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技术进步规划.docx
53页云南省“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技术进步规划2021年12月前 言“十四五”时期是云南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产业强省的关键阶段,加速提升工业和信息化技术创新能力是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支撑新发展阶段,需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把握内外部发展形势,更加聚焦核心重点任务,找准有效推动全省工业和信息化技术进步的现实路径为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加快推动全省工业和信息化技术进步依据《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特制定《云南省“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技术进步规划》,进一步明确“十四五”期间全省工业和信息化技术进步的总体目标、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引导和加强重点产业技术进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本规划期为2021年-2025年目 录一、“十三五”发展回顾 1(一)技术进步环境持续优化 1(二)技术改造力度不断加大 2(三)智能制造水平稳步提升 2(四)技术创新体系日趋完善 3(五)技术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4(六)质量品牌建设成效明显 5二、“十四五”面临形势 6(一)面临的新机遇 6(二)面临的新挑战 8三、发展思路和目标 9(一)指导思想 9(二)发展原则 10(三)发展目标 12四、重点发展领域 13(一)聚力打造“三张牌”产业 13(二)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 16(三)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23(四)前瞻布局特色未来产业 29五、主要任务 32(一)推进重大技术改造 32(二)加快智能制造发展 33(三)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35(四)持续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37(五)持续夯实产业技术基础 38(六)开展技术链条招商 40六、保障措施 41(一)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41(二)加大技术创新投入 42(三)鼓励支持自主创新 42(四)强化技术人才支撑 42(五)发挥中介机构作用 43(六)推动规划落地见效 43七、规划环境影响分析 43(一)规划协调性 44(二)资源环境承载力 45(三)环境影响分析 46(四)技术进步对环境保护的积极影响 47(五)加强环境保护举措 48一、“十三五”发展回顾“十三五”时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创新型云南建设的总体要求,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坚持新发展理念,聚力八大重点产业,打造“绿色能源牌”“绿色食品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三张牌,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工业和信息化技术进步,持续推动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智能制造、质量品牌、企业培育,着力优化产业创新生态环境,夯实产业技术创新基础,创新发展新动能加速聚集,支撑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持续提升。
一)技术进步环境持续优化“十三五”时期,云南省把技术进步放在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相关政策的制定围绕加快实施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制定出台《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新一轮技术改造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云政办发〔2017〕74号);围绕引导技术进步发展方向,制定出台《云南省工业技术进步指导目录(2018年版)》(云工信技创〔2018〕31号);围绕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制定印发《云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创建工作方案》(云工信技创〔2019〕181号);围绕优化技术中心认定管理,修订出台《云南省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管理办法》(云工信规〔2018〕1号)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营造了良好的技术进步发展环境,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为促进全省产业结构优化,提质增效,创新发展,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技术改造力度不断加大“十三五”期间,云南省以推动实施工业技改为具体突破口和着力点,组织实施“千亿技改工程”,全方位推进技术改造,实现产品升级、产能优化、产业扩张五年来,累计组织实施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1500项。
云南锡业锡冶炼退城入园搬迁改造项目、华坪隆基年产6GW单晶硅棒项目、文山铝业绿色低碳水电铝材一体化项目、祥丰石化年产30万吨合成氨装置改扩建项目、京东方有机发光半导体(OLED)微显示器件生产线升级项目等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充分发挥了在稳投资、促转型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对推进全省工业领域新旧动能转换,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加快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为实现制造业弯道超车、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智能制造水平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云南省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促进信息技术向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渗透,构建智能制造新体系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全省累计参与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企业数量从75家增至2629家,排名从全国第31位跃至第16位,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的企业数量由4家增至64家引导工业企业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以下简称“三化”)改造示范,累计组织实施智能制造示范项目73个,“三化”改造示范项目68个,云内动力、驰宏锌锗、后谷咖啡、昆药集团等企业项目入选国家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示范、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昆船集团和昆钢电子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启动“万企上云上平台”,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通发展,“上云上平台”企业突破5000户五年来,全省智能制造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高38%、能源利用效率提升9.5%、运营成本降低21%、产品研制周期缩短35%,智能制造水平稳步提升,为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四)技术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十三五”期间,云南省以打造创新载体、增加研发投入、实施创新项目、构建服务平台为重点,加快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