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调歌头----苏轼.docx
4页细心整理《水调歌头》苏轼词作鉴赏〔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宋词经典之作,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困难而又冲突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志向,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志向仍充溢了信念;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志向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猛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酷爱生活与踊跃向上的乐观精神原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作者: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漫长,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词作鉴赏 这首喜闻乐见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思念弟弟苏辙之作 【注释】 ①把酒问青天: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②今夕是何年: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③琼楼玉宇:神话传闻中的月亮宫殿 ④不胜寒:抵不住寒冷 ⑤“起舞”句:在月光下舞动美丽的影子 ⑥转朱阁:月亮转过了红色的楼阁 ⑦低绮户:月亮低低的照进雕花的窗户 ⑧照无眠:照着心事重重的失眠者 ⑨“何事”句:为什么偏偏老是在人有离愁别恨时才圆?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⑩“千里”句:相隔千里,共赏奇异的月色婵娟:指月中的嫦娥,这里指代月亮 【赏析】 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个很特出的人物,从政杭州刺史时,他在西湖中筑了一道堤,人称苏堤,百姓赖之,至今还是西湖十大风光之一但他之所以受人宠爱,还在于他的文学成就,以及从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高风亮节他在山东密州任刺史时写过《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中秋兼怀子由》这样两首词,至今喜闻乐见在中国,几乎每一个读书人对这首《水调歌头》都耳熟能详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亮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原型之一,中国古代诗人对月亮的歌吟单从数量而言也是无与伦比的然而天地间总是“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真正能使观者感受到生命与自然相交融的那么一种和谐之美是可遇而不行求的就像美丽的梦一样苏轼在另一首词中说过:“对花逢酒不饮待何时”,而月亮不正是一朵高悬天际的岩石之花吗?据有关典籍记载,东坡并不是一个能饮很多酒的人,但他宠爱与别人一起饮酒,尤其是看别人饮酒,别人的快乐也就是他的快乐,他心胸豁达,气质清明,在如梦浮生里,他处在醉与醒之间,既不像屈原那样遗世而独立,也不跟有些文人似的和其泥而扬其尘。
他是他自己,没有比他自己更接近于他自己的了问青天”,李白登峨眉山顶说过:“恨不得挟谢眺惊人诗来,搔首问青天耳!”屈原《问天》是一部充溢幻想的作品,共有一百多问东坡这首词也是对青天提出了他的疑问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今夕何年”也就是《诗经》中所说的“今夕何夕”刘向《说苑》中有一首“越人歌”,用越语写成,译成当时通行的隶书,最终一句就是“不知今夕何夕”不同之处在于:《诗经》及《鄂君歌》中说的是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感到怀疑,仿佛把自己遗忘了一样,不知道这个夜晚是那个夜晚了而在东坡的词中,那么是对上天的宫阙存在着怀疑在古代,有着“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的说法,因此,东坡以为,天上与人间势必有着不同的计算时间的方法人间的光阴如白驹之过隙,而天上的那么是缓慢的,这里暗寓一种对时间催人老这一自然现象的无可奈何的凄惨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此句是上面那种凄惨心情的很自然地转换因为对人世间的时间以及自已的仕途是无可奈何的,因此想“乘风归去”这里用了一个“归”字,是很有深意李白被贺知章誉为“谪仙人”,而东坡也隐然以“谪仙人”自任他到天上,不是附骥之尾,而是再回到他所来的地方。
