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江苏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水平测度及评价.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27583145
  • 上传时间:2021-12-2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7.82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江苏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水平测度及评价 涂宝军 孙颖 丁三青 张焱摘 要 以高校专业与地方产业适配性为研究对象,对江苏省12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所在城市产业发展的融合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能较好适配地方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发展需求,协同度整体处于理想状态,但不同高校、产业和专业互相之间却并不均衡,产教融合的深度与广度仍有待提升建议应用型本科院校准确定位,主动对接企业需求,强化市场导向,推进人才供给侧改革,协同各方共同打造更为紧密的产教融合新体系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协同发展;江苏省G648.4 A 1008-3219(2018)14-0050-05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统筹协调,提高人才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是推进人才供给侧改革,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有力举措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面向地方、面向市场,其办学定位、资源优势、服务对象、招生对象、就业面向都在地方,要真正实现服务地方,就必须使其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有机融合[1][2]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强调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地方产业融合发展,以实现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同频共振”,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本文以江苏省12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为样本,探析其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间的协同融合状况,通过适配性测度评价,综合分析产教融合发展水平,以期为提高应用型本科服务地方能力,推进人才供给侧改革提供有益参考一、江苏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概况截至目前,江苏省共有以“学院”命名的办学定位为应用型的普通本科高校14所(不含警察、艺术等特殊类型院校),分别为南京工程学院、金陵科技学院、南京晓庄学院、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常熟理工学院、江苏理工学院、常州工学院、泰州学院、盐城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徐州工程学院、淮阴师范学院、淮阴工学院、淮海工学院,其中泰州学院和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成立于2013年,2017年才有本科毕业生,因此本文选取其他12所院校作为研究样本这类院校基本是江苏省内以教学为主的新建本科高校从地域分布看,苏南6所,苏北6所,分别位于南京、苏州、常州、盐城、徐州、淮安、连云港参考武书连《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分析报告》的高校分类方法,除江苏理工学院、南京晓庄学院、盐城师范学院、淮阴师范学院等4所为师范类院校外,其他均为理工类院校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样本院校基本涵盖理、工、文、经、管、艺等六个及以上学科门类,其中淮海工学院学科门类最广,涵盖理、工、文、经、管、教、艺、农、法、医十大学科门类,也是样本院校中唯一设置医学的院校。

      笔者初步梳理发现,样本高校均设置50个以上的本科专业,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较为紧密,专业布局基本成型,但样本院校间仍存在专业设置趋同、专业覆盖基本相近等共性问题,专业发展特色和集聚效应尚未完全形成[3][4]二、江苏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适配性分析高等学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程度主要取决于学校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的适配程度及合作深度为测度评价样本高校产教融合水平,分别从专业结构与三大产业、专业结构与主导产业、新增专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三个方面进行适配性分析一)专业结构与三大产业结构的宏观适配度通过计算样本高校所在城市三大产业结构占比与相关专业占比的差值,得出“专业-产业”(M-I)错位度,初步探索专业与产业间的宏观适配性,分析样本院校专业结构的相对合理性,计算公式为:M-I错位度=|产业产值比Ci-相关专业数占比Cj|错位度指标(绝对值)越小,表示宏观适配性越好,计算结果见表1从整体上看,样本高校专业设置与三大主导产业宏观适配性差异较大,南京晓庄学院、常熟理工学院、常州工学院、江苏理工学院、徐州工程学院等高校专业设置与地区三大产业结构匹配度相对较高从第一产业M-I值看,12所样本院校中仅5所高校中设置农学专业(均为理工类院校),除金陵科技学院外,其他高校第一产业相关专业所占比重均低于所在城市第一产业比重。

      从第二产业的M-I值看,整体而言理工类院校第二产业相关专业占比均超过所在城市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由于师范类院校“文科类”专业比重相对较大,其占比则相对低于第二产业比重其中,江苏理工学院、常州工学院、徐州工程学院等院校匹配度较高,而盐城工学院、南京工程学院等院校M-I錯位度较为突出相比之下,师范类院校在第三产业的对接方面相对较为匹配部分理工类院校与第三产业相关的经管、艺术以及服务类专业设置占比与所在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不完全适应,如苏南的南京工程学院、金陵科技学院,苏北的盐城工学院等需要指出的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有别于综合性大学,大多是从专科升格而来,有的行业背景突出,有的办学历史、办学定位沿袭原有传统和优势,如南京工程学院延续原“机专”“电专”基础和优势,继续做强机械、电力等相关专业,在专业设置上有所侧重由于三大产业涵盖范围较广、高校专业交叉较为复杂等因素,同时本计算方式及所得指标没有消除三大产业中各主导产业比重或产业地位差异的影响以及各专业规模的影响,因此只能粗略反映高校专业与三大产业的适配程度二)专业结构与主导产业的适配程度分析1.主导产业的选取确定方法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技术先进、增长率高、关联度强,对其他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

