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智慧浅谈之墨子.doc
6页先秦智慧浅谈之墨子 墨子,中国先秦墨家学派创始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 思想家、 科学家、 教育家和人权家 他是一名伟大的思想家, 他曾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 创立墨家学说, 并有《墨 子》一书传世 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 与儒家并称“显学” 他也是一名伟大的科学家, 在墨子的著作中,还有一部分 学说涉及自然科学,如力学、光学、声学等小孔成像原理 还是墨子最早发现的他的微分学原理,也比西方要早因 此,他被西方科学界称为东方的德谟克利特他还是一名教 育家,他将他的思想融入了对弟子的教育中,使墨子学派名 扬天下,使尚贤节用等优良品质深深融入了国民的血液中 他更是一名人权家, 他出身贫寒, 深知下层人们生活的疾苦, 所以一直以勤劳节约,艰苦朴素要求自己,并要求统治者关 心人民疾苦他是一个传奇一样的人物,走近他的内心,了 解他的思想,倾听他那闪烁智慧光芒的语言,感受他炙热的 爱心,我们必将获得生命中的大智慧,对自己,对未来的发 展大有裨益如此传奇的墨子,到底思想中,有什么打动我们的地 方呢?我认为,墨子思想中最迷人的部分就是他关于创造, 实践和量力精神的揭剖墨子在教育实践中 , 创新了教育观 念,改进了教育方法 , 拓宽了教育内容 ,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给中国当时陈腐的教育制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 培养了大批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 造就了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新局 面。
墨子在教育教学中体现的创新精神和知行合一精神 , 即 便是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 , 培养创新人才和全面提 高教育质量的今天 , 也具有强烈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指导意 义因为在今日的社会,最缺少的,最大力提倡的的就是创 新意识,实践能力这些早在几千年前就被墨子提出的必须加 强的方面,可见墨子思想的远见性和实用性不妨做个小小 的假如,如果中国的后世主流思想是墨子的思想的话,那么 中国现在诺贝尔奖获得者数量一定很可观,不过这只是假 如,但是墨子的思想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先说说创造精神吧,从儒家的祖师爷孔子开始,就提 倡恢复周礼,回到西周时代,妄想通过倒退的办法解决现今 社会的问题我们现今的社会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如果退回 到计划经济体制的时代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吗?问题不仅不 能解决,反而会产生更多更麻烦的新问题,所以说倒退是不 行的,唯一的办法只能是与时俱进墨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 探索精神造就了其理智、务实、客观的思想,因而其理论体 系也是非常积极进取、与时俱进的在诸子百家之中,只有 墨家是最积极、 最富有创新精神的 儒道两家都是主张倒退, 儒家想退回到西周的大同时代,而道家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 原始部落时代。
法家虽然与时俱进,但其理论体系远没有墨 家宏伟宽广, 并且法家学派所言的 “法” 只为君主一人服务, 目的是保障君主的绝对地位不动摇,从而丧失了法律的基本 原则,从而无法建立平等公正的社会制度在后世儒生造圣 运动的影响下,被称之为“圣人”的孔子实际只能算是一位 心系天下、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但其守 旧的思想至今还在危害着中国社会,造成了世人普遍缺乏创 新精神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除了四大发明之外,从 来没有过重大的科技成就和技术革命,儒家人一提到革新便 是大逆不道,仿佛只有祖宗制定的规矩才是正确的,那些敢 于提出创新思想的人被儒家视为异类,扣上了“不忠不孝不 道德”的帽子所以,在制度方面中国一直沿续着二千多年 以来的封建专制思想,在教育、科技等领域也是循规蹈矩, 缺乏创新精神,教育出了一批批只会“读死书、死读书”的 书呆子孔子的‘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表明孔子的特点 是‘‘述”,不是‘‘作”而墨子批判孔子的‘ ‘述而不作,信 而好古” , 主张“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 之益多也”对古代的好东西应当继承,而在今天则更加进一 步的创造新的东西,希望好的东西可以多一点。
