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五章31作物病虫害防治.ppt

65页
  • 卖家[上传人]:桔****
  • 文档编号:578262300
  • 上传时间:2024-08-23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8.87MB
  • / 6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编者编者 马成云马成云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二、油菜病害三、花生病害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一)大豆病毒病(二)大豆灰斑病(三)大豆霜霉病(四)大豆胞囊线虫病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一)大豆病毒病大豆病毒病在我国各大豆产区都有发生,导致形成种皮大豆病毒病在我国各大豆产区都有发生,导致形成种皮斑驳,呈褐斑粒,引起减产,质量下降,含油量降低斑驳,呈褐斑粒,引起减产,质量下降,含油量降低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一)大豆病毒病症状:轻花叶型:用肉眼能观察到叶轻花叶型:用肉眼能观察到叶片上有轻微淡黄色斑驳,此症片上有轻微淡黄色斑驳,此症状在后期感病植株或抗病品种状在后期感病植株或抗病品种上常见症状症状症状症状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一)大豆病毒病重花叶型:病叶呈黄绿相间的重花叶型:病叶呈黄绿相间的斑驳,叶肉呈突起状,严重皱斑驳,叶肉呈突起状,严重皱缩,暗绿色,叶缘向后卷曲,缩,暗绿色,叶缘向后卷曲,叶脉坏死,感病或发病早的植叶脉坏死,感病或发病早的植株矮化。

      株矮化症状症状症状症状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一)大豆病毒病皱缩花叶型:叶脉庖皱缩花叶型:叶脉庖状突起,叶片歪扭、状突起,叶片歪扭、皱缩、植株矮化,结皱缩、植株矮化,结荚少症状症状症状症状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一)大豆病毒病黄斑型:皱缩花叶和轻花黄斑型:皱缩花叶和轻花叶混合发生叶混合发生症状症状症状症状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一)大豆病毒病芽枯型:病株顶芽萎缩芽枯型:病株顶芽萎缩卷曲,发脆易断,呈黑卷曲,发脆易断,呈黑褐色枯死褐色枯死症状症状症状症状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一)大豆病毒病褐斑粒:是花叶病在褐斑粒:是花叶病在种子上的表现,病种种子上的表现,病种子上常产生斑驳,斑子上常产生斑驳,斑纹为云纹状或放射状纹为云纹状或放射状症状症状症状症状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一)大豆病毒病诊断要点诊断要点: :uu病叶呈黄绿相间的斑驳,病叶呈黄绿相间的斑驳,uu严重皱缩,严重皱缩,uu病种子产生云纹状或放射病种子产生云纹状或放射的斑驳。

      的斑驳症状症状症状症状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一)大豆病毒病uu大豆花叶病毒简称大豆花叶病毒简称SMVSMVuu病毒粒体线状,在寄主体外稳定性较差,钝化病毒粒体线状,在寄主体外稳定性较差,钝化温度温度5555~~65℃65℃uu体外保毒期体外保毒期1 1~~4d4d病原病原病原病原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一)大豆病毒病uu种子带毒种子带毒 营养期感染越早,种子带毒率越高, 营养期感染越早,种子带毒率越高,带毒种子是田间毒源的基础带毒种子是田间毒源的基础uu传毒蚜虫介体的消长传毒蚜虫介体的消长 蚜虫是传毒的主要介体, 蚜虫是传毒的主要介体,附近作物蚜虫经过大豆田,着落率、传毒率低附近作物蚜虫经过大豆田,着落率、传毒率低发病规律发病规律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一)大豆病毒病uu品种抗性品种抗性 主要影响田间初侵染源及病害发生 主要影响田间初侵染源及病害发生严重程度严重程度uu传播:传播:SMVSMV还可通过汁液摩擦传播。

