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调查分析.docx
6页在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调查分析在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调查分析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式对在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文中运用 SPSS19.0 软件从社会文化适应和社会心理适应两个方面调查分析天津某高校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分析可知问题主要集中在人际交往适应方面,表现为由于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的存在,从而导致留学生对异域文化的交际方式和交流习惯的非认同感文章接着从个体和社会角度探索影响留学生适应的相关因素,结尾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总结 关键词:跨文化适应 心理适应 留学生; 一、引言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伴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日趋提升,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世界汉语热蓬勃发展,国外来到中国学习的人数也与日俱增本研究旨在对在华留学生在中国的文化适应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这既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又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在提高我国对外高等教育的质量的基础上, 丰富了相关文化适应理论的研究 对于跨文化适应的研究,国内外均有所涉及,尤其是在国外,该方面的成果已相当成熟。
Redfield、Linton、Herskovites(1936)最早指出跨文化适应的内涵;Ward等(1992)将跨文化适应分为社会适应和心理适应;Lysgaard(1960)提出了U型曲线适应模型,Gullahorn(1963)提出了W型曲线模式,Schumann(1978)提出了“文化适应模式”,这都是跨文化适应模式研究中的经典理论但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国外的研究成果不足以解释在华留学生的适应问题[1] 在国内,关于跨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研究对象大部分是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如陈向明(1998)研究了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的人际交往和跨文化适应徐光兴(20XX)研究了中国学生以及访问学者在日本的心理健康与适应问题然而在诸多研究中也多集中于心理学领域,研究大倾向于理论,并未对跨文化适应的各因素及其相关性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缺乏从多角度进行实证研究因此在中国大背景下探究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将会为文化适应研究开启了一个新视角[2] 二、研究方法 2.1被试 被试是就读于天津某高校的留学生,绝大多数为进修部初级2班的学生,少数为研究生一共发出问卷70份,共收回56份,其中有效问卷52份,有效回收率72.3 %。
[3] 2.2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内容 本调查问卷考虑到被试对目的语的掌握程度,采用中英文书写形式,在借鉴多个问卷的基础上综合整理而成,具体由以下组成: (1)社会文化适应(共24题):留学生在中国的生活状况(8)、学习状况(6)、人际交往状况(10); (2)社会心理适应(共8题):留学生在中国的心理状况(8); (3)个体因素(共10题):性别、年龄、先前出国经历、在华居住时间、来华前是否参加过汉语培训、现有汉语水平等; (4)社会因素:价值观及文化习惯 2.3样本的统计分析 本文采用定量研究法,以天津某高校的留学生作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分别从个人信息、在中国的生活状况、学习状况、人际交往状况、心理状况五个维度编制调查问卷,请留学生独立完成问卷采取里克特五点量表法的方式表示自己对跨文化适应各项的态度(1完全同意,2部分同意,3不确定/中立,4部分不同意 5完全不同意),对有效数据进行整理并利用 SPSS19.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三、调查结果及资料分析 (一)社会文化适应 3.1在中国的生活适应 调查问卷的设计采用五级量表,正向反向相互结合,1 代表各项适应有很大困难,5 代表适应没有困难,即得分越高低,说明在各方面越没有困难,即说明适应得越好。
由上表看,留学生的社会生活适应状况良好 大部分留学生的生活状况各项赋值在3左右,而研究生和进修生相比,赋值有的为4,可以说研究生比进修生的生活适应情况更好其中留学生感到最不适应、存在困难的三项内容依次是“理解当地人的交流方式”(2.48),“理解中国人的幽默和笑话”(2.65)和“和中国人交朋友”(2.94),这说明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熟練程度,留学生要理解中国语言的深层含义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留学生最容易适应的三项是“发现自己喜欢的食物”(3.73) 、“接受这里的陌生事物”(3.54) 和“遵守中国的规章制度”(3.33) 这说明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彩,风俗人情大众化,国民态度友好,留学生很容易接受这里的新鲜事物,融入当地文化,遵守当地制度 3.2在中国的学习适应 该表格的五级量表在赋值时,1代表对此观点完全赞同,5代表完全反对,即得分越低表示在中国的学习状况越好,适应性也越好其中“我愿意学习并使用汉语”“如果有机会,我仍然会选择在中国读书”这两项的分数分别为1.60、1.73,分数越低表明越赞成此种做法,即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愿意学习汉语,学习动机很强;并且继续在中国读书的打算说明了在中国的学习适应情况较好。