这就体现了 墨子思想中的重创造的方面并且把重创造运用于了学习与 教育方法中墨子的重创造,是更加深层次的将学习先人经 验与自我创造相互结合,将述与作相互融合,有机的联系起 来了我认为述与作并不矛盾,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之间的关系,以前人之述,为现在之作做铺垫而创新是民族进步 的灵魂,所以墨子思想中的创造精神是十分可贵的创造精神与实践精神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纵观古 今,提出伟大构想,有过美好想法的人诸多,但是真正将想 法付诸于实践的人却是寥寥无几,所以这些人被划入了空想 家中,所以,肯定会有人认为,强调创新精神的墨子是不是 一个空想家,但是,墨子并不是空想家,恰恰相反,他是一 个实干家,他的创新思维给了他灵感,而他的实干精神让他 把想法变成了现实,故他可以在力的作用,杠杆原理,光线 直射,光影关系,小孔成像,点线面圆上取得很深的造诣 古人云“知之非艰,行之唯艰”,古代哲人深知言易行难, 故以此劝勉人们不能脱离实践,而要努力行事墨子提倡“言行相合”,言必有信,行必致果,希望人们不仅认同他 的价值观念,而且要用行为将其贯彻到社会生产的活动中 可以把这看作一种行为哲学, 知行必须合一,不能坐而论道。
行”是中国古代教育方法论中重要范畴墨子提出“合其 志功而观焉”,志就是动机,功就是效果,墨子主张以动机 与效果的去评价人的行为所以墨子以及墨家的弟子在道 德,社会政治,社会以及军事科技上取得了重大的成绩这 与他们践行实践精神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实践精神,这在 当今中国发展的各个方面的都是急切需要的温家宝总理曾 经说过:“中国培养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 说的很 对,我们现在的学生, 太过于浮于表面, “读死书、 死读书” 而却不知道将课本内容与实践结合,这就是纸上谈兵,毫无 意义的墨子主张把知识的来源分为“闻知”、“说知”、 “亲知”三类闻知”是传授过来的知识 ; “说知”是通 过推论得来的知识 ; “亲知”是通过感觉器官得来的知识 墨子认为学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 感觉经验、间接经验而 实践就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哲学上说到:实践是认识的 基础所以, 必须重视实践精神 墨家特别重视实践是因为: 首先,“言必行,行必果” ,才能造就“爱力天下”的兼士; 其次,在严酷的社会环境下,人们不可以懈怠, “赖其力者 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没有在艰苦实践中磨练出来顽强意 志,谈不上人的智慧所以墨家重行中实践的精神,值得我 们现代人的学习。
实践是可贵的,但是凡事要量力而行,在教育史上 , 墨 子明确因材施教量力而行的教育原则 , 比西方近代量力性原 则的提出早了 2000 多年正如墨子看到学生在学习正业之 外还准备向自己请求学习射箭时候所说的: “不可!夫知者 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 ”好比为国而战的战士边战斗边 救人尚不可兼顾,何况你们学生 “岂能成学又成射呢?” 告诫学生要量力而行,切勿贪多务得他认为一个人的精力 是有限的 , 学生在难以同时进行几个方面的学习的情况下 , 就应该量力而学因材施教不仅是对教师的要求 , 同时也是对学生的指向对教师而言 , 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从而对学生因材施教 , 量力而教对学生而言,也要发现自 己的长处与兴趣所在,并努力在擅长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与 学习,更要在学习中量力而行,不可好高骛远那么以上三种墨子的观点主要是说到了关于创造,实 践和量力精神,这三种精神并不是相互独立分割的,而是相 辅相成的墨子重视对人本身的开发,重视对实践的运用, 这与现代的哲学,与现代的社会需求有着惊人相似可见墨 子的思想是多么的先进,多么具有远见性啊当今社会所需 要的新时代新人才,就是像墨子这样具有创造性,实践和量 力精神的人。
墨子是中国的脊梁,传奇式的英雄”鲁迅先生曾经 这样评价过墨子确实,墨子这个传奇的人物,就像是脊梁 一样,将中国的创造,实践和量力精神牢牢撑起公共事业管理教育李志昂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