      还可通过汁液摩擦传播发病规律发病规律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一)大豆病毒病采采用用以以农农业业防防治治为为主主和和药药剂剂防防治治蚜蚜虫虫等等综综合合防防治治措施防治措施防治措施防治措施防治措施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一)大豆病毒病农业防治:农业防治:uu选用抗病品种;用不带毒种子,建立无病留种田,提倡选用抗病品种;用不带毒种子,建立无病留种田,提倡在无病田留种,播种前要严格筛选种子,清除褐斑粒在无病田留种,播种前要严格筛选种子,清除褐斑粒uu彻底拔除病株:在大豆生长期间要彻底拔除病株彻底拔除病株:在大豆生长期间要彻底拔除病株防治措施防治措施防治措施防治措施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一)大豆病毒病农业防治:农业防治:uu种子田应与大豆生产田及其他作物田隔离种子田应与大豆生产田及其他作物田隔离l00 ml00 m以上,防以上,防止病毒传播止病毒传播uu避免晚播,大豆易感病期要避开蚜虫高峰期;采用大豆与避免晚播,大豆易感病期要避开蚜虫高峰期;采用大豆与高秆作物间作可减轻蚜虫危害从而减轻发病。

      高秆作物间作可减轻蚜虫危害从而减轻发病防治措施防治措施防治措施防治措施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一)大豆病毒病加强种子检疫加强种子检疫::在调运种子或进行品种资源交换时,会引进非本地病毒或株在调运种子或进行品种资源交换时,会引进非本地病毒或株系,从而扩大病害流行的范围和流行的程度因此,在引种系,从而扩大病害流行的范围和流行的程度因此,在引种时,对引进的种子要先隔离种植,从无病株上留取无病毒的时,对引进的种子要先隔离种植,从无病株上留取无病毒的种子繁殖种子繁殖防治措施防治措施防治措施防治措施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一)大豆病毒病治蚜防病治蚜防病::uu大豆花叶病发生流行与蚜虫数量、蚜虫为害高峰期出现早大豆花叶病发生流行与蚜虫数量、蚜虫为害高峰期出现早晚关系密切,在蚜虫发生期:晚关系密切,在蚜虫发生期:uu可选用可选用1.5%1.5%乐果粉剂乐果粉剂22.522.5--30.0 kg/hm30.0 kg/hm² ²喷粉喷粉uu或用或用40%40%乐果乳油乐果乳油10001000~~15001500倍液喷雾倍液喷雾uu用银灰薄膜放置田间驱蚜,防病效果达用银灰薄膜放置田间驱蚜,防病效果达80%80%防治措施防治措施防治措施防治措施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二)大豆灰斑病病害发生不仅影响产量,还因籽粒带病斑影响品质、使病粒发病害发生不仅影响产量,还因籽粒带病斑影响品质、使病粒发芽率降低、脂肪含量降低约芽率降低、脂肪含量降低约2.9%2.9%、蛋白质含量降低约、蛋白质含量降低约1.2%1.2%。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二)大豆灰斑病uu主要侵染叶片,幼苗、茎、荚和种子主要侵染叶片,幼苗、茎、荚和种子uu带菌种子长出的幼苗,子叶上病斑半圆形、稍凹陷,深褐带菌种子长出的幼苗,子叶上病斑半圆形、稍凹陷,深褐色症状症状症状症状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二)大豆灰斑病叶片发病:叶片发病:uu初为褪绿色小圆斑,后逐渐扩展为圆形,边缘褐色,中央初为褪绿色小圆斑,后逐渐扩展为圆形,边缘褐色,中央灰色或灰褐色的蛙眼状病斑有时病斑也可扩展至椭圆形灰色或灰褐色的蛙眼状病斑有时病斑也可扩展至椭圆形uu潮湿时在叶片背面病斑的中央密生灰色霉层潮湿时在叶片背面病斑的中央密生灰色霉层( (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 )病害严重时,病斑合并使叶片干枯死亡,提病害严重时,病斑合并使叶片干枯死亡,提早脱落症状症状症状症状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二)大豆灰斑病叶片发病:叶片发病:症状症状症状症状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二)大豆灰斑病茎、荚、种子发病茎、荚、种子发病::uu茎部病斑为椭圆形或纺锤形,初呈深褐色,以后变成浅灰茎部病斑为椭圆形或纺锤形,初呈深褐色,以后变成浅灰色。

