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辅导的过程、操作技巧与注意事.doc
52页¤《心理的过程、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讲稿 主讲人 宇海燕各位同仁大家好!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心理队伍正成为学校管理的一支新的生力军学生需要通过心理的帮助来增进对自我的了解,强化对自我的信心,最终塑造健康的人格和全面的心理素质 据报导,在全国两亿多中小学生当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存在着学习困难、考试焦虑、人际交往不和谐、环境适应能力差、青春期困惑、与父母沟通障碍等方面的心理问题所以,心理日益成为素质教育与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要手段当今的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技巧,以便更好地与学生沟通思想,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特别是目前我们在座的各位已经成为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师了,更应该掌握一些心理方面的知识当然,这些知识我只不过先学了一步,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比我要强,所以谈不上讲,我更愿意跟大家一起探讨今天的课可能需要大家来体验感受,我们也来点新课改的理念,互动一下,我需要大家的协助,在这里先向给予我支持的教师表示感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第一个问题:一、 心理的一般过程 ¤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岳晓东通过实践总结出: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可大致分为判定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反馈跟进四个不同阶段。
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这四个阶段一) 判定问题阶段 判定问题阶段是心理的起始阶段这期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主诉,判断他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主要原因是什么?并据此进一步了解情况,确定目标,并为进一步的探索问题做好准备同时,我们还要努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使学生对我们产生信任,愿意对我们敞开心扉,谈论自己当前面临的困惑与问题 例如,一个学生由班主任派来见你,那么你要了解清楚该学生被送来见你的直接引发事件是什么?问题表现由来多久?他本人以前是否做过努力来加以改正?效果怎么样?其家庭背景及社区环境怎么样等等情况而如果一个与同学闹别扭的学生来找你,那么你要了解他的性格特点如何,以往与人交往中发生过什么冲突,这次与人发生纠纷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等等情况那么无论是哪一种问题,教师都要对学生表现出充分的尊重与理解,以此来增进关系 判定问题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明确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再依此制定目标,然后与学生展开进一步的讨论因此我们说在判定问题阶段,老师应注意如下事项:Θ要以亲切、自然的态度接待学生,多给他机会讲话,以促使他愿意在你面前敞开心扉Θ要对学生的讲话多表示同感并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反应Θ要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重点,并以此作为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改变自己的突破点。
Θ要主动约学生再来见你,并与之讨论你帮助他的计划二) 探索问题阶段在探索问题阶段,教师需要与学生就其主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以启发学生辩证地、积极地认识他当前面临的困难与挫折,增强自信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多运用贯注、倾听、面质、自我表露(下面我们要讲到的)等技巧来与学生沟通,帮助他从不同角度认识自己当前面临的问题 此外,教师还要积极启发、引导学生对自己当前面临的困难与挫折有深刻、全面的认识与领悟,而不再对自我感到那么焦虑不安,灰心丧气,并对未来充满信心所以,深化领悟是探讨的目标,也是其手段它是的核心部分,也是其成败与否的关键 例如:如果一个无心上学的学生来找你,那么你就需要与学生探讨其无心上学的心理因素(动机、兴趣、能力等等)与社会因素(家庭环境、朋友影响、与老师及同学的关系等等)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看待其无心上学的诱因与发展过程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全面、深刻地探讨了其形成过程的主客观原因后,他便能够勇于面对现实,不再把学习不好归结为种种外界条件作用的结果,进而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又比如,如果学生来找你同学纠纷问题,那么你就要与他深入探讨其矛盾冲突产生的原因、过程及给人们带来的伤害等问题。
这样学生就不会把与同学的冲突完全当作他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经历,学生可望增强对自我的认识,并学会以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个人成长道路中的障碍,提高自信心因此我们认为在探索问题阶段,教师应注意如下事项:Θ要进一步对学生的讲话做同感反应Θ要在回答学生提问时做到具体、明确Θ要对学生的讲话与提问多做启发引导,少加指责Θ不要指望一两次谈话就可以解决学生一两年来的学习与情绪问题Θ不要对学生抱有成见,要坚信每个学生的本质都是愿意改变自己,要求上进的三) 解决问题阶段 在这一阶段,教师根据学生对自身问题的领悟与理解,共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并付诸实施其行动方案可长可短,可简可繁,一切要看学生面临问题的性质与需要而定必要时双方还可以议定一个协议,上面写明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并承诺加以完成 在此当中,教师尤其要注意不要将行动目标定得太高,那样可能会增加学生的挫折感,而不能很好地帮助他改变自我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调动家长和其他任课教师的积极协作来促成学生的转变不要让学生有孤军奋战的感觉,而是让学生感到他的努力正受到多方面的关注与支持 例如:教师在帮助一个无心上学的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时,要尽力与家长、同学及其他任课教师协作,以使学生的努力受到各方面的监督与支持。
