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胸蛙养殖经验和思考.docx
9页棘胸蛙养殖经验和思考 棘胸蛙,俗称石蛙、石蚌、石鸡,是中国特有的大型野生蛙棘胸蛙肉质细嫩洁白,味道甘美,富含丰富的矿物质元素,被美食家称为“一百零一蛙之王”;且具有滋补强身、清心润肺、健肝胃、补虚损,以及解热毒、治疳疾等功效,又有“山珍”之称铜仁市江口县位于武陵山腹地,境内有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拥有丰富的野生棘胸蛙资源从11013年开始,铜仁市江口县就有农户从事棘胸蛙的人工驯养,近年来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但也存在养殖成本高、烂皮病易发、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长岗岭村石蛙养殖场从2022年开始,探索棘胸蛙的驯养与繁育,攻克了棘胸蛙人工繁育的全部技术难关,创新形成了蝇蛆生产技术,并联合几个养殖场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棘胸蛙养殖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将有关经验和思考向从事棘胸蛙研究、养殖和管理的同仁们作简要介绍 一、长岗岭村石蛙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基本情况 长岗岭村石蛙养殖场位于江口县闵孝镇长岗岭村,于2022年8月开始喂养最初种蛙87只(最大的10只体重250g左右,其余101~200g),2022年产卵约4000粒,孵出小蛙3000余只,过冬实验损失2000余只,烂皮病损失近1010只,目前尚存400只,均已长成400g以上商品蛙。
2022年产卵8000粒,孵出小蛙6000余只,水位调节实验损失4000只,烂皮病损失1500只,目前尚存500多只2022年探索蝇蛆养殖技术,并寻找烂皮病防治办法目前,完全掌握了黄粉虫、红蚯蚓、蝇蛆养殖技术和烂皮病有效防治办法到2022年底,联合了5家养殖场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年产商品蛙6万只 二、棘胸蛙养殖的几个关键问题 1.棘胸蛙养殖发展前景如何?与养殖大鲵和鲟鱼相比有何优势?野生棘胸蛙生长于山涧溪流之间,被美食家称为“一百零一蛙之王”目前,棘胸蛙在国内、国际市场上都非常畅销,货源远远没有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市场潜力不可限量由于需求量大,很多地方还存在“明养暗盗”的现象,野生资源逐渐枯竭铜仁市的池边价在160元/kg左右,一直没有出现过“泡沫价格”,随着铜仁“梵净山珍•健康养生”公共区域品牌知名度越来越高,以及环梵净山旅游业越来越发达,价格超过两一百零一元每公斤也是极有可能的此外,由于棘胸蛙要2~3年才可上市,养殖难度大,整体供不应求的市场局面在短期内不会改变与鲟鱼相比,棘胸蛙价格更高,与大鲵价格相当养殖鲟鱼及大鲵都需要大量冷水资源,且占地面积较大,投入成本高,养殖棘胸蛙需要冷水资源相对较少,投入相对更低。
而且,鲟鱼与大鲵在国内都具规模的供货基地,养殖技术成熟,市场趋于饱和,棘胸蛙尚属起步阶段,大有可为2.发展棘胸蛙养殖需要哪些条件?需要4个基本条件一是无污染的泉区域渔业水溪流大河水、农田水、加漂白粉的自来水不可用要求水质要好,冬暖夏凉,水流量要稳定二是有集中的便于建场的土地一般而言,至少要能修建20m2的养殖池20个,黄粉虫养殖室1间,蝇蛆养殖场地1处(最少12个2m2池子),肥料堆放场1处(临时性的,至少30m2)三是有成熟可靠的技术指导棘胸蛙养殖是特种水产品养殖中技术难度较大的一类,成功与失败、效益的高低,关键在技术水位的深浅、水量的多少、水流速的缓急都很讲究四是要有保障养殖场正常运转的资金活体昆虫饲料的生产,需要购买原料,包括鸡粪、猪粪、牛粪、麦麸、豆粕、酒糟等,都得源源不断地投入修建养殖池和供排水设施都要一定的资金如果仅从事商品蛙养殖,苗种的选购也是不小的开支3.棘胸蛙养殖有哪些关键技术环节?一是驯养、选种和配对;二是采卵孵化;三是蝌蚪喂养管理;四是小蛙分离、训导及采食;五是蝌蚪、小蛙和种蛙冬眠;六是商品蛙高密度喂养管理;七是防逃、防敌和防病4.棘胸蛙养殖各阶段饲料成本怎样?饲料成本没有绝对数据,但六年多掌握的基本数据可供参考,按每公斤商品蛙8个计算,饲料成本为:蝌蚪期3个月0.5元;小蛙期8个月,活体昆虫饲料250g,按黄粉虫计算5元,按蝇蛆计算2元;中蛙期8个月,活体昆虫饲料500g,喂黄粉虫10元,喂蝇蛆4元;成蛙期8个月,活体昆虫饲料1kg,喂黄粉虫20元,喂蝇蛆6元。