      色uu荚上病斑为圆形或椭圆形,稍凹陷,颜色与叶部病斑相似,荚上病斑为圆形或椭圆形,稍凹陷,颜色与叶部病斑相似,因豆荚表面多毛,肉眼不易见到霉层因豆荚表面多毛,肉眼不易见到霉层uu种子上病斑明显,多为蛙眼状灰褐色圆斑,边缘深褐色种子上病斑明显,多为蛙眼状灰褐色圆斑,边缘深褐色症状症状症状症状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二)大豆灰斑病种子发病种子发病::症状症状症状症状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二)大豆灰斑病诊断要点诊断要点::::uu圆形或椭圆形,边缘褐色、圆形或椭圆形,边缘褐色、中央灰色或灰褐色的蛙眼状病中央灰色或灰褐色的蛙眼状病斑,斑,uu潮湿时在叶背面病斑的中央潮湿时在叶背面病斑的中央密生灰色霉层密生灰色霉层 症状症状症状症状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二)大豆灰斑病uu为大豆尾孢菌为大豆尾孢菌Cercospora sojina Hara,uu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尾孢属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尾孢属病原病原病原病原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二)大豆灰斑病初侵染来源:初侵染来源:uu种子带菌:病菌以菌丝体在种子越冬,种子带菌对病害种子带菌:病菌以菌丝体在种子越冬,种子带菌对病害流行关系不大。

      流行关系不大uu病残体: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其中以病残体病残体: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其中以病残体为主要初侵染来源为主要初侵染来源 发病规律发病规律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二)大豆灰斑病传播侵染:传播侵染:uu表表土土层层的的病病残残体体越越冬冬后后产产生生的的分分生生孢孢子子进进行行初初侵侵染染,,带带菌种子长出的幼苗在叶片上可出现病斑菌种子长出的幼苗在叶片上可出现病斑uu温温暖暖潮潮湿湿时时病病斑斑上上产产生生的的分分生生孢孢子子或或土土壤壤表表层层病病残残体体上上产产生生大大量量的的分分生生孢孢子子靠靠气气流流传传播播,,成成为为田田间间病病害害的的再再侵侵染染源uu在适宜条件下,如再侵染频繁,就能造成病害大流行在适宜条件下,如再侵染频繁,就能造成病害大流行发病规律发病规律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二)大豆灰斑病发病条件:发病条件:uu气候对灰斑病发生与流行影响较大,气候对灰斑病发生与流行影响较大,uu低温多雨时,幼苗发病重;低温多雨时,幼苗发病重;uu分分生生孢孢子子只只能能在在水水中中萌萌发发,,适适温温条条件件下下叶叶面面保保持持湿湿润润时时间越长,形成孢子数量越多;间越长,形成孢子数量越多;uu地势低洼易积水,田间湿度大,发病重;地势低洼易积水,田间湿度大,发病重;uu老病区发病普遍重于偶尔发病区;老病区发病普遍重于偶尔发病区;uu连作地一般发病较重;连作地一般发病较重;uu灰灰斑斑病病病病粒粒率率的的多多少少和和发发病病轻轻重重与与大大豆豆豆豆荚荚受受侵侵染染时时间间有关。

      有关 发病规律发病规律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二)大豆灰斑病农业防治:农业防治:uu选用抗选用抗( (耐耐) )病品种,对控制大豆灰斑病发生效果显著;病品种,对控制大豆灰斑病发生效果显著; uu合理轮作,避免重茬;合理轮作,避免重茬;uu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控制杂草,降低田间湿度;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控制杂草,降低田间湿度;uu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和翻耕,减少越冬菌量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和翻耕,减少越冬菌量防治措施防治措施防治措施防治措施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二)大豆灰斑病药剂防治:药剂防治:uu在发病始期或结荚盛期喷药防治在发病始期或结荚盛期喷药防治uu选用选用50%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000倍液喷雾;倍液喷雾;uu或或75%75%百菌清、百菌清、uu或或70%70%甲基硫菌灵甲基硫菌灵uu每隔每隔7d7d喷一次,连续喷两次喷一次,连续喷两次防治措施防治措施防治措施防治措施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三)大豆霜霉病uu主要为害:叶片和豆粒主要为害:叶片和豆粒uu造成植株早期落叶、造成植株早期落叶、uu种子百粒重降低,种子百粒重降低,uu脂肪含量和发芽率降低,脂肪含量和发芽率降低,uu东北地区个别年份早熟品种发病率可达东北地区个别年份早熟品种发病率可达30%30%以上。

