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楚雄市县域经济发展规划.doc
9页大量免费管理资料下载 管理之家论坛 云南省楚雄市县域经济发展规划(2005-2010年)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省、州党委、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精神,促进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结合实际,特制定《楚雄市县域经济发展规划(2005—2010年)》 一、基本情况 楚雄市地处滇中,山川秀丽,资源丰富198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1986年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乙类开放城市,1992年8月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省级楚雄经济技术开发区楚雄市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处昆(明)畹(町)公路线上,东距昆明162公里,西距大理178公里,素有“省垣门户,迤西咽喉”之称全市国土面积44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4.8万亩,辖14镇5乡、154个村(居)委会,居住着汉、彝、回、苗、白等民族2003年末,全市总人口49.0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11万人、农业人口34.95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20平方公里,辖区内有工业企业2799户,其中中央、省属企业5户、州属企业14户、市及市以下企业2768户、其他12户。
进入二十一世纪,全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2003年,市辖区实现生产总值(GDP)50.99亿元,其中一产6.92亿,二产29.03亿元,三产15.05亿元;非公经济占GDP的比重达39.4%;财政总收入3.7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7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2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67元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不断加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市情分析 楚雄市是彝州的首府,通过“九五”期间《楚雄市市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实施和“十五”前三年的努力,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3年,市辖区生产总值居全州十个县(市)之首,在全省129个县(市、区)中排列第6位,在全国19个少数民族自治州首府城市中排列第5位;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省129个县(市、区)中分别排列第8位和第27位 省委、省政府把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富民强省的重大举措,为我市经济振兴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指明了方向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我们具备许多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一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条件;二是州委、州政府把楚雄市建成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现代化中等生态城市的决策,将有力地促进楚雄市城市化进程,城市经济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三是丰富的矿产、水能、旅游、物种资源,良好的气候,滇中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为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四是重点发展的烟草及配套产业、天然药业、畜牧及绿色食品产业、商贸旅游业、能源冶金业已形成较好的基础;五是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城市化率达30.8%,水利化率达76.8%,村委会通路率达100%,通信条件大为改善,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六是市委坚强领导,政府狠抓落实,各级各部门支持配合,全市上下思改革、谋发展,团结干事,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和精神动力。
与此同时,楚雄市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也面临许多困难,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工业薄弱,发展后劲不足;二是农民增收缓慢,农业产业化推进困难;三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投入不足,资源开发利用滞后,县域经济特色不明显,竞争力不强;四是对外开放不够,经济发展速度不快,就业压力加剧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省、州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精神,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工业增效、财政增长、后劲增强以及把楚雄市打造成为云南天然药都和工业重镇的目标,以特色经济为重点、城市化为载体、改革开放为动力,认真实施“工商强市、城市带动、引资兴市、项目支撑”四大战略,着力建设烟草及配套产业、天然药业、畜牧及绿色食品产业、商贸旅游业、能源冶金业五大重点产业,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则 1、统筹协调,全面发展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在开放的环境中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努力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2、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深化市情认识,因势利导,重点扶持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特色支柱产业,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支柱产业 3、市场引导,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围绕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对外开放与合作,努力构建布局合理、结构协调、优势互补、资源联合开发、产业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4、分类指导,扶优扶强遵循经济规律和竞争法则,找准目标定位,明确发展方向按照省委、省政府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统一部署,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重点建设特色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5、注重实效,以人为本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营造一个引得来人、留得住人、竞争有序、安全文明的经济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抢救和保护好古老、厚重的彝族传统文化,开发和利用好以自然景观和民俗民风相结合的民族旅游 (四)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 1、市内生产总值(GDP):到2005年实现60.58亿元,到2010年实现93亿元,年递增9%,力争实现10%。