五年来,新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68家,累计达到422家;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累计达到20家创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9家新增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家新增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8家新增省级以上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58个,其中国家级14个;新增省级以上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85个,其中国家级9个2020年,全省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R&D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1.91%,较2015年末增加0.53个百分点围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新产品及新技术研发产业化、创新能力建设等,累计组织实施了320个技术创新项目,全省重大技术和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水平逐步提高。
五)技术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800余项,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新产品540余个贵金属催化材料和功能材料等领域中的多项关键材料和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全国最大铂族金属再生利用基地;液态金属国家标准制定获得新突破;沃森生物成为国内首个、全球第二个生产13价肺炎疫苗企业;贝克诺顿阿莫西林成为该品种国内第二家、云南省首家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企业;云南白药痛舒胶囊成为国内第一个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进入临床研究的民族药;云南皇氏来思尔乳业建成国内首家企业益生菌菌种资源库;贵研铂业高端集成电路用新型高纯金蒸镀材料等一批技术产品达到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截至2020年底,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拥有的全部有效发明专利7454项,近三年主持和参加制定国际、国家、地方和行业标准983项五年来,产业技术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技术创新效应持续释放,工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六)质量品牌建设成效明显“十三五”期间,围绕“质量强省”战略的总体部署,加大先进质量管理技术的推广力度,引导企业建立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提高云南省工业产品质量和企业品牌影响力十三五”末,全省重要工业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3.1%,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0.73。
大力推进质量标杆示范和工业企业品牌能力建设,树立全省质量标杆企业16家,云南白药股份集团有限公司、昆明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荣获“全国质量标杆”,昆明船舶设备集团有限公司荣获“全国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围绕检验检测、标准化、知识产权、评价平台等质量工作的多个领域,累计组织实施了40项工业质量品牌提升重点项目,引导全省工业企业加大质量投入,提高产品质量推动质量提升平台建设,培育国家级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1家,省级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累计56家全省工业产品质量品牌水平明显提升,对推动全省工业提质增效,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与建设“制造强省”、“数字云南”的要求相比,云南省工业技术进步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业技术水平有待提高与发达地区相比,全省传统产业占比依然较高,在产业分工体系中长期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位置,工业企业两化融合程度和智能化水平普遍较低二是企业创新能力有待提高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支出145.15亿元,投入强度为0.97%,比全国1.41%低0.44个百分点企业自主创新意愿低、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创新投入水平较低、创新方式单一等问题比较突出。
三是人才支撑能力还需加强全省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高水平人才缺乏、人才行业分布不均衡、本地人才留用困难等情况普遍,难以满足创新发展需求四是质量品牌创建能力不足行业品牌建设水平与生产制造能力存在较大差距,工业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有待健全企业质量品牌意识普遍薄弱,产品质量保证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二、“十四五”面临形势(一)面临的新机遇从外部环境看,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兴起加剧产业变革,云南迎来工业和信息化技术进步发展新契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为技术进步开辟了新空间特别是数字经济浪潮正深刻改变产业形态、分工和组织模式,这为云南省优化升级经济结构、重塑产业竞争力、开启转型发展“机会窗口”带来后发赶超的战略机遇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推进全球产业分工和经济结构调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加速了这一进程,促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加速重构,这为云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参与国际国内分工,深入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带来机遇从国内形势看,我国立足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为云南工业和信息化技术进步带来战略新机遇。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将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地联通,为中国经济提供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动力云南地处西南开放前沿,作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承担着“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历史使命,随着国家各种政策机遇交汇叠加,云南战略地位将更加凸显,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开放优势将转化为后发优势,成为国内大市场与南亚东南亚国际市场之间的战略纽带、“大循环、双循环”的重要支撑同时,“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工业从具备制造能力向提升研发能力跃进的关键期,需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为云南大力提升工业技术创新能力,培育新兴产业增长点,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带来机遇从省内发展看,诸多区域发展战略机遇叠加,为云南工业和信息化技术进步提供发展新空间从“一带一路”、泛珠三角、长江经济带到西部陆海新通道、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云南处在诸多区域发展战略机遇交汇叠加期,为全省开放合作、资源集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