      以上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三)大豆霜霉病u大豆霜霉病在大豆各生育期均可发生u带菌的种子能引起幼苗系统侵染,u子叶不表现症状,u真叶和第1~2片复叶陆续表现症状症状症状症状症状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三)大豆霜霉病叶片发病:u在叶片基部先出现褪绿斑块,后沿着叶脉向上伸展,出现大片褪绿斑块,其他复叶可形成相同的症状u以后全叶变成黄色至褐色而枯死u潮湿时叶片背面褪绿部分产生较厚的灰白色霉层,为病菌的孢子囊梗和孢子囊症状症状症状症状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三)大豆霜霉病叶片发病:u病苗上形成的孢子囊传播至健叶上进行再侵染,形成边缘不明显、散生的褪绿小点,扩大后形成多角形黄褐色病斑,也可产生灰白色霉层u严重感病的叶片全叶干枯引起早期落叶症状症状症状症状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三)大豆霜霉病叶片发病:症状症状症状症状正面正面反面反面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三)大豆霜霉病籽粒发病:u豆荚受害后,荚皮无明显症状,荚内有大量的杏黄色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卵孢子。

      被害籽粒无光泽,色白而小,表面粘附一层灰白色或黄白色粉末,为病原菌的菌丝和卵孢子症状症状症状症状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三)大豆霜霉病诊断要点诊断要点:::: vv出现褪绿斑块,潮湿时叶片出现褪绿斑块,潮湿时叶片背面褪绿部分产生较厚的灰白背面褪绿部分产生较厚的灰白色霉层 症状症状症状症状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三)大豆霜霉病属鞭毛菌亚门真菌,霜霉属属鞭毛菌亚门真菌,霜霉属病原病原病原病原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三)大豆霜霉病初侵染来源:uu病菌以卵孢子在种子和病残体中越冬病菌以卵孢子在种子和病残体中越冬uu带菌种子是最主要的初侵染源带菌种子是最主要的初侵染源发病规律发病规律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三)大豆霜霉病传播侵染:uu播种带病的种子,卵孢子萌发从胚轴侵入生长点,  播种带病的种子,卵孢子萌发从胚轴侵入生长点,  成为田间的中心病株成为田间的中心病株。

      uu病部形成大量孢子囊借风雨传播侵染叶片成为田间再侵病部形成大量孢子囊借风雨传播侵染叶片成为田间再侵染来源uu结荚后,病原菌侵染豆荚和豆粒结荚后,病原菌侵染豆荚和豆粒uu病原菌以卵孢子在种子上或病残体中越冬病原菌以卵孢子在种子上或病残体中越冬发病规律发病规律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三)大豆霜霉病农业防治 :uu选用抗病品种,保证种子不带菌,建立无病种子田,或选用抗病品种,保证种子不带菌,建立无病种子田,或从无病田中留种;从无病田中留种;uu如果在轻病田中留种,播前要精选种子,剔除病粒,采如果在轻病田中留种,播前要精选种子,剔除病粒,采用无病种子播种必须进行种子处理;用无病种子播种必须进行种子处理;uu合理轮作,病残体上的卵孢子虽不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合理轮作,病残体上的卵孢子虽不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但轮作或清除病残体也可减轻发病;但轮作或清除病残体也可减轻发病;uu铲除病苗,当田间发现中心病株时,可结合田间管理清铲除病苗,当田间发现中心病株时,可结合田间管理清除病苗 防治措施防治措施防治措施防治措施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三)大豆霜霉病药剂拌种:uu选用选用35%35%甲霜灵(瑞毒霉)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甲霜灵(瑞毒霉)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0.3%拌种,拌种,uu或用或用80%80%的克霉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的克霉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0.3%拌种,拌种,uu防治病苗(初次发病中心)的平均效果可达防治病苗(初次发病中心)的平均效果可达90%90%以上。

