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声甘州教案.doc
3页八声甘州教学目标1.大致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创作; 2.了解慢词及柳词特点; 3.了解作者在词史中的贡献教学重点:1.题解关键词; 2.了解慢词的特点;教学难点:白描铺叙的写作手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一首歌唱地好“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人在转”,但无论身处何地,我们对家乡的情是无法改变的,想想我们学过的诗歌,有哪些是抒发思乡之情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烟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透过诗行,我们可以看见游子的思念,母亲的呼唤,亲人的期盼,今天,我们走进柳永的《八声甘州》,看看又是一番怎样的思念二、评讲词文:(一)介绍作者: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晚年作过屯田员外郎,所以当我们说到柳永、柳三变、柳耆卿、柳七、柳屯田时,都指一个人他才华横溢,创造了慢词,扩大了词的功能和内容,他的词分三类:一是写都市生活的繁华,二是写男女爱情的苦痛,三是写羁旅行役的悲伤 (二)入词境:本词应该属于哪一类?我们读过才知道,大家推荐一位为我们泛读一下 给同学时间自由读,思考:词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导入: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共同研讨这首词。
(三)分析词句: 分析“对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1.描写了哪些意象? 暮雨、江天、秋 2.为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 时间、地点、天气、人物 3.这些意象的组合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 凄冷(在诗词中这叫意境) 导入:本词首句词人通过意象的选取,形成了一种凄冷的意境,我们在看看下一句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分析:“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1. 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意境有没有发生变化?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变成什么样子了?更加凄冷 2.李白的《忆秦娥》中也有类似意境的诗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阕”,苏轼曾经把二者进 行比较,认为柳词这句不减唐人高处,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提示:从意象 意境两方面分析) 明确:物像选取大尺度、大范围,广阔辽远,风既寒且急,行旅必少,只留下空寂的山河、渡口和楼头孤悬的残照,所用的描写词语更寒冷,肃杀落没可以感到意境更凄冷 导入:远处景物这样的荒凉、凄冷,词人不忍再看,低头寻觅 分析:“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1.红和翠指什么? 红:花,翠:叶,化用李商隐的“此荷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煞人。
红率翠;减,还是衰败的景象 2.长江在我们的心里应该是什么样的? 波澜壮阔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月涌大江流,词人眼中的长江却是无语东流,无语:无声或无情,更加深了凄凉感 构想画面: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几十个字就把词人登高所见描写的淋漓尽致,那么在你的头脑中形成一副什么样的图画 一阵骤雨过后,秋色更加凄冷,傍晚的江边,寒风渐起,远处山河苍茫辽阔,一抹夕阳依傍在天际,近处霜叶飘零,落英遍地,满眼残破景象江风习习,吹起词人衣襟,偶有江鸟传来两声鸣叫,越发让人感到几分沉寂,只有秋江秋水逝者无声,空添几许伤感 (四)体悟词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适应不适应本词?我们猜想一下,词人想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思乡):[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客愁新,寒林点暮鸦] 词人究竟是不是在思乡?我们齐读下片: 问:是不是在思乡? 是 下片句句都在写思乡,哪句话最能体现词人的思乡之情?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1.这本是谁在思念谁? 词人在思念佳人 2.而本句词却是从谁的角度来写思念的? 佳人 3.哪些词能准确的描述佳人的情感变化? 怎样变化的? “望、误、识”。
由全神贯注盼望的焦急,到误认归舟的惊喜,再到清醒不是后的懊丧 4.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佳人行为的画面? 常待闺阁的佳人急切盼望丈夫返回家园,梳洗打扮,登楼望望,总以为那出现在地平线上的就是丈夫的归船,等到近头,方才知道误认了如此再三再四,仍站楼头凝神观望,这是何等的深情啊!对一个在外漂泊之人来说又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5.这句词不但写我思人,而且想像人思我,这样写为什么更动人? 这是更深一层写法,由单向思念写为双向思念,情感更深沉,从表达手法上显得文笔更曲折,引人玩味, 6.八声甘州是词牌名 词有词牌 还有的有题目 比如 沁园春 长沙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这首词没有题目 我们给他加个题目应该是什么?———— 思乡 同样是写词,柳永达到了“凡有井水引处,即能歌柳词”那么这首思乡词能够引起我们巨大的共鸣,除了它本身的才情之外,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情景交融 层层铺垫 衬托 7.同学再读一遍本词,体会其中的情感 柳永写词,重视艺术手法,我们学习诗词也要讲究方法,鉴赏诗词应该从哪入手? 意象------意境(画面)-------情感(主题) 结束语:中国古典文化源远流长,希望同学们徜徉于诗歌的海洋中,从民族文化中汲取优良的养分不断充实我们的头脑,沉淀我们的知识。
三、课堂小结:这首词抒写了被萧瑟秋景所触发的羁旅之愁与思乡之情,曲折地透露出词人矛盾痛苦的内心,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封建时代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情绪 此词为双调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写景层层铺叙,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抒情细腻深婉,穿插想象,曲折有致 四、布置作业:赏析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清平乐李清照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答:(1)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 (2)例如: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