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汉语修辞》.ppt
77页本章目录 第一节 修辞概说第二节 词语的选择第三节 句子的配置第四节 辞格的运用第五节 语体风格一、修辞和修辞学(一)“修辞”溯源 在中国最早把“修辞”这两个字连起来用的是孔子据《易·乾·文言》所述:“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第一节第一节 修辞概说修辞概说(二)“修辞”的一般含义1.指修辞活动 当表达这个意思时作动词用,如“修辞要适应题旨 和 情境”(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2.指修辞这一事物本身 是指从人们的修辞活动中概括出来的一种有效运用 语言的规律,这个意思当名词用 3.指修辞科学 用作该义时,也是一个名词,是对客观存在着的修 辞规律的认识或描述,即关于它的知识和学说 什么是修辞学n 修辞学是研究修辞规律的科学,即研究 怎样运用具有不同表达效果的语音、词 语、句子等来有效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规 律的科学n 修辞学和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及文 字学并不处于同一平面和同一层次 n 修辞学的研究对象是修辞现象 通常情况下,总是把修辞理解为对语言的修饰和调整,即对语言进行综合的艺术加工 (三)“修辞”的含义在内容和语境确定的情况下,修辞总是着力探讨下列三个问题,即选用什么样的语言材料,采取什么样的修辞方式,追求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要体现这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就不能不考虑所调动的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对于所采用的修辞方式是否恰切,能不能产生鲜明的修辞效果 二、修辞同语言三要素的关系 1. 修辞同语音的关系 修辞把语音的双声叠韵、叠音、 轻声、重音、儿化、字调、平仄等作 为语言手段加以调动,使之在特定题 旨情境中以声传情,以音达意,收到 较好的修辞效果 2. 修辞同词汇的关系 修辞从筛选、锤炼的角度,就声 音、形体、意义、色彩、用法方面对 词语加以选用,使语言材料成为提高 表达效果的重要语言手段 3. 修辞同语法的关系 语言的表达更多的是靠句子传达 修辞感受的一般说,修辞要在合乎 语法的基础上进行,但有时也可突破 语法规则修辞往往是从同义手段选 择的角度研究句子和句群的表达效果 的 三、修辞和语境的关系 1. 语境的含义 语境即语言环境,一般指在 语言运用中对话语有影响的情景 、情况和关系等 2. 构成语境的因素 主观语境因素,指包括身分、职业、思想 修养、处境、心情等在内的说写者的自身 因素,它直接制约着个人的语言特色和语 言风格 客观语境因素,指在语言运用过程中的时间 、地点、场合、听者、读者等动态因素3.修辞同语境的关系 制约修辞手段的使用。
修辞中语言手段 的恰当运用要以适应语境为前提,修辞效果 的检验也难以离开语境省略、填充功能语义获取的功能语境无论是句义还是 词义,都可以在作用下发生变化,产生新 意四、修辞的原则是否适合语境是否得体第二节第二节 词语的选择词语的选择 寻求恰当的词语,既生动贴 切又新鲜活泼地表现人或事物, 就是说,不仅要求词语用得对, 还要求词语用得好求准确 表意准确是词语选择最基本的要求 1.准确传神 2.寓繁于简 3.细察同义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人更加感到沉寂沉寂鲁迅《《祝福祝福》》))求生动 语言生动可提高表达效果,使人爱听爱读词语的选择要追求表意的生动 1.化静为动 2.形象描绘 3.含蓄表意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宋祁(宋祁《《玉楼春玉楼春》》)) 求特效为了突出强调某一内容,或使语言幽默诙谐,人们有时突破常规,变异地使用词语,以求得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1.曲解词义 2.转换功能 3.反用色彩邻居内一个人道:“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吴敬梓 《范进中举》第三节第三节 句子的配置句子的配置句式的选择,在较多的情况下就 是同义句式的选择善于选择句式、 调整句式,可以有效地添加文采,增 强语言的表现力,收到理想的修辞效 果 一、长句和短句 n1、长句:有较长的修饰语或者词组作句 子成分而形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式n长句的特点:长句结构复杂、严谨,表意精确 、严密、内涵丰富,具有较大的表意容量,适 宜表现较强的逻辑力量,表达严密的思想n长句一般多出现在政论、科技等语体中,书面 语使用的频率较高因为抒情深沉、细腻,文 学作品也有采用长句形式的2、短句:结构比较简单、字数比较少的 句式n短句特点:短句结构简单,具有干净 利落地特点表意简短、生动、明快 、有力n多用于叙事和抒情叙事简明,抒情 强烈激越常用于口语中;文艺作品 一般也多用短句 n有个农村叫张家庄张家庄有个张木匠 张木匠有个好老婆,外号叫“小飞蛾” 小飞蛾生了个女儿叫“艾艾”,算到1950 年正月15元宵节,虚岁20 ,周岁19。
庄上 有个青年叫“小晚”,正和“艾艾”搞恋 爱故事就是出在他们两个人身上赵 树理《登记》)只使用短句平铺直叙,却收到了简洁、明 快,清晰利落的表达效果二、整句和散句 单独的句子无所谓整句和散句之分整句和散句 是一组相对的概念n一系列语句结合表达一个中心意思或者行使某种语 法功能的时候,就存在着整句和散句的区分了n整句指相邻的几个句子或分句结构相同或相 似常常用于诗歌、散文等文艺性文体中n散句指相邻的几个句子或分句结构参差人们 平时说话、写文章多用散句多用于一般记叙文、 说明文等 n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 、虹霓舒婷《致橡树》)n走生路,生而出新;走险路,险而出奇;走难路, 难而不俗徐刚《黄山拾美》)n不过,瞿塘峡中,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江面形成 无数漩涡,船从漩涡中冲过,只听得一片哗啦啦的 水声过了八公里的瞿塘峡,乌沉沉的云雾,突然 隐去峡顶上一道蓝天,浮着几小片金色浮云,一 注阳光像闪电样落在左边峭壁上刘白羽《长江 三日》)其实大学生活可短暂了,有时想一想:寝室 一出,一进,一天过去了嚎;寝室一出, 不进,四年就过去了嚎!你知道大学四年 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吗?那就是没去上课 ,老师点名了!你知道最最痛苦的是什么 吗?去上课了,老师没点名!那你知道比 这两种都痛苦的是什么吗?那就是第一堂 课去了老师没点名,第二堂课走了老师点 名了!整散结合,可以在整齐中富有变化,获得良好的修辞效果。