      为消除三大产业中各主导产业比重及产业地位的影响,本文还着重考察样本高校专业结构与所在城市主导产业的适配情况由于本文涉及7个城市和12所院校,受各类统计年鉴统计口径及篇幅所限,只选取所在城市专业化程度最高的5个制造业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代表,用5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作为产业产值比重主导产业的选取根据产业专业化率Z=(qij/qj)/(Qi/Q)来确定,其中,qij表示i市j产业产值,qj代表高一层次区域(江苏省)同产业产值;Qi和Q分别代表i市和江苏省制造业产业总值;Z值越大,表示该产业专业化程度越高[5]各市主导产业专业化率见表22.专业结构与主导产业的协调性分析协同学是研究不同系统间演化规律的新兴综合性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同性,实质上就是研究教育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协同关系因此,本文基于协同学原理,构建协同度模型,利用协同指数分析专业与产业间的适配程度参照已有计算办法和分类标准[6][7],协同指数计算公式如下,其值在区间[0,1],值越大表示适配性越强,低于0.5为不可接受区间,高于0.5为可接受区间,可接受区间又分为初级协同[0.5,0.69]、中级协同[0.7,0.89]和优质协同[0.9,1]。

      协同指数计算公式如下:其中,Ci为各主导产业产值比,Cj为相关专业数占比计算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按照已有研究的划分标准,样本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整体上处于理想状态,除南京晓庄学院、盐城师范学院、淮海工学院以外,其他样本学院总体协同度都处于优质协同水平,协调程度较好的是南京工程学院、江苏理工学院、淮阴师范学院、徐州工程学院等高校本文还对5大主导产业分别进行适配性考察,根据计算结果,南京工程学院、常熟理工学院、江苏理工学院、常州工学院、淮阴工学院等高校与5大主导产业均达到优质协同或中级协同,表现出与地方主导产业良好的匹配对接状态金陵科技学院、南京晓庄学院、盐城师范学院与地方2个或2个以上主导产业无对接专业,表明相应产业协同性较弱整体而言,理工类院校协同程度要普遍优于师范类院校,而苏南与苏北高校间协同度未见明显差异产生这一结果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理工科类占多数,其专业设置相对而言都偏向制造业等重要主导产业;二是主导产业的就业引导力较强,地方工科院校往往比较注重对接主导产业,提高就业率本文所考察的主导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属于较为传统的行业,而苏南发达城市目前的产业结构基本实现了“三二一”结构态势,制造业发展方向开始向“高精尖”转型。

      此外,苏南苏北还面临着大量产能转移的问题,这些都将对江苏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虽然选用相关专业数占比而非学生规模占比进行计算,可能存在学校间专业规模不一致所带来的误差,但量的扩张是结构变化的动因,结构构成是量的体现,因此从整体上看并不影响本文的主要结论需要说明的是,专业与产业的对应关系并不是一一对应的线性关系,有可能是一对多或多对一,即有的专业可能同时对应服务于几个产业,有时候也存在几个专业对应服务于一个产业的情况但限于搜集数据的困难,本文在选择相关专业时,并没有考虑专业和产业之间的非线性对应关系三)新增专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适配性分析近年来,随着国家战略的调整和经济新常态的到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进入了快车道,各地纷纷出台促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大力推动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根据国家和省市产业发展需要,适应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优化调整专业结构,科学合理地开设新专业,为地方发展供给专业对口的高素质人才统计显示,2010-2015年,样本高校共新增本科专业187个,从学科门类来看,工学类新增专业数量最多,达到了96个,其他依次为文学类、管理学类、经济学类、艺术学类、理学类、教育学类和农学类。

      从样本学校内部看,部分院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新增专业较多,其中徐州工程学院、南京工程学院、金陵科技学院和南京晓庄学院新增专业比例较大,占其专业总数的1/3以上本文通过对比法,考察江苏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增专业与所在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适配情况,详见表4从整体上看,样本高校60.34%的新增专业(113个)可对接当地战略性新兴产业,说明与所在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匹配程度较高,反映样本高校能够按照地方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把握产业发展新动向,不断调整完善专业设置样本高校新增专业中虽然均有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但高校之间差别较大,南京工程学院和盐城工学院新增专业中与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数量超过了10个,占新增专业总数60%左右;其次为金陵科技学院,由于其近年来重点发展方向为软件科技,该校新增专业中近半与新兴产业相关;淮海工学院虽然自身专业比较齐备,新增专业总数不多,但其中62.5%的专业均与新兴产业有关;徐州工程学院、淮阴工学院、常熟理工学院的新增专业中有近1/3左右与新兴产业有关相比之下,南京晓庄学院、鹽城师范学院、淮阴师范学院的新增专业更多的以文学类、管理学类和经济学类为主,与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数量较少。

      从具体专业看,虽然各高校基本能够紧跟产业结构升级步伐调整设置专业,但部分专业出现过热现象,物联网工程、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等新专业设置重复率较高,样本高校一半以上均有设置以物联网工程专业为例,样本高校中有7家设置,而全国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全国同期布点466个,是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布点最多的专业,盲目扩增之后,必然有人才输出过剩的风险三、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水平的几点建议(一)准确定位,强化特色,推进人才供给侧改革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性质决定了其必须找准定位,瞄准方向,密切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强化自身特色,实现错位发展和特色发展近年来,江苏应用型本科院校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形成了显著的专业发展特色,如淮海工学院、金陵科技学院以专业改革为突破,分别打造“海洋”特色、“软件”特色等面对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人才供给侧改革的新要求,建议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按照“对接产业、优化专业、引导创业、服务就业”的思路[8],合理配置有限资源,发展和培育优势专业,使专业群对接地方产业链和价值链,推动应用型关联专业组团式、集群式发展要慎重开设新专业,充分考虑产业发展需要和自身办学资源,不可盲目追求对接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而脱离已有的特色和优势;要充分认识到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身受国际市场、产能。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