列为条例内容;2007年,大理市文化局、文化馆制定了《大理白族扎染技艺规划保护方案》,将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定为保护区域。

      3.挖掘整理大理市先后组织专家对白族扎染进行调查研究,编写并出版了多部学术著作,如郝翔编写的《周城文化》、金少萍主编的《白族扎染——从传统到现代》、李本仁与杨荣合著的《走进周城》等建立了扎染艺术档案整理资料室,保存扎染花样、图案一千多种;协助多家商户参加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展、丝绸之路国际博览展、2013年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周活动、2014年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以及昆明南博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等4.政府部门对扎染相关产业转型看法保护纯手工技艺和文化,结合现代审美和生活需求进行一定的创新;政府给予资金和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用来组建培训班、专著出版、抢救性记录保存等,为扎染的传承与转型做出努力;政府不能过多干涉扎染的市场运作,应正确引导从业者向现代审美和旅游方向发展,举办相关对话会议,引进优秀设计师与其合作,帮助其设计与现代审美相符,使扎染民族文化产品打开更多市场,让扎染文化走出国门5.传承人及私营者对扎染行业未来转型的看法建立“扎染园”,扩大扎染博物馆规模,保护传承体验馆的宣传展示空间,设置扎染传承研发部,建立民族民俗文化演绎区等;把保护与利用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国家级白族扎染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品牌,创建扎染保护示范、宣传展示和民族文化演绎的景点,吸引更多的游客参观体验,也为当地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坚持传统手法保留民族审美的同时,增加产品的形式,增加材料、传承方式的创新,扩大扎染产品影响力。

      二、调查结果整理与总结(一)扎染发展面临问题1.扎染艺术本身存在局限性由于歷史原因,扎染制品多为自用,较少参与贸易这就使得扎染的产品属性远超商品属性另外,地域和民族喜好的特征偏重,不同地域和民族的审美偏好不尽相同,难以全面发展2.价格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扎染逐渐转向工艺品或装饰品的范畴,被作为重要的旅游商品进行销售,对扎染工艺的发展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由于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对扎染产品需求过多,使产品工艺简单,布匹材质廉价,导致扎染产品价格低廉,对于全手工制作的产品,扎染的价格远远低于同行业产品的标准3.市场冲击的影响外部文化冲击传统扎染文化导致市场竞争压力大,商业化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当下扎染市场的繁荣,但也影响了我国扎染自身独特性的发展1)布料与染料的紧缺传统染布粗布在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下逐渐被市场淘汰,板蓝根制作染料消耗过大,使得产品成本加大,受众范围缩小在布料与染料均短缺的情况下,传统白族扎染的传承与发扬受到了阻碍2)利益至上,技艺抛后云南大理以众多原生态的自然资源和浓厚的少数民族人文格调而成为全国文明的旅游名城,带动了海内外众多游客慕名前来,传统扎染的慢制作已无法适应游客们快节奏的购物模式,在市场竞争的作用下,传统白族扎染的技艺在利益的竞争中逐渐被人们抛在脑后,取而代之的则是方便复刻量化的产品。

      3)从业人员减少,难以发扬传统扎染行业在市场竞争的冲击下能带来的经济效益过于微薄,导致了扎染技艺缺少传承人的窘境,目前从事扎染的工人多为当地年长的妇女,并且大多只做临时工,文化水平不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挖掘传统扎染技艺的精髓4)图样单调,缺少创新目前,国内市场中能够看到的传统扎染手工艺产品主要通过对传统元素简单剪切、复制和嫁接形成,未能与时俱进将传统与现代的审美元素相结合从事传统扎染行业的门户大都缺少资金引进专业的设计师,对扎染图样进行开发另外,传统扎染在市场上主要以手工艺品的方式呈现,产品种类不够丰富,实用性较小,没有技术人员对传统扎染的制作流程进行创新优化,无法解决其生产效率低、人工成本高等技术问题5)品牌缺失,营销落后云南白族传统扎染的营销中未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在营销方式上没有改进,行业内少有商家懂得利用数据分析去进行品牌营销的谋划,产品优化的方向、市场的需求、用户的反馈、竞争者的优缺点等重要信息无法及时反馈给商家,使得扎染在市场竞争中一直处于劣势4.保护传承有待加强当前政府已采取一定措施对扎染工艺进行保护,但都有其局限性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全面落实还有待时日,再加上我国仍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由于“非遗”产品生产具有保护优于开发的特殊性,政府部门在保护传统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取舍还存在较多顾忌。

      其次,博物馆设立扎染展示区多流于形式,。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