从蝌蚪到商品蛙,每500g蛙消耗饲料成本为:喂黄粉虫0.5元+5元+10元+20元=35.5元;喂蝇蛆0.5元+2元+4元+6元=12.5元人工成本因地而异,但就饲料成本而言,喂蝇蛆要比喂黄粉虫节约46元/kg5.如何提高棘胸蛙养殖的经济效益?一是降低成本,包括降低养殖成本和防病防害棘胸蛙投喂活体昆虫饲料的比例是稳定的,投喂蝇蛆要比投喂黄粉虫成本低得多生产活体昆虫饲料的原料成本也可以通过优化而大幅降低高效利用养殖面积和用水也是降低成本的关键环节根据长岗岭村石蛙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经验,养殖过程中的烂皮病与红腿病防治尤为重要二是减少销售中间环节铜仁近些年的棘胸蛙销售主要是依靠贩子,增加了销售成本若能自主销售,建立自己稳定的销售渠道,做到产出与消费终端直接对接,则可提高收益三是做好产品的流通和深加工全国的棘胸蛙精深加工产品都寥寥无几,若铜仁市致力于做大做强棘胸蛙产业,则需加大投入、抢占先机,提高产品附加值四是打造自主品牌,形成特色优势就铜仁地区而言,加快“梵净山珍•健康养生”品牌打造,彰显铜仁生态优势,提高梵净山棘胸蛙知名度,无疑会刺激棘胸蛙销量和价格的提升 三、铜仁棘胸蛙养殖产业面临的障碍 到目前为止,棘胸蛙养殖在铜仁甚至贵州省都没有大面积推开,发展的障碍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认识落入误区棘胸蛙养殖是特种动物驯养中比较难的,一般人对困难的估计不足,都认为棘胸蛙生存繁殖与青蛙和癞蛤蟆差不多,但其实相差甚远有的人认为只要仿野生放养,让它在野外自由觅食繁衍,按时收捕就行了这样做理论上可行,但产值太低还有的人认为只要做起来了,政府必定会大力支持这种人忘记了经营者的主体责任,从而失去了创业者的积极性,失败是预料之中另有少数养殖户认为,只要坚持做下去,总有一天会养成这种人精神可贵,但如果不改变思路,十年也难有成效二是发展路子走错了铜仁以前的养殖户几乎是在没有任何技术援助的情况下,就开始盲目建池繁育养殖但真正从事养殖之后才知道困难多多,每一道技术难关都是一堵难以越过的高墙可以说,大多数养殖户前期建的池子都不适合棘胸蛙的生存和繁育盲目投资导致失败大多养殖户也是各自为阵,在技术和销售环节上交流甚少三是负面宣传影响大二十多年来,从事棘胸蛙养殖的人员有领导干部、水产技术人员、地方敢于探索的农户,甚至还有资金雄厚的房地产开发商和收购贩子,这些人都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技术难关,留下了沉痛的教训而他们的教训和结论很有权威性和代表性,负面的宣传使很多有志之士望而却步四是条件不具备棘胸蛙养殖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四个条件:水源、地盘、资金、人员(懂技术又有责任心的)。
四者缺一不可,人员是核心和关键解决活体昆虫饲料,是大规模养殖的首要条件黄粉虫、红蚯蚓、蝇蛆的生产技术,在全国也是最近十年才在部分地区推广不掌握蝇蛆和黄粉虫的养殖技术,是难以做到大规模养殖棘胸蛙的四、做强铜仁棘胸蛙养殖产业的建议一是转变发展模式过去的养殖户,都是单打独斗,缺乏学习沟通,没有形成合力每一户都是由养种蛙开始摸索,都是小而全,效益不佳自繁自养需要专门的池子,最低不能少于12个适合产卵、孵化的水池繁殖小蛙的技术含量较高,只有具备养殖成蛙的经验后,在技术人员精心指导下,才有可能掌握育苗技术因此,建议新养殖户先试养商品蛙并学习养殖技术,两年初步见到效益后,再学习育苗技术另外,根据长岗岭村石蛙养殖专业合作社经验,养殖户之间抱团发展,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抵御养殖和市场风险,是条不错的路子二是强化养殖技术服务棘胸蛙养殖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蝌蚪吃的是植物型饲料,供应的难度不大变态后的小蛙要吃活体昆虫饲料,供应比较困难,活体昆虫饲料的生产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棘胸蛙养殖的效益,决定因素是管理者的素质和技术掌握程度,其次才是水质和水量,土地面积宽窄和收益并不成因果关系此外,棘胸蛙养殖的周期较长,自繁自养一般五年见效。
若能分离苗种繁育和成蛙养殖两个环节,针对性加强技术服务,则见效时间会大大缩短三是政府理性介入棘胸蛙养殖值得推广和扶持,政府应成立专门机构,认真听取群众和行家的意见,严格遵循市场规律,防止冲动瞎指挥推进工作做到种苗繁育统一、商品蛙培育技术指导统一、产品收购加工统一、商品营销推介统一“四统一”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到棘胸蛙的养殖难度和二十多年留下的沉痛教训,推广要做到实事求是,不夸大效益,也不掩盖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危险,如实告知养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坚持发展一家就成功一家四是把环保问题摆在重要位置棘胸蛙生活的地方,必定生态条件十分优越大规模、高密度的集约化发展所产生的污染,一定不能轻视政府和养殖户都要有应对之策棘胸蛙的排泄物和活体昆虫养殖的废料,建造蛙池所产生的垃圾都要事先想好处理办法利用山泉,也要保护好山泉,才是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金钥匙” 作者:吴宗凡 贺 兵 阙有清 周 章 张应平 单位:1.贵州省铜仁市渔业技术推广站 2.长岗岭村石蛙养殖专业合作社 第9页 共9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