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汕头市坝头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
10页广东省汕头市坝头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中国考古学之父这个年轻的中国学生在“自撰简历”的最后写道:“要是有机会,还想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波斯去刨坟掘墓、断碑寻古迹,找些人家不要的古董来寻绎中国人的原始出来那一年,他22岁,即将去哈佛攻读人类学后来,他果真去“刨坟掘墓寻古迹”了,只不过是在中原的河南、山西和山东1926年主持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发掘,他成为第一位挖掘考古遗址的中国学者1930年主持济南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发掘,他让龙山文化呈现于世人面前如今,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已成为中国远古历史的标志性术语,许多对考古学一窍不通的人竟也耳熟能详只不过,大多数人对他却是闻所未闻1928年至1937年,他主持了震惊世界的河南安阳殷墟发掘,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史,并由此将中国的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直至今日,它依旧被视为人类文明史上最重大的发掘之一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名字——李济我们关于商代的知识很大程度上是由李济给我们划定的他领导的安阳发掘,对20世纪整个下半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影响,包括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夏鼐、台湾中研院史语所所长高去寻在内的中国考古学界领袖人物,都是在安阳接受的考古学训练。
已故的考古人类学大家张光直以台湾中研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的权威身份,曾对自己的导师李济做过评价:近60年的岁月里,一开始作为中国考古学之父,随后又作为中国考古学掌门人,他的学术思想一直在中国这门学问的发展中占据支配地位如果不将张光直所说的“中国学界”缩小为台湾学界,那么他的判断显然过于乐观了李济在1948年年底随史语所迁台,这一选择很难以优劣论,但其所造成的尴尬局面却是显而易见的1959年,以《考古》杂志为代表的大陆考古学界对李济发起了猛烈的“围剿”李济的儿子李光谟甚至还收藏了当年的一期《考古》,整整一期都在批判李济此后,和许多政治上选择错误的著名学者一样,这个名字逐渐消逝在我们的阅读视野中但他曾对1949年后大陆的考古发掘报告提出过严厉的批评,认为其中缺乏实际材料,充满了政治术语,对出土地、器物、尺寸等内容居然都号称“保密”我想,按照他一贯的标准,这些根本都够不上考古学李光谟对记者感叹道据说,直到后来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报告出来以后,李济对大陆考古学的印象才有所改变,他自己的文章中也开始引用大陆学界的资料儿子眼中,李济相当固执,总是直道而行他不知道拐弯的,有时候李济去世后,人们回忆:“他是一个被上级、同僚、晚辈、学生害怕的人,但他对待真心为学的人则给予最大的帮助。
其实岂止“害怕”,在一些人眼中,此人简直就是可恶台湾名人李敖就曾写过文章,称李济为“最后一个迷人的学阀”李济因固执而获罪为“学阀”,但饶是刻薄如李敖,也从不否认他身上“迷人”的一面李济人生最辉煌的一页是在殷墟,此后,考古学家和他发掘的遗址天各一方,路途迢迢身不能回大陆的李济,晚年心中是否牵挂殷墟?隔海相望殷墟,心中是怎样一番滋味?这些问题,由于长期的两岸阻隔,甚至连李光谟也无法回答,但他说:“1977年,李济生前最后一本著作是《安阳》,可见殷墟在他心中的位置选自《民国那些人》)相关链接1949年的社会巨变,中国学术一分为二,胡适、钱穆、李济、傅斯年等一批学人离开大陆,其中不少人在台湾传薪播火自此以后,殊途发展,虽为异流,却显同归之势殷墟的不少资料包括李济在台湾,使海峡对岸仍有不少学者继续着殷墟的研究这种研究,不仅为学术,还分明包含着对乡土的牵挂,对故园的思念《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安阳》等学术著作,均为李济去台后的心血结晶,可见古老的殷墟,仍然是他学脉所牵、心魄所系——《考古学家李济》(1)下列对传记的有关内容,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A.李济原来的梦想是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波斯去进行考古发掘,后来为更好地寻绎出中国人的原始,他决定改去河南、山西和山东。
B.如果没有李济所主持的河南安阳殷墟的发掘,殷商文化也只能以传说的形式出现它的成功发掘,使得中国的信史又向前推移了数百年C.安阳的发掘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起过很大的作用,社科院考古所的所长夏鼐、台湾史语所所长高去寻和古人类学家张光直,都是在安阳接受的考古训练D.“如果不将张光直所说的中国学界缩小为台湾学界,那么他的判断显然过于乐观了”,作者的意思是,其实李济的影响只是在台湾学界,在大陆他没有这么大的影响E.本文简述了李济的考古贡献并展现了其高尚的学养人品,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并不为很多人所知,却在考古学界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科学家形象2)李济为什么被称为“中国考古学之父”?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文中有多处引用评价李济的话,这些引用有什么作用?(4)李敖评价李济,是“一个迷人的学阀”,对此你怎样理解?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1)BE选A(2)①他主持了仰韶文化遗址发掘,是第一位挖掘考古遗址的中国学者②他主持了济南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发掘,他让龙山文化呈现于世人面前③他主持了震惊世界的河南安阳殷墟发掘,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史,并由此将中国的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④他领导的安阳发掘,对20世纪整个下半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⑤他为中国考古学界培养了一大批的杰出人才⑥他的学术思想一直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中占据支配地位每点1分意对即可)[(3)①引入别人的评价,评价人身份各异,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②凸显了李济的学术地位和巨大的学术影响;③点出了其实事求是的严谨的治学态度;④展现了李济正直的人品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4)他被称为“学阀”是因为:①他的崇高的学术地位他的学术思想一直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中占据支配地位②他独特的个性他相当固执,总是直道而行;他是一个被上级、同僚、晚辈、学生害怕的人,甚至在一些人眼中,简直就是可恶他“迷人”的原因:①他杰出的贡献先后主持了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以及殷墟的发掘,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②他的人格力量年轻时便有理想,并一直为此而努力;对事业充满热爱;对真心为学的人会给予最大的帮助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我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有五味调和的境界说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在《礼记?月令》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阴阳五行”说的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种,并产生了“五味”说,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审美理想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和”不是“同”,是建立在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通过协调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1. 下列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如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中医营养摄生学说、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等B.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绵延了170多万年,分为了四个发展阶段,风味流派繁多,有“烹饪王国”的美誉。
C.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区域文化,它在饮食文化的多个方面影响了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D. 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中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食物要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作用B. 我国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要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C. 孔子说的“不食不时”,是说不吃反季节食品和定时吃饭的意思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D. 中国人在饮食上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加工食物时要考虑季节、气候的因素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制作饮食的烹饪遵循了“阴阳五行”规律,不仅产生了“五味”说,而且把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B. 道教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是只要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就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C. “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是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D.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参考答案:1. C 2. D 3. B【1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影响了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表述错误,文章第七段的表述是“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压缩后就是“中国饮食文化是……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并不是“影响了……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2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不符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