三、紧句和松句中国人民是勤劳的勇敢的伟大 的人民紧句) 中国人民是勤劳的人民,是勇敢 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松句 ) 从结构上说,句子的组织可松可紧,紧 句就是句子成分组织紧密的句子;松句就是句子成 分组织松散的句子四、常式句和变式句n常式句:句子中成分或分句按照常规 次序排列的句子n变式句:为了适应某种修辞的需要, 故意将句中相关的两个成分的语序前 后颠倒过来,临时改变某些成分的位置 ,这类不同于通常语序的句式叫变式 句n常式句:同学们下课了!n变式句:下课了同学们!n干吗呢,站在街上?n气都喘不过来了,跑得n他已经回来,听说n语言材料中,变式句比较常见,要有 分辨其修辞内容的意识 变式句的修辞效果:n一般来说,把谓语倒装在主语前,把宾语 倒置在动词谓语的前面,把修饰语倒置在 中心语的后面,都具有对这些倒置成分意 义的强调作用n偏句倒装在正句的后面,也是为了强调偏 句五、肯定句和否定句 n从语气方面,句子可以分为肯定句式和 否定句式n肯定句式是指用肯定语气从正面表达意 思的句子,也就是指句中没有否定词语 的判断句和陈述句n否定句是对事物做出否定判断的句子 肯定的说法,语意强些,否定的肯定的说法,语意强些,否定的 说法,语意弱些。
说法,语意弱些 双重否定比一般的肯定语气强,双重否定比一般的肯定语气强, 更加肯定更加肯定 试比较 今天天气好今天天气好 今天天气不坏今天天气不坏 六、主动句和被动句n主动句:句中主语表示动作或行为的 施事,这种句子叫主动句n被动句:主语是动作或行为的受事者 ,这种句子叫被动句例如:“风把树叶吹落了 “树叶被风吹落了第四节 辞格的运用 修辞格,也称辞格,是为了使说话增强表达效果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修辞格不是修辞学修辞格是修辞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已,它只是语言修饰描摹的一些特殊方法,这些方法是人们长期以来在运用语言的实践中产生的,今后,还将继续为增强汉语的表达效果 而发挥作用 1.比喻 俗称打比方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 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即打比方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 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 语叫“喻词” (一)比喻和比拟 一、常见修辞手法构成比喻的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个 事物,利用它们之间在某一方面的相似 点来打比方,就构成了比喻 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 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 大 抵是这样的。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 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 是火把还是星星 2.比拟 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 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 种辞格叫做比拟根据拟体的不同属 性,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具体事物的拟人化) 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 子长在水里那不是水生吗? (把人当物) 临时伙房设在草地上,几口行军锅成一字形排列 着,蓝色的火苗舔着锅底,锅里热气腾腾…… (把甲 物拟作乙物) 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 ,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 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抽象概念的拟人化) 3.比拟和比喻的区别相似点:相似点:都是两事物相比 不同点:不同点:比喻重点在“喻”,即以乙事物 “喻”甲事物,甲乙两事物一主一从;比 拟的重点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 乙事物来写,甲乙两事物彼此交融,浑然 一体 二)借代和夸张 1.借代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 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叫借代,也 叫做“换名”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 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
在借代中,被代替的事物称为本 体,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做“借体” 例如:你们这一车西瓜,也不必过秤,一百张“ 大团结”,我们包圆儿了 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上万的“诸葛 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 诸葛亮”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用小 米加步枪,打垮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几千双眼睛都盯着你,看你穿上战士 的衣服,看你挂着银质的奖章 林先生早已汗透棉袍虽然累得那么着 ,林先生心里却很愉快 2.夸张 夸张故意言过其实, 对客观的人、事物作 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这种辞格叫夸张 扩大夸张 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 强……)处说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 ” 缩小夸张 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 、弱……)处说可是当兵一当三四年,打仗总打了百十 回吧,身上一根汗毛也没碰断 超前夸张 在两件事之中,故意把后出现的事 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例如: 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 就嗅出白面包的香味儿来了 (三)对偶和对比 1.对偶的含义 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密切相关联的一组短语或句子,两两对称地组织在一起,这种辞格叫对偶①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严对) ②惨象,已使我目不忍睹;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宽对)2.对比的含义 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