      以上也可选用福美双拌种;也可选用福美双拌种;防治措施防治措施防治措施防治措施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三)大豆霜霉病喷药防治:uu发病始期及早喷药,发病始期及早喷药,uu可选可选75%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700~~800800倍液、倍液、uu或或70%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500倍液倍液uu或或50%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500~~10001000倍液等进行喷雾,倍液等进行喷雾,uu每隔每隔7 7~~10d10d喷一次,共两次,用药液量喷一次,共两次,用药液量1125 kg/hm1125 kg/hm² ²防治措施防治措施防治措施防治措施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三)大豆胞囊线虫病虫病uu大豆胞囊线虫病发生一般减产大豆胞囊线虫病发生一般减产1010%~%~20%20%,重者可达,重者可达30%30%~~50%50%,甚至颗粒无收甚至颗粒无收uu该病是我国目前大豆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病该病是我国目前大豆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病害。

      害uu尤其在吉林、黑龙江等省的西部干旱地带发生普遍,黑尤其在吉林、黑龙江等省的西部干旱地带发生普遍,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各农场发生面积达龙江省三江平原各农场发生面积达45%45%,有的地方因大面,有的地方因大面积严重发生而造成毁种积严重发生而造成毁种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三)大豆胞囊线虫病虫病uu大豆开花前后植株地上部的大豆开花前后植株地上部的症状最明显,病株明显矮化,症状最明显,病株明显矮化,似缺水、缺氮状;似缺水、缺氮状;uu叶片褪绿变黄,瘦弱;叶片褪绿变黄,瘦弱;症状症状症状症状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三)大豆胞囊线虫病虫病uu病株根瘤少、根系不发达并病株根瘤少、根系不发达并形成大量须根,须根上附有大形成大量须根,须根上附有大量白色至黄白色的球状物,即量白色至黄白色的球状物,即线虫的胞囊线虫的胞囊( (雌成虫雌成虫) ),后期胞,后期胞囊变褐,脱落于土中囊变褐,脱落于土中症状症状症状症状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三)大豆胞囊线虫病虫病uu即线虫的胞囊即线虫的胞囊( (雌成虫雌成虫) )症状症状症状症状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三)大豆胞囊线虫病虫病uu病株根部表皮常被雌虫胀破,被病株根部表皮常被雌虫胀破,被其他腐生菌侵染,引起根系腐烂,其他腐生菌侵染,引起根系腐烂,使植株提早枯死。

      使植株提早枯死uu结荚少或不结荚,籽粒小而瘪,结荚少或不结荚,籽粒小而瘪,病株叶片常脱落病株叶片常脱落uu在田间,因线虫在土壤中分布在田间,因线虫在土壤中分布不不均匀,常造成大豆被害地块呈点片均匀,常造成大豆被害地块呈点片发黄状症状症状症状症状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三)大豆胞囊线虫病虫病uu病原为大豆胞囊线虫属线型动物门,异皮科,异皮病原为大豆胞囊线虫属线型动物门,异皮科,异皮线虫属(又称胞囊线虫属)线虫属(又称胞囊线虫属)uu大豆胞囊线虫病的生活史包括卵期、幼虫期、成虫大豆胞囊线虫病的生活史包括卵期、幼虫期、成虫期三个阶段期三个阶段病原病原病原病原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三)大豆胞囊线虫病虫病uu卵:初向一侧微弯呈蚕茧状,在雌虫体内形成,贮卵:初向一侧微弯呈蚕茧状,在雌虫体内形成,贮存于胞囊中存于胞囊中uu幼虫:分幼虫:分4 4龄,脱皮龄,脱皮3 3次后变为成虫次后变为成虫uu1 1龄幼虫:在卵内发育;龄幼虫:在卵内发育;uu2 2龄幼虫:破壳而出,雌雄线虫均为线状;龄幼虫:破壳而出,雌雄线虫均为线状;uu3 3龄幼虫:雌雄可辨,雌虫腹部膨大成囊状,雄虫仍龄幼虫:雌雄可辨,雌虫腹部膨大成囊状,雄虫仍为线状;为线状;uu4 4龄幼虫:形态与成虫相似。

