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结构变化(共12页).docx
12页高等教育的结构变化【内容提要】本文从高等教育系统和大学这两个层次分别论述了20世纪90年头以来日本高等教育的重大的构造改变,并着重分析了产生这些改变的缘由,包括群众化、市场化和全球化这三个国际大趋势及日本国内的人口、经济和政策方面的改变等,最终指出这次构造改革胜利的关键是要建立一个崭新的健全的高等教育评价系统 【摘要题】比拟教育探究 【英文摘要】Inthe 一、构造改变与大趋势 20世纪90年头,日本的大学和高等教育经验了巨大的构造改变这一改变至今还未完毕不,应当说才刚刚起先这是自12世纪以来,大学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所经验的几个世纪才有一次的大改变,并且它是世界历史改变的一局部,至今还未能看到这次改变的终结点造成这种构造改变的根底,是群众化、市场化和全球化三大趋势这三大趋势,发源于美国,传播、涉及到全世界,使得整个世界的大学和高等教育产生了构造性改变因此,应当特殊指出,首先要意识到这是一种美国化的现象,而不是别的什么 〔一〕群众化 关于群众化,毋庸赘述起始于美国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浪潮,20世纪60年头,涉及到日本,并将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卷入其中,80年头以后席卷欧洲各国,此时此刻又广泛扩散到中国等新兴国家。
拿日原来说,20世纪70年头中期18岁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到达了37%-38%,大大超过了马丁·特罗〔1976年〕所定的从精英阶段跨入群众化阶段的指标此后,由于在制定高等教育打算时采纳了抑制开展的政策,高等教育入学率出现过一段停滞期但是,进入90年头以后,入学率再次急剧上升,11019年已到达49.1%,离进入普及阶段50%入学率指标只一步之遥然而,这个数字只包括大学和短期大学,假如再加上专修学校20%的入学率,日本实际已经大大超越了普及阶段的门槛 依据特罗的学说,随着规模扩张,开展进入新阶段,从学生的意识到课程、大学内部组织,还有高等教育制度与社会其他制度的接点,整个大学和高等教育系统都发生着性质上的、构造性的改变这些改变首先从学生的价值意识起先,进而涉及到升学打算教育和入学选拔制度系统中的“其他构成要素与之相比改变速度要慢,有时还抵抗改变与规模扩大的决策、高等教育的定义、选拔的基准等主要由大学外部各种力气支配的要素相比,课程、管理运营的形态、老师的生涯、教学方法、学术的水同等等要素,那么不完全由大学外部各种力气支配,而更多的是由大学内部的各种力气来确定这种内部改变的过程,无论其好坏,可以说显示了极其保守的一面。
这种保守性的根源—在大学管理运营的方式,二在大学教授自身的特性和倾向,舍此而无他”〔1976年,第84-91页〕 20世纪60年头日本的经历清晰地证明白特罗理论的正确性60年头末期大学纷争风波的缘由,不能不认为是由于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急剧上升,学生们的升学意识也发生了改变,即上大学从少数人的特权转变为多数人的权利另外,中学入学普及化与此有着亲密关系,它提高了平凡科升学比例,使升学打算教育群众化,但却回避了入学者选拔制度的改革70年头,考虑到入学考试竞争过于剧烈,起先引入共同第一次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并推动引荐入学制正如1971年中心教育审议会的询问报告〔“四六报告”〕强调的那样〔教育事情探究会,11012年〕,随着大学和高等教育系统由精英阶段迈向群众化阶段,构造变革燃眉之急然而“大学内部各种力气”的反抗特别强劲,变革的课题一再推延,直到90年头才真正提上议事日程 20世纪90年头是高等教育入学率再次急剧上升的时候,大家都看得很清晰了日本高等教育群众化阶段的课题尚未解决,又迎来了向普及阶段过渡的时期11011年大学审议会发表询问报告《关于大学教育的改善》,以此为契机,大学内部构造真正起先改变,这也说明要求变革的“大学外部各种力气”的压力已经超过了临界点。
