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知识: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doc
22页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通过感觉,我们从内外环境中获取信息,通过知觉,我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于从环境中输入的信息加以整合和识别,使杂乱无章的刺激具有了意义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本章,要求理解感觉和知觉的基本概念,感觉和知觉的关系了解视觉系统和听觉系统的基本构造,以及视觉听觉产生的机制理解社会知觉与一般知觉的异同,了解社会知觉的特殊性和基本规律本章重点:1.感觉和知觉的概念2.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3.视觉、听觉的机制本章难点:1.感觉、知觉的过程2.社会知觉的过程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感觉概述 一、感觉的一般概念二、感觉的生理机制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第二节 视觉一、视觉刺激二、基本的视觉现象三、视觉的机制第三节 听觉一、听觉剌激二、基本的听觉现象三、听觉的机制第四节 知觉-感觉的整合一、知觉的一般概念二、知觉的特性三、知觉的种类第五节 社会知觉一、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二、社会认知的过程三、考核知识点(一)感觉的基本概念(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三)基本的视觉现像和机制(四)基本的听觉现像和机制(五)知觉的一般概念(六)知觉的特性和机制(七)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 (八)社会认知的过程四、考核要求(一)感觉概述识记:感觉的基本概念领会: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二)视觉系统识记:视觉适应,颜色的特性领会:视觉产生的机制,色觉理论(三)听觉系统领会:听觉产生的机制,基本的听觉现像(三)知觉--感觉的整合识记:知觉的概念,知觉的特性领会:知觉的机制简单应用:感觉的整合--知觉的形成(四)社会知觉识记: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社会知觉的特性领会:社会知觉的基本过程 第一节感觉概述一、感觉的一艘概念 感觉是人们从外部世界,同时也可以从身体内部获取信息的第一步。
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例如眼睛将光剌激转换成神经冲动,耳朵将声音剌激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入到大脑的不同部位,就引起不同的感觉 人类感觉根据它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三类:远距离感觉、近距离感觉和内部感觉远距离感觉包括视觉和听觉,它们提供位于身体以外具有一定距离处的事物的信息,对于人类的生存有重要意义,在各种感觉中得到最好的发展近距离感觉提供位于身体表面或接近身体的有关信息,包括味觉、嗅觉和皮肤觉皮肤觉又可细分为触觉、温度觉和痛觉内部感觉的信息来自身体内部,机体觉告诉我们内部各器官所处状态,如饥、渴、胃痛等;肌动觉感受身体运动与肌肉和关节的位置;平衡觉由位于内耳的感受器传达关于身体平衡和旋转的信息本章中重点阐述与视觉和听觉有关的内容二、感觉的生理机制 感觉是通过觉察声、光、热、气味等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去收集外界的信息,眼睛看光线、耳朵听声音等,任何感觉的作用都在于收集信息并提供给大脑去进行进一步的加工不同感觉虽然收集的信息不同,产生它的机构不同,但作为一个加工系统,它的活动基本上包括以下三个环节产生感觉的第一步是收集信息。
感觉活动的第二步是转换,即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这是产生感觉的关键环节,其机构称感受器(receptor)不同感受器上的神经细胞是专门化的,它们只对某一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发生反应感觉活动的第三步是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并在复杂的神经网络的传递过程中,对传人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最后,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区域,被加工为人们所体验到的具有各种不同性质和强度的感觉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一)感受性 感觉总是由外界物理量引起的,物理量的存在以及它的变化是感觉产生和发生变化的重要条件研究物理量和心理量之间的关系的科学称为心理物理学,是早期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所提出的一些规律,至今仍在实践领域中起很大作用 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用感受性的大小来说明的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不同的人对剌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感觉阈限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剌激存在或剌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阈限又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二)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指最小可觉察的剌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