然而,他在异想天开中,又慢慢产生了新的忧虑高处不胜寒”是担忧自己再也忍受不了那种纯净的寒冷李商隐诗“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婵娟”乃“奇异貌”青女素娥是耐得住寒冷的,因之能够在月中霜里竞赛谁更奇异但诗人会怎样呢?他明显是忍耐不了,他的天堂在人间在这里,苏轼赐予这首词以特殊丰富的意义他对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有些厌倦的,他也渴望上升到一个更纯净的高度,然而他却忍受不了这种寒冷他就是这样处在一个冲突的情境之中从句面的意思看,似乎是琼楼玉宇乃耐不住高处的寒冷,而作者的真正关注的还是自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是作者的猜度之词,杜甫诗“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桂树在月轮中留下阴影,斫却此桂,清光应当更多据古代姮娥奔月的传闻,月中还有吴刚,坐在那里斫桂故毛泽东有《虞美人》“吴刚捧出桂花酒,孤独嫦娥舒广袖”云云 “转朱阁,低绮户〔原作“窥绮户,后来苏轼自改‘低绮户’更显精辟〕照无眠连用三个动词,来描述月亮的运动月亮升起来,转过朱阁,慢慢着陆,月光延进步窗户,照到床上无眠的人照无眠”有两种说明,月光照在人身上,而人还处在无眠状态也可能是月光照到床上,却发觉并无人在此睡觉那人在何处呢?李白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是写人在床上却无眠的;另一首“却下水精廉,玲珑望秋月”,那么写人并没有躺在床上,却坐在窗前静默地望着月亮。
词人在这里把月亮拟人化了仿佛月亮也是一个与他“心有灵犀”的挚友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何事”俗本多作“何时”,一句之中有两个“时”字,是不太妥切的,同时也与理不通因为上面已经把月亮当作自己的挚友,因此要跟她谈谈心,要向她表示最为亲切的问候,这句的意思是:月亮啊,你这高处也能胜寒的“别有天地非人间”的造物,莫非还如我们这些渺小而可悲的人类一样有着什么遗恨吗?不,你是完备无缺的,不应当有遗恨的;但你又是因为什么缘由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团聚呢?莫非你就不能在人们团聚的时候团聚,离别的时候残缺吗?你为什么总是要跟我们不相同呢?我们人类离别的凄惨莫非就一点也赢不到你的怜悯吗? 由“把酒问青天”到此处的问月,诗人的感情有了比拟大的变更,他慢慢领悟到了什么,也可以说他听到了天外之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句可以看成作者的领悟,也可以看成月亮的答复:月亮也不是完备无缺的,她也有着自己固有的哀思,同人有“悲欢离合”一样,她也有着“阴晴圆缺”,这世界本身就不是完备的,每一件事物都处在自己固有的缺憾之中明白了这一点,再怨天尤人有什么意思呢? 最终“但愿人漫长,千里共婵娟”,也就是“隔千里兮共明月”的意思。
这个结局是自然而然地到达的,作者最终自然会到达这一高度但这一高度却并不寒冷,它还是我们常人通过努力能够到达的苏轼的思想境界并不如朱熹那样的理学家高远,他比拟地有人情味,他的旷达是一种生活化了的心境,他在人间,在自己的生活之中这首词之所以广为流传,喜闻乐见,其缘由就在于此我们并没有把苏轼当成一个膜拜的偶像,我们把他看做自己的挚友,的确,在中国文人中,你找不到比他更适合做挚友的人了 下面我们须要对这首词作一整体的评价,这首词在词史上的价值可以跟苏轼的《前赤壁赋》在散文史上的价值相比,而且这两篇作品,有一种内在的共性《赤壁赋》中说:“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用之不尽,取之无竭,是造物无尽藏也清风明月,“耳闻之而成声,目遇之而成色”,我们在享受这些大自然丰富的馈赠时应当感到华蜜,应当对自然、对生命、对生命与自然的共生感谢不尽,我们不仅是自然的挚友,是清风明月的挚友,也是自己的挚友,而且,惟有自己才是你最初与最终的挚友基督所说的“要爱你的邻人”,试问谁还比自己更接近自己呢?基督还说“要爱你的敌人”,试问:谁能比你自己更是你的敌人呢?你正是自己的邻人,也是自己的敌人,人生最大的胜利就是战胜自己因此,基督所说的就是“爱自己”,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怎么可能去爱别人呢? 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己立而立人,己达而达人,古代人所推崇的“安家治国平天下”,也要以修身起先人必需先成为自己的挚友,不要自己作自己的专制者,不要自己作自己的暴君——还是回到苏轼的这首词上吧在这首词中,苏轼最终到达了某种令人神往的内在的和谐,不仅是与自然的和谐,与生活在另一处地方的弟弟的和谐,但最重要的还是与自己的和谐,他不再想乘风归去,他也不再怕高处的寒冷,他站立在大地上,在他的上方,有着无限蔚蓝、高远的蓝天,有着仿佛黄金一样闪耀的月亮! 虽然,苏子此词无论写作手法或意境都属上乘之篇,但毕竞还有些许“酒后醉话”之蛛丝马迹,不过这绝不影响这首千古绝唱以及苏轼的文学造诣及个人素养不同凡响的《水调歌头》,即便有点醉话也讲得如此奇异和富有哲理,这就是苏子的高妙之处无怪乎,自苏子咏月的《水调歌头·中秋》问世后,九百多年来,人们照旧众口一词“前人咏月诗词几可尽废,尚无后人可与比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