〔二〕市场化 大学和高等教育,在包括其发祥地欧洲在内的多数国家,根本上是由国家来负责设置和运营美国高等教育系统是最初的例外,它是先有私立大学的设置,后有州立大学的设置众所周知,日本高等教育除了国、公立机构外,还有浩大的私立机构同样,韩国与中国台湾也拥有浩大的私立机构,中国那么设立了“民办大学”,菲律宾等也有类似的状况因此,说有一个高等教育群众化的东亚乃至太平洋模式,也未尝不行〔天野,2002年〕 私立大学的经营,包括招收学生和募集资金在内,都要靠自己努力,它们不仅会相互竞争,而且有时还不得不和国立、公立大学竞争20世纪初,马克斯·韦伯访问美国时发觉,与受到国家爱护的德国大学完全不同,美国私立大学显示出深厚的“企业”特征〔韦伯,1979年;天野,2000年〕竞争和高等教育总量扩大相伴随,这种竞争不限于私立机构内部,国立、公立部门也卷入其中美国高等教育系统是从私立机构起先开展起来的,私立机构处于优势地位,后来又产生了州立大学,这些大学围围着学生、老师和资金等资源的安排和获得而相互竞争,早就有了“市场化”经历,并随着规模扩大而加速了这一进程 在日本,国立大学受到国家的爱护和管理,处于优势地位,私立大学那么处于劣势地位,竞争及市场化长期局限于学生的安排和获得〔入学考试竞争〕方面。
然而,即使在日本,以私立大学为主力推动了高等教育群众化,随着这一进程的开展,国立、公立机构也起先感到市场化的巨大压力它们在规模巨大的私立机构压力下推动着日本高等教育的市场化,这种市场化也可以说是以“私学化”的形式在进展着 市场化起先于入学者选拔系统70年头以后,由于与私立大学在招生方面的竞争激化,国立、公立大学削减了5教科7科目的入学考试科目,以多样化的名义引入了学力考试之外的其他选拔方法,推动了入学者选拔的“私学化”,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了由于政策因素而被压低的听课费和入学金,在“受益者负担”的名义下,年年大幅上涨,已接近私立大学的三分之二还有,实行国立学校特殊会计制度的国立大学,也在寻求获得外部资金,正在力争增加竞争性重点安排资金的额度 不仅如此,90年头末期,有关国立大学独立行政法人化、废止特殊会计制度及民营化的探讨越来越多作为行政机构一局部的国立大学将改而给予其法人身份,不仅是学生,还有资金等等其他资源,都将起先通过自身的经营努力去获得 这种市场化的波涛,不仅发生在拥有私学机构的国家,而且也涉及到欧洲诸国国立大学的法人化,外部资金的引入,政府资金的竞争性安排,等等,都在这些国家进展着,少数国家还起先设立私立大学。
韦伯20世纪初在美国看到的大学的企业化,在欧洲也起先出现 〔三〕全球化 大学自12世纪诞生以来,根本上是世界主义者的世界这种世界主义,最初只限于欧洲发生这种现象的缘由可能是由于学问和学问的普遍性,或者也由于拉丁语作为大学所运用的语言的共同性然而,随着大学在从新大陆到印度、日本等亚洲国家,还有中东、近东、非洲诸国的设立,丢失了运用语言的共同性,世界主义只能靠学问、学问,特殊是自然科学的普遍性来维持 约瑟夫·本-戴维〔1971年〕提出了学术中心的时代转移说依据其理论,寻求最先进的学问、学问的探究者和学生,是跟着成为“中心”的国家的大学转移的不仅如此,他们在回国后,还会将自己曾经学习过的大学志向化,并以之为模式来设想革新落后的本土的大学,这种倾向性特别剧烈从意大利到英国,再到法国、德国,不言而喻,如今“中心”已经转移到美国 英语,取代了以前的拉丁语,正在成为一种世界语与此相关联,各国的优秀探究者和学生也聚集到美国美国作为大学世界中新的世界主义的旗手,占有中心的地位不仅如此,就像以前德国的大学那样,美国起到了向世界供应作为学习目标的最先进的大学和高等教育模式的作用。