      龄幼虫:形态与成虫相似uu雄成虫线状,雌成虫洋梨形雄成虫线状,雌成虫洋梨形病原病原病原病原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三)大豆胞囊线虫病虫病uu雄成虫线状,雌成虫洋梨形雄成虫线状,雌成虫洋梨形病原病原病原病原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三)大豆胞囊线虫病虫病初侵染来源:初侵染来源:uu大豆胞囊线虫主要以胞囊在土壤中越冬,或以带有大豆胞囊线虫主要以胞囊在土壤中越冬,或以带有胞囊的土块混在种子间也可成为初浸染源胞囊的土块混在种子间也可成为初浸染源uu胞囊的抗逆性很强,侵染力可达胞囊的抗逆性很强,侵染力可达8 8年uu混在种子中的胞囊在贮存的条件下可以存活混在种子中的胞囊在贮存的条件下可以存活2 2年发病规律发病规律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三)大豆胞囊线虫病虫病传播:传播:uu农机具、人和畜携带胞囊或含有线虫的土壤农机具、人和畜携带胞囊或含有线虫的土壤; ;uu灌水、排水和施用未充分腐熟的肥料灌水、排水和施用未充分腐熟的肥料; ;uu种子的远距离调运传播是该病传到新区的主要途径种子的远距离调运传播是该病传到新区的主要途径; ;uu鸟类也可远距离传播线虫,因为胞囊和卵粒通过鸟鸟类也可远距离传播线虫,因为胞囊和卵粒通过鸟的消化道仍可存活。

      的消化道仍可存活发病规律发病规律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三)大豆胞囊线虫病虫病传播:传播:uu胞囊中的卵在春季气温转暖时开始孵化为胞囊中的卵在春季气温转暖时开始孵化为1 1龄幼虫,龄幼虫, uu2 2龄幼虫破卵壳进入土壤中,雌性幼虫从根冠侵入寄主根龄幼虫破卵壳进入土壤中,雌性幼虫从根冠侵入寄主根部,部,uu4 4龄后的幼虫就发育为成虫龄后的幼虫就发育为成虫uu雌虫体随着卵的形成而膨大呈柠檬状称为胞囊,即大豆雌虫体随着卵的形成而膨大呈柠檬状称为胞囊,即大豆根上所见的白色或黄白色的球状物根上所见的白色或黄白色的球状物uu发育成的雄成虫重新进入土中自由生活,性成熟后与雌发育成的雄成虫重新进入土中自由生活,性成熟后与雌虫交尾后期雌虫体壁加厚,形成越冬的褐色胞囊后期雌虫体壁加厚,形成越冬的褐色胞囊uu东北地区发生东北地区发生3 3~~4 4代发病规律发病规律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三)大豆胞囊线虫病虫病发病条件:发病条件:uu大豆胞囊线虫病轮作地发病轻,连作地发病重;种植寄大豆胞囊线虫病轮作地发病轻,连作地发病重;种植寄主植物;主植物;uu通气良好的砂壤土、砂土、或干旱瘠薄的土壤有利于线通气良好的砂壤土、砂土、或干旱瘠薄的土壤有利于线虫生长发育;虫生长发育;uu氧气不足的黏重土壤,线虫死亡率高;氧气不足的黏重土壤,线虫死亡率高;uu线虫更适于在碱性土壤中生活。

