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方天空下的成长.docx
8页远方天空下的成长 摘要:壮族是一个祖祖辈辈居住在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壮族的民族构成是多元的,除了其民族构成的主源是骆越民族外,长期以来还不断地融入了其他越裔族系、楚族、中原汉族等所以,现代壮族已经不是一个原生的少数民族,而是一个重组与再生的少数民族而现代壮族的文化体系中,民族精髓和种种弊端并存因历史悠久,其文化可谓博大精深,而作为一个边境地区教育一线的工作者,笔者关注的是壮族文化中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因素,本文将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如何关爱中越边境壮族中学生心灵的策略和看法关键词:壮族传统文化;中越边境;影响;关爱;策略;难题一、壮族文化中对学生心理造成负面影响的因素影响少数民族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与其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其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关现代壮文化中,对中学生心理产生负面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壮族文化的封闭性我们从人类各族的发展史来看,凡与世隔绝,闭关自守的民族都不可能得到发展,壮族文化的封闭性表现在壮族文化的总体结构上,是客观历史条件所造成历史上,壮族刚跨入阶级社会,就受到中央封建王朝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强大压制这种内与外的断裂,使壮族文化没能吸纳汉族、世界民族优秀文化来改造发展自己。
壮族文化的涣散性壮族在历史上没有建立过任何庞大统一的政权机构没有民族政权,壮族民族意识涣散、淡薄,使壮族人民在整体上失去应有的凝聚力、向心力壮族文化的断裂性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壮文化,可是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全部或大部分失传了这种传与承的断裂,使壮族缺少语言文字和内容,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根本不沾边,孩子从小在学校里接触到的都是汉文化,缺乏自我以上各种因素让孩子缺乏民族自豪感,没有根基的灵魂在各种文化碰撞中无所适从,这种状态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受教育的程度日益明显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会发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后面,总有这些因素的影子如:(1)由于经济上的困难和艰难的生活环境使走进学校读书的农家子弟无法安心学业2)生活的贫困增加了他们生活中的应急事件,心理上有更多的应激源,导致心理问题较多3)壮族学生需要改变过去的习惯或习俗以适应新的学校人文环境,如果适应能力有缺陷,容易引发心理问题4)壮族有自己的语言,他们进入学校后的学习工具是汉语,从客观上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心理问题增多5)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观念陈旧,对心理卫生教育的重视不够,学生没有受到系统的心理卫生知识教育,心理知识的欠缺导致心理问题不易排解。
中越边境壮文化特色及其对中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就中越边境的壮族文化而言,不但有壮传统文化的特点,而且还多了自己的特色除了传统文化大环境,这些特色也在对中越边境成长的孩子产生着很大的影响1.异国文化虽为异国,广西中越边境线上的两国居民却基本没有语言沟通障碍,越南人也能说一口流利的壮话,在文化上基本无差异,有的地方甚至更中国但是生活水平普遍比我们的低这种奇特的文化关系容易使我们产生优越感,从而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尤其是是非观、人生观处于形成期的青少年,一旦走出了大山,才发现自己跟世界的差距,内向、自卑感就接踵而至2.异国婚姻因为文化的互通和生活的拮据,很多越南妇女涌入边境地区,成为中国壮家媳妇,所以,学校教育也面对着他们的后代: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本地,往往是经济不好的或社会名声差的家庭才会娶越南人,因此,孩子一出生,就得面对来自周围或轻或重的歧视,很容易造成性格孤僻甚至人性的扭曲3.中越关系异国婚姻的存在,使很多边境家庭在越南有着千丝万缕的社会关系,和平时期保证了他们的正常走动所以,中越关系的稳定与他们息息相关,一旦有风吹草动,整个家便惶惶不安,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普遍缺乏安全感关爱中越边境地区壮族青少年的心灵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学阶段是人格塑造及定型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心理活动充满许多特殊的心理矛盾和冲突,长期的心理困扰必将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
而作为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我们必须更加关爱下一代的心灵,让他们健康成长,挺起民族的脊梁每种民族文化都有精华和糟粕,我们可利用其精华,减少甚至是消除其糟粕对我们的影响,这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实施了一些策略,并获得了切合实际的经验,那就是:取壮文化之精华教育壮家子弟1.创设壮文化校园氛围我们家乡位于民族起源文化浓厚的花山脚下,我们学校以此为教育契机,在校园里创设了“花山文化墙”,在学校各转角,似不经意地显示一些民族文化的元素优美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可以时刻触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潜移默化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利用壮文化“和谐”理念建设班级文化在壮族传统文化中,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普遍存在着一种“和谐”理念,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和谐”理念是壮族传统文化的“内核”之一首先,壮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表现在其对自身及其所处世界的认识上,即世界观上在壮族的传统世界观中,除相信布洛陀创造了人与万物及人与万物必须和睦相处外,还相信人与某些事物相通,即物我合一其次,壮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表现在其哲学思想上,即“天人合一”再次,壮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还反映在其居住、人际交往等日常生活中。