世界各国的大学改革,主要以“美国化”的形式绽开,道理就在这里 事实上,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在信息化及以信息化为支柱的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中,也发挥着中心的作用交通手段和信息媒体的惊人开展,使得学问、信息,乃至人们之间沟通的时间和距离显著缩短成为可能今日,无论是大学,还是探究者和学生,都是在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化中,编织成学问的沟通网络,这是不行幸免的各国大学不仅可以成为全球化了的探究者和留学生市场的一局部,而且可以超越国境、超越大学之墙实时地参与在美国大学教室里举办的教学活动进而言之,各所大学供应的教育课程自身,例如在工学或经营学等局部特地职业教育的领域,不管是否情愿,都正在寻求全球标准作为“美国化”的全球化,可以说将在“全地球”广袤地域中看到 毋庸赘述,日本的大学和高等教育,特殊是在二战以后,受到美国的极大影响日本在占据期曾“被强制性地”美国化,以后在此根底上徘徊20世纪70年头以来,“国际化”成为日本大学最重要的课题之一,盼望增加吸纳留学生,改善外国人教员的任期制,充溢外语特殊是管用英语的教育后来,不说“国际化”,改说“全球化”,再然后就是按美国模式改革,“其次波美国化”,不过这回是自发地、主动地推动,说明在这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里,日本大学的周边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二、日本的改变要因 对于在这种大趋势之中的日本高等教育90年头所发生的构造改变,还有三个具有日本特征的重要缘由必需考虑这三个要因是:(1)人口改变,详细地说就是18岁人口的削减,(2)经济改变,即泡沫经济的崩溃和因经济构造缘由所致的不景气,以及和它密不行分的(3)政策改变,详细地说是放宽政府限制和构造改革政策的绽开 〔一〕人口改变 作为高等教育入学适龄人口的18岁人口,在20世纪80年头曾经到达160万人左右,11012年快速到达205万人的顶峰此后正如所预料的,逐年削减,到2000年末只有120万人由于担忧人口激增所引起的升学竞争激化成为紧要的社会问题,文部省80年头中期放弃了持续执行的抑制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政策,以将入学率维持在36%左右的必要范围,所以转而允许规模扩大但估计到11012年的顶峰之后将面临长期的人口削减期,文部省设想,新增入学打算额的一半作为临时性的,待其次次生育顶峰所产生的波涛过后再调整到原来的状况 然而,以私学机构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系统,出现了与文部省政策意图相违的情形也就是说,由于私学增加了临时定员,不仅规模远远超过了文部省的预想,而且入学率也上升了。
不仅如此,人口顶峰过后,由于私学方面的剧烈抵抗,文部省不得不许可将临时定额固定,因为私学此前随着学生数的增加,相应地教室数和老师数也都增加了,此后不得不接着维持这一招生规模,具有合法地“稀释入学”的意味这也就意味着文部省事实上放弃了从20世纪70年头中期以来所坚持的抑制规模扩张的政策而随着18岁人口削减,入学率急剧上升换言之,日本的高等教育急速迈向普及阶段,并不是有意识的政策选择的结果〔天野,11015年〕 虽然放弃抑制政策和入学率急速上升特别重要,但是,大学和短大在11012年到达81万人的招生顶峰后,再也不能维持这么高的招生规模,11019年已削减到76万人20世纪70年头后半期,伴随着人口改变,入学人数削减从幼儿园始终延长到高等教育阶段,彻底完毕了明治以来日本学校教育数量在政府主导下持续向上增长的时代 毋庸赘述,这一事实对于高等教育、对于整个学校教育系统,正在产生极大的冲击持续101多年“规模扩大”政策,正在转向“规模缩小”政策持续101多年的与“规模扩大”相对应的各种政策,正在转向与“规模缩小”相对应的各种政策已经习惯于增长的大学和其他学校,将如何发生改变呢?众所周知,在90年头末,已经有近半数的私立短期大学和局部私立大学陷入了生源缺乏的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