而“我在空闲时间说汉语比说母语多”(3.13)“我在大学感到学习的压力”(3.60)这两项是留学生相对不太赞成的,说明在学习适应状况中,留学生还没有完全融入当地语言环境,使用母语的情况还是较普遍;我们认为一般大学生在学校会有学习压力,而在留学生中此情况较少存在 3.3在中国的人际交往适应 唐滢(20XX)指出,一个人对社会文化环境的适应是通过人际交往实现的,上表主要设计10个问题进行调查统计五级量表在赋值时,1代表对此观点完全赞同,5代表完全反对,即得分越低表示在中国的人际交往适应状况越好从表格3中可以看出,留学生的总体人际交往适应为中等偏下水平,有些方面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如“我愿意和中国人交朋友”(1.88),“我有空的时候到中国各地旅游”(2.44),这表明了外国学生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而且喜欢在中国各地旅游,也说明交中国朋友和在中国旅游这两种方式能更直接、更迅速的让自己融入异域文化之中 但同样存在一些适应的障碍,被试者普遍反映较困难的事情是:“在家/宿舍的时候我做中国菜”(3.81)“参加中国教授主持的科研项目”(3.19),说明留学生由于受本族饮食文化和习惯的影响,对中国饮食还难以融入,想真正掌握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在参加中国文化学习、参观中国画展、看中国电视电影以及参加教授主持的研究项目方面,进修生和研究生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生更多的参加这些中国文化活动,而进修生参与性不高,这种差异说明了研究生和进修生又不同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内容,进修生多为单纯进修语言,对于文化和学术研究关注较少;而研究生是学术性人才,需要多方面、全方位的学习了解中国,不但要了解,而且需要深入研究,所以二者关注点不同 (二)社会心理适应 上表主要从思想情绪、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三个方面设计10个问题,五级量表在赋值时,1代表对此观点完全赞同,5代表完全反对,即得分越低表示在此方面越赞成思想情绪方面:“我怀念家乡的人”“我想吃家乡的食物”都没有超过3,即留学生赞同此观点,从而说明留学生在中国存在思念家乡、怀念熟悉的人和事物的情绪 心理健康方面:所调查项目3中,得分3.31,说明留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基本良好,但是进修生均值3.15,远低于研究生4.5,说明进修部留学生会存在一些焦虑、抑郁等悲观情绪,这与留学生的年龄、在华时间长短也有很大关系 生活满意度方面:对“在中国的经历对我来说有着积极的意义,让我受益匪浅”(2.10)较为满意,2代表“赞同此观点”,说明外国留学生对自己在中国的学习生活有正面的评价,并认为此举对自身有积极意义。
此外,留学生对中国的服务质量和态度、中国的不良交通秩序、中国的公共卫生及中国人对外国人盯着看等都表现出不太满意,这应该是 “服务意识”、“公共安全”、“道德礼貌”等方面的问题 (三)相关分析 上表给出了 Pearson 相关系数及检验结果可见,在中国的心理适应状况和人际交往状况相关系数在 0.05 的显著性水平(双边检验)上非常显著,在中国的生活状况和学习状况的相关系数在 0.01 的显著性水平(双边检验)上非常显著由于各项之间均为正值,未出现负值,从而推断出:四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只是相关的程度不同 四、影响跨文化适应的因素 (一)个体因素 针对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中所产生的问题,以下我们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来研究个体因素对跨文化适应的影响首先以“留学生在中国的生活情况”、“学习状况”、“人际交往状况”、“心理适应状况”作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国籍、来华时间等因素为控制变量,分别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个体因素都对留学生适应的情况产生影响,主要集中在性别、出国经历、来华时间长短、是否参加过语言培训这几个方面的影响 4.1性别差异的影响 由上图分析可知,在跨文化适应的各部分中,男性在生活状况、学习状况和心理状况的适应得分高于女性;而女性在人际交往方面胜过男性。
总体来说,男性的生活适应状况要好于女性,这与传统认为的男性有更强的适应性和生存性观点相一致 4.2出国经历的影响 一般观点认为:相对于那些第一次来中国留学的学生,有过出国经历的留学生对文化差异造成的交往风格和方式差异更有容忍心、更积极乐观,人际交往情况也就更好但是从上表看并非如此,“出国时间大于三个月”的学生只在“心理状况”一项中得分高,而“从未出过国”和“出国时间少于三个月”的学生竟然在中国的生活状况、学习状况以及人际交往状况方面均好于“出国时间大于三个月”的学生个人认为,不排除有处理数据出现错误的原因,但也存在可能,出国经历对跨文化适应的影响不是很明显,第一次出国的学生由于对异国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和新鲜感,可能更易于接受新鲜的生活学习状况,而出国时间较长的学生已经失去的所谓的猎奇、探险和新鲜的刺激,反而觉得生活在异国没有意思,更想念自己的家乡[6] 4.3来华时间长短的影响 该数据分析通4.2表格,出现了逆常态现象,“来华时间6个月- 1年”的学生的各项适应情况均好于“来华2-3年”的学生,原因同上,不再赘述 4.4是否参加过语言培训的影响 上表显示,参加过语言培训的留学生在中国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和心理状况均好于没有参加过语言培训的学生,这说明在来华以前做一些必要的语言培训、知识准备,是相当有必要的,能够帮助他们更快适应异域文化。
(二)社会因素 在影响跨文化适应的因素的分析中,个体因素确实存在影响,但来自价值观和本民族文化习惯的影响更为深刻 价值观及其形成的对待事物态度和处理问题方式的差异会深刻地影响与异域文化中的人们的交往Stephen Bochner(1982) 提出了“核心价值观差异假说”,认为价值观的差异产生了文化距离而Geert Hofstede认为价值观是文化的基石,提出了著名的“洋葱文化论”,文化由外到内依次为:象征物-英雄人物-礼仪-价值观,价值观处于最里层,也是文化中最核心、最深邃的部分不同的价值观会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在调查中,留学生认为“理解当地人的交流方式(M=2.48),2代表存在困难;“理解当地人的幽默和笑话(M=2.65),2代表存在困难”;“在和中国人交流时,会遇到文化上的困难(M=2.98),2代表同意此观点”等可见,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对留学生的跨文化。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