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性别和症状亚型差异.doc
8页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性别和症状亚型差异#罗霞1,张文蔚2,蒋廷云2,刘磊2,吴业达3,薛丽3,赵存友4,赵虎5**5 (1. 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2. 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3.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法医系;4. 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遗传学教研室,广州,510000;5.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法医系,广州,510000)10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首发或复燃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口学、临床资料及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数据,为精神分裂症的分子遗传学研究提供可用的临床信息方法 用遗传研究诊断问卷(DIGS)和遗传研究家族问卷( FIGS)对 102 例符合第四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Ⅳ)诊断标准的首发或复燃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资料的收集及 PANSS 的评定,按性别及症状亚型进行分组,采用 t 检验、Wilcoxon 秩和检验及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15 统计分析结果 (1)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婚姻状况、临床分型和症状分布具有显著性别和症状亚型差异首先,达法定婚育年龄的未婚、独居的患者男性多于女性(χ2=6.062,P=0.014),阴性亚型( Ⅱ型)多于阳性亚型( Ⅰ型)(χ2=11.218,P=0.001 );其次,偏执型多见于女性及Ⅰ型患者,未分化型多见于男性及Ⅱ型患者(χ2=4.718,P=0.03 及χ2=46.985,P10 年 14 例);临床分型:偏执型 57 例, 未分化型43 例,紊乱型 1 例,紧张型 1 例;症状亚型:阳性亚型(阳性量表评为中度的项目有 3 项或以上,但阴性量表评为中度的项目不足 3 项,以下称“Ⅰ型” )71 例 ,阴性亚型(阴性量表评为中度的项目有 3 项或以上,但阳性量表评为中度的项目不足 3 项,以下称“Ⅱ型” )28 例,混合型(两个量表均至少有 3 项评为中度)3 例。
家族史阳性者 28 例,阴性者 74例1.2.方法1.2.1 实施办法:采用 DSM-Ⅳ诊断检查工具,由 2-3 位经过训练的研究者(精神专业的研究生、住院医生或主治医师)对所有患者进行逐一面检,至少询问 1 名近亲家属亲属及知情人,参考有关病历记录,参照与遗传研究诊断问卷(DIGS, Diagnostic Interview forGenetic Studies)及遗传研究家族问卷( FIGS, Familial Interview for Genetic Studies)中文版配套使用的评定手册,完善 DIGS 和 FIGS 资料的填写1.2.2 研究工具: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sScale)对患者来诊前一周至就诊当时的精神病性症状进行评定PANSS 共有 33 项,30110115项为基本项目, 组成 4 个分量表:阳性量表、阴性量表、复合量表和一般精神病理量表此外,PANSS 还可分成反应缺乏,思维障碍,激活性,偏执/好斗性和抑郁 5 个症状群分将获得的 PANSS 各项目分逐一输入由张泉水制作的 Aquarius 心理测量与诊断软件(版本:3.1),获得 PANSS 上述 4 个分量表分和 5 个症状群分的粗分及标准分。
1.3 统计学处理:应用 SPSS19.0 软件包进行统计描述及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者,用( x ±s)表示,偏态分布者用 M(QR)表示,根据分组后数据特征分别采用t 检验、Wilcoxon 秩和检验;分类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统计指标:按性别、症状分型和家族史类型分组后,进行人口学和一般临床特征、PANSS 各项目分、量表分及症状群分的比较P0.05),但Ⅱ型患者起病年龄较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Ⅰ型 26(18),Ⅱ型 21.5(5)z= -2.727,P=0.006 )Ⅱ型已婚患者明显少于Ⅰ型;Ⅰ型包括全部的偏执型、小部分未分化型患者,而Ⅱ型则包括大部分的未分化型患者,两型婚姻状况及临床类型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218,140145P=0.001;χ2=46.985,P0.05)2.22.2.1PANSS 量表症状特征的比较按性别分组:P1/P3/P4、N1/N2/N3/N4/N5/N6 及 G2/G4/G7/G15 等 13 个项目的得分存在统计学差异(z= -3.190~ -2.003,均 P0.05)3.讨论190195既往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起病年龄、病程、症状学特征、社会功能等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3,7-8]。
本研究发现男性患者的平均起病年龄(25.76 岁)要早于女性患者(29.02岁),这与大部分研究发现男性患者的起病年龄要早于女性患者约 3~6 年不等相符[3],t 检验结果提示这一性别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本研究中样本量相对较小有关本研究还发现女性患者更倾向于已婚,而男性患者更倾向于未婚及独居,与 Tang 等[3] 的研究结果一致,这一现象可能与女性患者能够保持相对较好的社会功能有关,有研究表明即使是症状的严重程度相同,男性患者的社会功能仍较女性患者差[7];在中国,这一现象还可能与中国男女性别比例不协调,男性配偶对女性患者工作及生活期望值较低有关与既往研究相似[9] ,本研究同样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对香烟的使用也存在性别差异,男性患者中目前或既往有吸烟史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近年来一项国内的研究发现吸烟与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健康对-6-200 照的认知功能损害有关,但吸烟也许可以帮助减轻男性患者的阴性症状,故男性患者的吸烟行为也许是一种自我治疗[10]精神分裂症的性别差异还表现在男女性患者的临床类型构成不同,本研究和既往的研究[3]均发现男性患者偏执型的构成较女性患者低,与此相一致,PANSS 量表中妄想、幻觉行为等有助于偏执型的诊断的项目得分女性明显高于男性,而且常与这些症状伴发的焦虑、紧205210215220225230235240张、激活性及抑郁症状群也多见于女性患者;而阴性症状、动作迟缓、反应缺乏症状群则多见于男性,与男性患者未分化型多见的现象相符,也与既往研究一致[8]。