如注重礼仪往来,一是注重礼仪往来;二是敬重老人,日常生活起居,行路安座,议事决断等等,必须礼让老人或先听老人的意见;三是注重结交朋友,民间普遍有“打同年”“结老庚”的习俗,一经结交,即往来不辍壮家孩子从小就受这些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因此他们温厚善良,淳朴,讲义气这有利于建设一个团结、友爱、荣辱与共的班级笔者去年掌管着一个92人的新组成的庞大班级,笔者就从这个方面入手,首先带着他们进行了一系列增进友谊的活动,如和别班进行篮球比赛,玩增进团结的心理游戏等;然后优化配置,把他们分成10个小组,要求一切的学习、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一人落伍则全组败,即要求他们“不抛弃,不放弃”因为壮家人那种忠诚的友谊观影响,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齐头并进的班风和学风,个别学生出现的彷徨恐惧、焦虑失眠、自卑颓废在这样的班级里得到缓解因为有同学的扶持互助,很多心理问题不用班主任或心理教师调节,在“民间”就可以解决了3.利用本地文化开展实践活动我们家乡有神秘的花山岩壁画,我们就经常组织学生去游览,请熟知民俗的历史教师讲解我们祖先的光辉历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勇往直前的信心师爱是医治学生心灵创伤的妙药在这种中越边境环境下,心理健康个案的差异尤其明显。
作为育人者,我们必须建立一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才有机会听到学生的心声,才能对症下药案例描述:某学生,女,19岁,学习成绩优秀母亲是越南人,父亲常年外出务工,家里只有妈妈和弟弟一次,笔者通过周记了解到:她感觉只有到学校才快乐,很不愿意回家在周记的结尾,她写到:“我怎么会有这样的妈妈?如果有来世,我能选择吗?我恨她把我带到了这个世上笔者看了日记后,心被震撼了,表面优秀的学生,内心却隐藏致命的痛苦,对她的帮助已刻不容缓,而且这种帮助是长期的,见效是缓慢的,问题分析:(1)存在问题:①该生胆小畏怯,很少得到父亲的关爱,家长存在封闭思想②心理积怨了许多仇恨,心灵得不到释放,想法无处交流,快乐痛苦得不到肯定和分享原因分析:①个人因素:通过观察,笔者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她不能看到自身的优点,多疑,难以体验家庭的温暖,从而陷入失望、怨恨的恶性循环之中②家庭因素:由于中国传统的男女观念,部分家庭、家长存在重视男孩、忽视女孩的封闭思想,对女孩少关心、不重视,甚至忽略了其存在这给女孩子心理造成阴影,否定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③社会因素:社会普遍存在对越南后裔的歧视,导致她认为自己出身卑微,生来低人一等的错误定位。
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想证明自己的价值,可是又摆脱不了根深蒂固的人生错误定位,因此陷入了痛苦的挣扎中把这种愤懑发到生她养她的母亲身上方法:①询问基本情况,全面了解学生找孩子谈心,诱导孩子说出她的心里话了解了孩子心中的苦与闷,找出孩子的心理症结,为接下来要实施的疏导策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准备②与学生交谈,了解内心世界要走进孩子的内心,必须站在她的角度设身处地的思考当听到她所说的那些生活故事的时候,笔者的心头一震笔者用朋友似的语气与她交流,倾听她的诉说,她是那样的滔滔不绝,笔者感到了自己责任的重大③社区访问笔者亲自到该生所在的村庄去了一趟,跟她的邻里闲聊,语气中有意无意流露出对她的赞赏和肯定,为她创设一个较宽松的舆论环境④优点轰炸笔者充分利用了班级团结友爱的优势,在一次月考过后,笔者安排了她的同桌和舍友分别指出该生的优点,她感动得泣不成声,深切感受到了集体温暖,对自己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碰到的难题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系统的一部分,单靠我们的力量,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我们在工作上也注意加强家校联系,可是大多数的家长本身还比学生更难教育,这样,我们教师常常是沟通无门,心力交粹这是一个学校教育的难题,还望有一天,人们对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引起足够重视,合家庭、社会、学校三者之力,为我们的下一代撑起一片纯净的心灵蓝天。
参考文献:[1]查明华.边远地区农村籍大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3(4).[2]何如宽,禹艳梅.184名少数民族中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6).[3]覃乃昌.布洛陀寻踪[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4]陈家柳.壮族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J].广西民族研究,2000(3).{5]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6]韦顺莉.论壮族的宽容文化心理之表现[J].广西民族研究,2002(3).[7]潘光旦.寻求中国人位育之道(上)[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作者单位:广西崇左市宁明县宁明中学邮政编码:532500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