其中,到2005年,辖区内实现工业增加值35.12亿元,到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6.57亿元,年递增10% 2、财政收入:到2005年,实现财政总收入4.13亿元,年递增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089亿元,年递增6%;到2010年,实现财政总收入5.28亿元,年递增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13亿元,年递增6%,力争4.5亿元 3、城乡居民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到2005年达9131元,2010年达12220元,年递增6%;农民人均纯收入到2005年达2257元,到2010年达2813元,年递增4.5% 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 6、“两基”达标率:(1)青壮年非文盲率2005年达100%;(2)2005年小学入学率达100%,初中阶段入学率达100%,初中学生年巩固率达99.5%,17周岁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98.5% 7、投资变动率:年递增10%,2010年力争实现12% 8、城市化率:到2005年达32%,2010年达40% 9、医疗卫生状况指数:(1)每千人拥有床位数:2005年达4个,2010年达5个;(2)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2005年达4.5人,2010年达5.2人。
10、环境状况指数(三废治理率):到2005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65%,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65%,烟尘排放达标率6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0%到2010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80%,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80%,烟尘排放达标率8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5%长期保持大气环境质量达国家一级标准,饮用水质量达国家二级标准,声环境质量达到规定标准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主要项目 (一)重点产业 1、巩固发展烟草及配套产业 烟草业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市的经济支柱和主要财源,是财政增长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按照“稳定面积、控制总量、择优布局、提质增效”的要求,在18个乡(镇)高标准、高质量建好17.6万亩优质烟叶生产基地,提高烤烟生产水平;要高规格、高质量建好100个集群式烤房,推行规模化、专业化烘烤,提高烘烤质量;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收购水平要实现烤烟种植面积稳定在8万亩左右,烟叶产量在1000—1200万公斤左右,到2005年,实现产值1.3亿元,实现税收2900万元;到2010年,实现产值1.5亿元左右,实现税收3300万元要积极支持配合楚雄卷烟厂实施“调整结构、创立品牌、提高效益”工程,提高楚烟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促进烟草产业巩固发展。
到2005年,实现卷烟产值35亿元左右,实现税收18.1亿元左右;到2010年实现卷烟产值38亿元左右,实现税收21亿元左右要围绕烟草产业,加快发展彩印、包装等烟草配套产业到2005年力争烟草配套产业产值达3.28亿元,实现税收556万元;到2010年达5.52亿元,实现税收978万元力争整个烟草及配套产业到2005年实现产值39.48亿元,实现税收18.41亿元;到2010年,实现产值45.02亿元,实现税收21.4亿元 2、突出发展天然药业 天然药疗效奇特,毒副作用低,符合现代消费时尚,独具发展特色,而且市辖区内现有7户具有一定规模的制药企业,发展天然药业前景广阔,基础好要以医药工业园区为载体,在继续扶强壮大已建成投产的盘龙云海、万裕、龙发、老拨云堂等制药企业的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再引进5-7家天然药开发和生产企业到园区内落户,加速天然药产业的发展,努力将我市打造成云南天然药都;要采取一企一策,有重点地帮助企业解决产业建设、项目研发、企业融资等方面的实际困难,着力引进和研发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的拳头药品,充分发挥现有制药企业的潜力和作用;力争引进大集团嫁接品牌和营销网络,或以现有的制药企业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组建楚雄药品销售公司,构建统一的销售平台体系;要紧紧围绕我市现有医药企业所需的大红参、小红参、青阳参、云南草乌等地道中药材,把适宜种植的乡(镇)发展成为天然药材种植基地,并按GAP标准进行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努力将我市建成云南民族药生产基地;要重视彝药的研究开发,与省内外专家学者和科研院所加强联系与经济技术合作,不断引进和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药,精心打造彝药品牌。
到2005年,实现天然药业产值达5亿元,2010年达25亿元 3、壮大发展畜牧及绿色食品产业 畜牧业是楚雄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并且已经具备一定的条件和规模,产业化的雏形已基本形成要按照省委、省政府“把畜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在5—8年之内,实现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的目标要求,进一步把畜牧产业做强做大一要大力实施草畜配套工程,多渠道全方位开发饲草饲料资源,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每年间套种青绿饲料10万亩以上,保障饲草均衡供应,不断拓展畜牧业发展空间;二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科学布局,重点发展肉猪、黑山羊、肉牛等畜禽养殖基地、示范村(场)和养殖大户(具体布局详见附表);三要实施优良品种引进扩繁工程,加强疫病防治等工作,争取小额信贷资金扶持规模养殖户,打造“云岭黑山羊”等当家特色品牌;四要依托畜牧业资源、城市工业资源和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大力培植发展畜禽产品精深加工和营销流通龙头企业,推进畜禽产业化到2005年,实现畜牧业总产值3.6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0%;到2010年,实现畜牧业总产值6.44亿元,达到省提出的占农业总产值50%的目标要求 培育发展绿色食品业,要坚持走“企业、科技信息、基地、农户”四位一体和“种养加、贸工农”一体的产业化经营路子。
一是要抓好以优质稻、无公害蔬菜、人工食用菌、核桃、蚕桑为重点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的优化布局规划(详见附表)二是要突出重点,抓好基地建设到2010年,优质稻米基地发展到8万亩,水稻及包谷制繁种基地发展到2.5万亩,外销优质商品蔬菜基地发展到2万亩,优质丰产核桃基地发展到28万亩,优质梨基地发展到2万亩,人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