此外,PANSS 中阳性量表分及复合量表得分女性较男性为高,且阴性量表分得男性较女性为高,但总分及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得分无统计学差异,均与临床类型差异相符,说明男性患者阴性症状更为明显,女性患者则阳性症状更为明显,且女性患者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的差异较男性更为明显,尽管二者总的病情严重程度无明显差异然而在实际的治疗中,男性患者往往更多的使用对改善阴性症状疗效欠佳的经典抗精神病药物,且用量明显较女性患者高,这一现象发人深思关于Ⅰ型及Ⅱ型临床类型、性别、婚姻状况的差异,国内尚未有类似报道,既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症状分型对药物治疗反应的差异及与认知功能的关系上[11-13]本研究发现Ⅱ型患者起病较Ⅰ型早;Ⅱ型以男性患者、未婚或独居者多见,Ⅰ型则以女性患者、已婚者多见;偏执型基本上都是Ⅰ型患者,而未分化型多见于Ⅱ型患者以上均与起病、婚姻状况和临床分型的性别差异相符有趣的是阳性分量表中的联想散漫及阴性分量表中的刻板思维项目在两型中得分无显著差异,这与近年来有研究者对 PANSS 的项目是否合理产生了疑问不谋而合[14] 有研究者提出 PANSS 量表的得分被错误地进行统计分析,建议 PANSS 应采取 0-6 分 7 个等级进行评分,或在比较其总分时减去 30 分的基础分[15],这些建议是否合理,还需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自罪感、装相和作态、定向障碍等症状在两型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本研究中极少见到上述症状有关虽意志障碍、冲动控制缺乏症状两型无统计学差异,但Ⅰ型患者思维障碍、偏执好斗、激活性、抑郁及冲动危险的补充项目分均显著高于阴性亚组Ⅱ型患者总分、复合量表分明显高于Ⅰ型而一般精神病理量表两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理解为Ⅱ型患者阴性症状较Ⅰ型患者的阳性症状更为突出本研究尚对精神分裂症的家族史与人口学、一般临床特征及症状特征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既往有研究表明精神疾病患者的家族史与起病年龄早发,阳性及阴性症状的严重程度、未治疗时间有关[4,16],但本研究并未发现这些现象,较小的家族史阳性构成(仅 28 例,27.5% )是造成该结果的主要原因,下一步可在扩大样本量后继续对不同类型的家族史,如情感障碍、精神障碍、二者都有或 2 者都无等 4 种类型进行研究[17],也可以按患病亲属与本人的关系探索一级、二级和三级家属阳性家族史与起病年龄、症状类型、对药物治疗反应等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本研究的结果与许多中西方的研究结果基本相符,进一步说明了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起病年龄、婚姻状况、临床症状特征等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和症状分型差异。
这些差异意味着不同的病理生理过程并可能与不同的遗传因素相关,将临床表型的差异与分子遗传学研究结合起来,能够更合理地解释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这也成为我们将要积极开展地工作需要说明的是,为提高研究对象的同质性,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主要来自中国南部地区的102 名首发或复燃的、未服药或服药未超过 3 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减少药物及地域的人群分层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在此,本研究还需承认一些限制条件首先,由于收集样本的时-7-间比较短(仅半年时间),故本研究的样本量相对较少;其次,为求能达到 PANSS 量表进行症状分型的标准,为方便进行Ⅰ型及Ⅱ型的比较,对症状不突出的患者(非阴非阳型)的资料并未进行收集;最后,本临床研究资料的收集主要在门诊进行(76 例,占 74.5%),入组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可能较住院患者低,故研究结果与住院患者的研究结果可能存在差245250255260265270275280异[参考文献] (References)[1] HALL H, LAWYER G, SILLEN A, et al. Potential genetic variants in schizophrenia: a Bayesian analysis[J].World J Biol Psychiatry, 2007,8(1): 12-22.[2] GREENWORD T A, LIGHT G A, SWERDLOW N R, et al. Association analysis of 94 candidate genes andschizophrenia-related endophenotypes[J]. PLoS One, 2012, 7(1): e29630.[3] TANG Y L, GILLESPIE C F, EPSTEIN M, et al. Gender differences in 542 Chinese inpatients withschizophrenia[J]. Schizophr Res, 2007,97(1-3): 88-96.[4] ESTERBERG M, COMPTON M. Family history of psychosis negatively impacts age at onset, negativesymptoms, and duration of untreated illness and psychosis in first-episode psychosis patients[J]. Psychiatry Res,2012,197(1/2): 23-28.[5] ROSENFIELD P J, KLEINHAUS K, OPLER M, et al. Later paternal age and sex differences in schizophreniasymptoms[J]. Schizophr Res, 2010, 116(2/3): 191-195.[6]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