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折叠问题的处理技巧.doc
4页几何精练折叠问题的处理技巧考点动向 折叠问题在教材中有所体现,也是立体几何传统的典型问题,符合高考试题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的基本命题理念,同时,折叠问题既可以考查空间想象能力,也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比较等思维方式,因此,一直是备考与命题的重点.方法范例例1(2005·湖南)如图7-1,已知是上、下底边长分别为2和6,高为的等腰梯形,将它沿对称轴折成直二面角. (Ⅰ)证明:;(Ⅱ)求二面角的大小. 解析 本题是立体几何中有证有求的典型问题,可以不借助向量解答,借助三垂线定理证明直线异面垂直,然后作二面角的平面角,并解之.也可以借助空间向量,转化为直线的方向向量及平面法向量的关系问题解答.解法1 (I)证明: 由题设知,.所以是所折成的直二面角的平面角,即. 故可以为原点,所在直线分别为轴、轴、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7-2,则相关各点的坐标是,,,.从而,,.所以.(II)解:因为,所以,由(I),所以平面,是平面的一个法向量.设是平面的一个法向量,由 取,得. 设二面角的大小为,由、的方向可知,>,所以 .即二面角的大小是.解法2(I)证明: 由题设知,,所以是所折成的直二面角的平面角,即. 从而平面,是在面内的射影.因为,,所以,,从而,由三垂线定理得.(II)解 由(I),,知平面.设,过点作于,连结(如图7-3),则是在平面内的射影,由三垂线定理得.所以是二面角的平面角.由题设知,所以,,从而, 又,所以 , 即二面角的大小是.[规律小结]折叠问题往往描述的也是一个运动变化的过程,因此,首先需要能够想象出折叠的过程,并对折叠前后相应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的变化有十分清楚的认识,特别是那些没有变化的量及位置关系,往往对解题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考点误区分析解答折叠类问题,最忌没有认识到折叠前后的变化就盲目解答,要加强对比,认识变化产生的解题影响及作用.需要培养读图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在平时训练时,需要对折叠问题涉及的图形进行动手演示观察的,就要亲自动手做一下,直到考试时不用动手也可以想到具体情形.同步训练1.(2005·浙江)设是直角梯形两腰的中点,于(如图7-4).现将沿折起,使二面角为,此时点在平面内的射影恰为点,则的连线与所成角的大小等于_________.2.(2006·山东)如图7-5,在等腰梯形中,,,为的中点,将与分别沿向上折起,使重合于点,则三棱锥的外接球的体积为( ). 3.(2006·江苏) 在正三角形ABC中,E、F、P分别是AB、AC、BC边上的点,满足AE:EB=CF:FA=CP:PB=1:2(如图7-5).将△AEF沿EF折起到的位置,使二面角A1-EF-B成直二面角,连结A1B、A1P.(Ⅰ)求证:A1E⊥平面BEP;(Ⅱ)求直线A1E与平面A1BP所成角的大小;(Ⅲ)求二面角B-A1P-F的大小(用反三角函数表示)[参考答案]1.[解析]如图7-6,可知为二面角的平面角,于是,又可知,则取中点,有,等腰直角三角形中,有,则.[答案].2.[解析]所求实际为棱长为1的正四面体的外接球的体积,可将正四面体嵌入正方体中,使正四面体顶点恰好是正方体的顶点,则正方体的棱长为,则球半径为.[答案].3.[答案](Ⅱ);(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