感觉阈限越低,感受性越高不同的人感觉能力不同,即感受性有很大差异,实践证明它能通过训练而改变 绝对阈限是有50%机会被觉察的最小刺激量下表显示了早期心理物理学家研究总结得出的一般人的各种感觉的绝对感觉阈限表3.1 人类各种感觉的绝对感觉阈限视觉30英里以外的一烛光听觉安静环境中20英尺以外的手表滴答声味觉两加仑水中的一匙白糖嗅觉弥散于6个房间中的一滴香水触觉从一厘米距离落到你脸上一个苍蝇的翅膀(三)差别感觉阈限 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它在生活实践中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实践锻炼而提高那种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越高的人,引起差别感觉所需要的刺激差别越小,即差别感觉阈限越低 研究发现,为了辨别一个剌激出现了差异,所需差异大小与该剌激本身的大小有关描述觉察刺激的微弱变化所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之间的关系的规律,由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称韦伯定律(Weber's law)韦伯定律指出,在一个剌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剌激变化量与原有剌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这个固定比例对不同感觉是不同的,用K表示,通常称为韦伯常数或韦伯比率(见表3.2)。
表3.2 不同感觉的差别感觉阈限感觉K(韦伯分数)音高0.003亮度0.017重量0.020响度0.100皮肤压觉0.140咸味0.200 表3.2显示不同感觉的韦伯常数,K值越小,表示该种感觉对差异越敏感差别感觉阈限是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之间的一个固定比例关系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称最小可觉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简称jnd每个人的最小可觉差不等,它可以因训练或其他条件而改变 1860,年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Gustav Fechner)对韦伯定律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出它也可用于了解人们对刺激量的心理经验,即知觉大小费希纳指出,由于jnd是对刺激量的一个最小变化的觉察量,那么就可以用它作为测量知觉经验变化的单位当剌激量越大时,产生一个jnd所需要的变化量越大,也可以解释为在物理量不断增加时,心理量的变化逐渐减慢说明在物理量增大时,为了感知到同样的差异,需要更大的刺激变化,这一规律称为费希纳定律(Fechner's law)严格地讲费希纳定律是:由剌激引起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见图3.1该图的X轴代表刺激强度,Y轴代表知觉强度。
图3.1费希纳定律在视觉上的应用图中A与B的差异在剌激差异量上与BC之间不等,但引起的心理经验相等,都是两个最小可察觉差异用数学的说法是:当知觉经验以算术级数(1-2-3)增长时,刺激能量以几何级数(1-4-9)增长,知觉经验与剌激强度之间在数量上是一种对数关系第二节视觉一、视觉刺激 人类视觉剌激是电磁辐射的一部分,称可见光(visible light).其波长在将近400至750毫微米之间自然界中不同的动物各有适合其生存条件的不同视觉系统人的视觉虽然在某些方面似乎不如动物敏锐,但是人眼是一个非常完善的视觉机构,它能够看近处和看远处,在亮光下和在昏暗处米看东西,适应各种环境,并且更重要的是,人的眼睛有完美的色觉,使人能够欣赏到色彩缤纷的美好世界图3.2显示可见光谱与电磁波的关系 图3.2光谱与电磁波二、基本的视觉现象(一) 视觉适应 适应指的是在剌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是提高感受性,也可以是降低感受性视觉的适应现象最常见的有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明适应又称光适应由暗处到光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
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明适应从亮处到暗处,人眼开始看不见周围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区分出物体,人眼这种感受性逐渐增高的过程叫暗适应二) 色觉 在一定强度下,一种波长的光引起一种特定的颜色感觉但眼睛很少接受到的是单一波长的纯光例如,日光是由各种波长的光波混合而成 颜色感觉具有三种属性:色调、饱和度和亮度 色调是颜色的基本特征或表现,如红色、绿色,它由混合光中起主导作用的波长所决定在产生白、灰、黑系列的混合光中,由于没有起主导作用的波长,一般认为它们不具色调,称它们为无彩色或中和色各种彩色依据它在心理上的相似程度排列,可构成一个环形,称色环,见图3.3在色环上,凡相邻两种不同波长的色光相混合,都会产生位于两者中间的另外一种颜色例如红与黄相混合会出现橙色 饱和度与光的强度有关在一个颜色中,起主导作用的波长越强,表现出色调越纯,也就是该颜色的饱和度越大 亮度指构成该颜色的全部光波的总强度白色亮度最大,当其亮度减弱时,表现出一系列灰色,最终达到全部黑暗时,视觉消失图3.3 色环三、视觉的机制(一) 眼睛1.眼睛的构造 眼睛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完善的视觉结构。
光波传到眼部首先要经过一些辅助组织的调节,才能投射到眼球底部的视网膜上成像眼球最外部是一个透明的保护层,叫做角膜,光线通过它进入到位于它后面由虹膜环绕的瞳孔瞳孔随光线的强弱调节其大小,使适量的光线进入眼球瞳孔后方是水晶体,再经过眼部肌肉调节水晶体的曲度变化,适量的光线就能恰好聚焦在眼球后部的视网膜上成像了(见图3.4)图3.4 眼睛的主要构造2.网膜上的感光细胞 光能向神经活动的转换在网膜上实现,网膜是真正的感光机构网膜由多层神经细胞组成,最主要的是两种感光细胞--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在光的刺激作用下,它们通过所含化学物质的变化传递着视觉信息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不仅形状不同,它们的功能和在网膜上的位置分布也不相同棒体细胞只对光的强度起反应,对微弱光线敏感,但不能分辨颜色;锥体细胞则可以专门反应光的波长(也就是颜色),但对光的强度反应很差,因此在光亮条件下,锥体细胞使人能够细微地分辨颜色,在人类视觉中最为活跃,而在光线微弱时就不起作用了 感光细胞在网膜上的分布:锥体细胞集中于网膜中心,称作中央窝或黄斑(fovea)的一点上离开黄斑向网膜边缘扩展,锥体细胞逐渐减少,棒体细胞逐渐增加。
这就造成了假若在昏暗条件下要看一个细小的物体,余视比正视效果更好 视觉适应的产生正是不同感光细胞起作用的结果暗适应包含两种基本过程:瞌孔大小的变化及视网膜感光化学物质的变化从光亮到黑暗的过程中,瞠孔直径可由2毫米扩大到8毫米,使进入眼球的光线增加10~20倍,但暗适应的主要机制是视网膜的感光物质--视紫红质的恢复人眼接受光线后,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内的一种光化学物质--视黄醛完全脱离视蛋白,发生漂白过程;当光线停止作用后,视黄醛与视蛋白重新结合,产生还原进程由于漂白过程而产生明适应,由于还原过程。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