      线虫更适于在碱性土壤中生活发病规律发病规律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三)大豆胞囊线虫病虫病发病条件:发病条件:uu使土壤中线虫数量急剧下降的有效措施就是与禾本科作使土壤中线虫数量急剧下降的有效措施就是与禾本科作物轮作uu这是因为禾谷类作物的根能分泌刺激线虫卵孵化的物质,这是因为禾谷类作物的根能分泌刺激线虫卵孵化的物质,使幼虫从胞囊中孵化后找不到寄主而死亡使幼虫从胞囊中孵化后找不到寄主而死亡发病规律发病规律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三)大豆胞囊线虫病虫病防治策略:防治策略:uu无病区加强检疫,防止大豆胞囊线虫传入;无病区加强检疫,防止大豆胞囊线虫传入;uu在病区应采取以种植抗、耐病品种,合理轮作和加强栽在病区应采取以种植抗、耐病品种,合理轮作和加强栽培管理等农业防治措施,辅以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培管理等农业防治措施,辅以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 防治措施防治措施防治措施防治措施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三)大豆胞囊线虫病虫病农业防治:农业防治:uu种植抗、耐病品种,利用耐病品种可增产种植抗、耐病品种,利用耐病品种可增产10%10%~~15%15%,但,但耐病品种只能减轻当年受害的程度,而不能减少土壤中胞耐病品种只能减轻当年受害的程度,而不能减少土壤中胞囊数量;囊数量;uu轮作是防治胞囊线虫病重要措施,一般轮作要在轮作是防治胞囊线虫病重要措施,一般轮作要在3 3年以上,年以上,轮作年限越长,效果越好,轮作年限越长,效果越好,uu有条件的地方实行水旱轮作或与禾本科等非寄主作物轮有条件的地方实行水旱轮作或与禾本科等非寄主作物轮作防病效果好,轮作制中加入一季诱捕作物如绿肥作物或作防病效果好,轮作制中加入一季诱捕作物如绿肥作物或抗病品种等,可减少轮作年限提高防病效果;抗病品种等,可减少轮作年限提高防病效果;防治措施防治措施防治措施防治措施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三)大豆胞囊线虫病虫病农业防治:农业防治:uu提高土壤肥力,增施有机肥料或喷叶面肥,促进植株生提高土壤肥力,增施有机肥料或喷叶面肥,促进植株生长,可以减轻线虫危害;长,可以减轻线虫危害;uu适当灌水,在高温干早的年份要注意适当灌水,效果会适当灌水,在高温干早的年份要注意适当灌水,效果会更加明显。

      更加明显防治措施防治措施防治措施防治措施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三)大豆胞囊线虫病虫病“诱捕作物” 如果种植线虫能侵染而不能繁殖的作物,如豌豆、菜豆、三叶草等,可以促使线虫的卵孵化,但不能增加后期胞囊的数量,这类植物比种植其他非寄主作物或休闲更有效,往往称这类作物为“诱捕作物” 防治措施防治措施防治措施防治措施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三)大豆胞囊线虫病虫病药剂防治 ::uu防治大豆胞囊线虫可选用防治大豆胞囊线虫可选用uu呋喃丹、力满库等,呋喃丹、力满库等,uu如如3%3%呋哺丹颗粒剂有效成分用量为呋哺丹颗粒剂有效成分用量为3030~~45 kg/hm45 kg/hm² ²随播种随播种一齐施入土壤,防治效果显著;一齐施入土壤,防治效果显著;uu大面积应用种衣剂,省时省工,防治效果明显大面积应用种衣剂,省时省工,防治效果明显防治措施防治措施防治措施防治措施 第五章 作物病害防治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一、大豆病害小结:vv本次内容重点介绍了大豆病毒病、大豆灰斑病、大豆霜本次内容重点介绍了大豆病毒病、大豆灰斑病、大豆霜霉病和大豆胞囊线虫病等症状诊断方法、发病规律和主要霉病和大豆胞囊线虫病等症状诊断方法、发病规律和主要的综合防治技术、为指导大豆生产和病害防治打下一定的的综合防治技术、为指导大豆生产和病害防治打下一定的基础。

      基础 防治措施防治措施防治措施防治措施 主编:……撰稿教师:……(以姓氏为序)制作:……责任编辑:……电子编辑:……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