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不断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感,使其对未来充满希望在解决问题阶段,教师应注意如下事项:Θ要使行动计划制定得越具体越好Θ要对学生的行动计划有具体的奖励措施Θ要对学生自我转变中的反复变化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不要指望学生可以一下子转变过来Θ要注意随时调整计划四) 反馈跟进阶段 学习需要定期的复习才能牢固,个人的转变也同样需要及时的反馈与跟进才能有效反馈跟进阶段是的收尾阶段,它要求教师对学生自我转变行动计划的实施好坏予以监督、检查,以及时调整行动计划,并对下一步的做出安排反馈可以通过与学生交谈、家访、问卷及座谈讨论等方式进行这样可使得教师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特别是在学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变化后,教师切不可以就此万事大吉如果这时予以放松,则学生极有可能退回到原来的状态,使以往的努力前功尽弃所以教师要以各种方式来保持与学生的联络,令他感到教师仍在关心他、鼓励他,借以强化他已取得的成果 在反馈跟进阶段,教师应注意如下事项: Θ要与曾经过的学生保持联络,哪怕是一个微笑,一个招呼都会令学生感到慰藉Θ要使每次有头有尾,令学生感到不仅是一次谈话过程,也是一个行动过程。
Θ要在行动过程中,争取家长和其他教师的协作总之,心理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心理教师与受导者的微妙关系能给予后者一种安全感,使其可以开放自己,正视自己过去曾否定的经验,然后把那些经验融合于已经转变了的自我,并作出整合在学校环境下,心理要针对学生的某一种困惑(如对异性的兴趣)、某一种挫折经历(如考试失利、同学间闹矛盾等)、某一种情绪状态(如因对新环境不适应而产生的精神压抑)或某一种行为表现(如无心上学、不遵守学校纪律)等等来采取必要的措施无论哪一种,其根本都要使学生对过程产生安全感,那样学生才能勇于表露自我,解剖自我,进而改变自我,完善自我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心理毕竟不同于心理治疗,它的服务范围要广得多,也灵活得多它不必像心理治疗那样必须有一个程序化的疗程所以根据学生问题的性质,心理可长可短、可简可繁短则可以几次会面,长则可以七八次甚至十几次的会面因此我们说心理的四个阶段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灵活改变的我们老师在做时,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及其问题的性质,灵活决定时间的长短,不必墨守成规二、心理的常用技巧心理是人际沟通的艺术它要求教师认真地听受导学生讲话,准确地认同其内心体验,积极地响应其讲话内容,推动其从不同角度审视其成长过程中的障碍与挫折,并通过适时地自我表露相关经历来增进与受导学生的情合。
这一过程通常要求教师掌握并灵活运用以下八个技巧它们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常用手段,使教师能够以可亲可近,可信可敬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赢得他们的尊重与信任,为自我改变奠定基础当然,这八个技巧并不代表心理中的所有技巧,它们只是比较常用的技巧 (一)贯注技巧 概念:贯注技巧是心理关系的首要技巧之一贯注的意思是用教师的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和眼神向受导学生表示你是我现在唯一关心的目标,我会精力集中于你身上因此,它要求教师在心理过程中要全神贯注地聆听受导学生讲话,认真观察其细微的情绪与体态的变化,并做出积极的回应它还要求教师运用其言语与体语来表现对受导学生主述内容的关注与理解,以使受导学生感到他讲的每一句话,表露的每一情感都受到了教师的充分重视 因此,贯注是尊重的体现,也是同感的基石弗洛伊德说:“在心理分析室内,没有一样东西不重要”美国著名心理咨询专家伊根也说:“观察受导者的非言语表现是进入他们内心世界的阳关大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贯注是心理教师的基本功之一 在贯注当中,教师要随着受导学生的主述做出一系列言语与体语的表示其中言语的表示通常包括嗯、噢、是的、我明白了等伴语而体语表示则通常包括点头、注视、流泪、面部表情的种种变化,适宜的坐姿及一定的沉默等。
这些言语与体语的表示应随着受导学生主诉的喜、怒、哀、乐的变化而变化,借以加深受导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并强化其继续讲话的欲念从这层意义上讲,贯注是使受导学生打开“话匣子”的开关美国心理学家基伯森说过:“好的贯注表现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全神贯注,而差的贯注则表现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心不在焉所以,贯注表现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心理关系的确立及其功能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对话时很少会贯注对方如父母子女、亲朋友好友间的谈话多是一边谈话,一边做其他事情在学校里,无论是上课,还是与学生个别谈话,教师都不会全神贯注而没有“注”的倾谈是很难达到真正的沟通或建立互信的尤其是当学生需要教师时,教师在谈话中心不在焉,答非所问,学生就会感到被冷落,那么效果自然不会太好反之,当一个老师能全神贯注地倾听学生讲话,则会令学生感到自己讲的每一句话都很重要,因而也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心理的过程中去,与老师建立更好的关系,使产生更大的效能案例一: 学生:李老师,我来了(低着头,嘴角下咧,眼睛发红) 老师:小莉,请坐下,慢慢谈 学生:李老师,我真后悔考试作弊其实我准备得很充分,考90分应该没太大问题但我想拿100分,有一个问题把握不大,就偷看了一眼,被老师发现,算我不及格。
我后悔死了(说着痛哭起来) 老师:小莉,我很理解你此时的心情(递上一张纸巾,拍拍小莉的后背) 学生:我从小到大从来没有考过不及格的成绩呀! 老师:这确实令人不好受(说着又递过几张纸巾,并靠近小莉,发现她衣兜里有个三明治)小莉,你是不是还没有吃午饭? 学生:是没胃口吃(还在抽泣) 老师:这不行我给你倒一杯水,你现在就吃饭(说着去倒了一杯水端来)小莉你还需要点什么吗? 学生:不需要了,谢谢李老师(开始吃三明治,但仍低着头) 教师:小莉,慢慢吃吃完了再讲(把水杯递给她,小莉不再哭泣) 学生:老师,我吃完了 老师:感觉好点了吗? 学生:好一点,不再头晕了(说着把头抬起来,望着李老师) 老师:好,无论发生了什么,都不要把身体搞坏,你说对吧(亲切和蔼地望着小莉)? 学生:是(面部紧张开始放松) 老师:小莉,我知道你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