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商周考古:第2章二里头文化.pptx
190页第二章 二里头文化,第一节 文化命名、分期与年代第二节 王都与城邑第三节 文化分布与区域类型第四节 礼制与信仰,第五节 生产与经济第六节 文化成分与形成机制第七节 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关系附:关于东下冯文化,第一节 文化命名、分期与年代,1953年,登封玉村遗址1956年,郑州洛达庙遗址,洛达庙类型文化1957年,郑州董砦遗址该文化层被二里冈期商文化层叠压1958年,洛阳东干沟遗址该文化灰坑打破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灰坑1959年,徐旭生,偃师二里头遗址1962年,夏鼐,二里头类型文化1977年,夏鼐,正式命名“二里头文化”,徐旭生寻找“夏墟” 发现二里头遗址,徐旭生(18881976)河南唐河人,著名历史学家留学法国巴黎大学(1913-19),曾任北京大学教务长(1926),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团长(1927),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校长(193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一级研究员代表作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分期与年代,1.分期框架的确立1959年分为早、中、晚三期;1972年确定为一、二、三、四期郑光提出的二里头第五期,约当二里冈下层新砦期”是否归入二里头文化存在较大争议2.测年范围的变化1983年以前,测年范围为公元前1900前1500年断代工程,测年范围为公元前1880前1521年2007年,二里头第一期年代约为公元前1735前1705年,第四期年代约为公元前1565前1530年,陶器特征,1、陶器以夹砂灰陶为主,泥质灰陶次之,有部分黑陶、白陶与少量褐陶、红陶。
2、纹饰主要有篮纹、绳纹、方格纹、附加堆纹、花边装饰、弦纹、划纹、印纹、浅刻花纹等陶器纹饰,二里头文化一、二期纹饰,二里头文化三、四期纹饰,3、典型陶器种类,炊器以夹砂深腹罐、圆腹罐、扁三角足鼎为主,还有部分单耳或双耳罐、桂叶孔盆形甑等,鬲、甗很少见盛贮器以三足盘、深腹和浅腹盆、高柄豆、刻槽盆、大口尊、瓮、器盖等较常见,还有少量贯耳壶、敞口碗、单耳杯等酒器有爵、觚、盉等夹砂深腹罐、圆腹罐,扁三角足鼎,甑、刻槽盆,高柄豆、三足盘,爵、觚、盉、鬶,鼓形壶、鸭形壶,堆塑蛇纹透底器,鱼蛇纹大盆,斗笠状白陶器,陶器总体演变特征,1、陶质方面,早期虽以灰陶为主,但泥质磨光黑陶仍占一定比例,晚期灰陶比例更大2、纹饰方面,早期以篮纹或细绳纹为主,另外还有一些方格纹晚期以中粗绳纹为主,极少见篮纹和方格纹3、器形方面,早期折沿小平底器物较常见,晚期卷沿圜底器很流行磨光黑陶、篮纹、方格纹是许多地区龙山时代遗存中非常流行的因素,到二里头文化阶段开始普遍减少,而灰陶、绳纹成为广大地区最为流行的因素,这一趋势可称之为非龙山化过程典型器物演变图,中口深腹罐由折沿、弧腹、平底到卷沿、鼓腹、圜底圆腹罐由高领瘦腹到矮领圆腹,花边口沿作风由多渐少。
盆形鼎口径与腹径的比值渐大,腹由深变浅典型器物演变图,甑、盆均由外侈沿到平沿再到窄沿下斜,鸡冠耳逐渐退化至消失三足盘由深腹到浅腹,足由瓦状到舌状豆腹壁由折棱明显而渐趋弧壁盉由尖顶而圆顶,顶与腹之间由分界不明显到逐渐出现转折觚由瘦高到粗矮典型器物演变图,爵腹由细瘦渐趋粗肥,流尾由短而长器盖的腹壁由折棱明显而渐趋弧壁大口尊由口径小于肩径到口径等于或稍大于肩径第二节 王都与城邑,一、偃师二里头遗址二、郑州大师姑城址三、新郑望京楼二里头文化城址四、平顶山蒲城店二里头文化城址,一、偃师二里头遗址,遗址位于洛阳平原东部,北依邙山,南望嵩岳,坐东西要冲,扼南北通衢,具有优越的地理环境伊洛河流域的景观生态系统具有多重的过渡性特征和生态适宜性,具有很强的环境承载力,从而成为早期王朝建国立都的理想境地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东都城,二里头遗址发掘历程,1959年秋至1960年,了解以陶器为核心的文化面貌,初步建立分期框架1961年秋至1978年,主要发掘1、2号宫殿基址,确认在2号宫殿基址下存在二里头文化二期的大面积夯土遗存1980年至1997年,发掘铸铜作坊遗址、中小型房址、与祭祀、制骨、制陶有关的遗存和墓葬等。
1999年秋至今,为解决遗址的结构、布局问题,展开全面的钻探与发掘全面勘探,重点发掘,1999年以来的重要考古收获,1、勘定了二里头遗址的范围沟状堆积,中心区,一般居住活动区2、初步探明宫殿区周围的道路系统东侧大道近700米,南、北侧大道均逾300米、间距约400米,合围面积逾12万平方米3、二期大型夯土基址面貌逐渐清晰3、5号基址;木结构排水暗渠;贵族墓;铸铜作坊;绿松石器作坊;围墙4、全面揭露了三期宫城布局道内筑墙;宫城; 1、 2、4、7、8、9号兴建5、首次发现始建于二里头四期的大型建筑6、10、11号兴建,二里头遗址范围平面图,东西最长约2400米,南北最宽约1900米,现存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伊洛河故道,二里头遗址功能分区,一般居住活动区,中心区,(一)二里头宫殿区,宫殿区系由4条垂直相交的大路合围而成,晚期筑有宫城 宫殿区内已发现大型夯土建筑基址10余座和部分贵族墓葬二里头二期宫室建筑基址,3号基址系一座(或一组)已探明南北长逾150、东西宽约50米,主体部分至少由三重庭院组成的大型复合式建筑(局部为二号基址所叠压)二里头遗址02M3随葬铜铃、绿松石龙形器与海贝串饰,二里头三期宫城平面图,宫城城墙沿四条大路内侧修筑,东、西墙的复原长度分别约378、359米,南、北墙的复原长度分别约295、292米,面积约10.8万平方米。
分段版筑法示意图,其绳则直,缩版以载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诗大雅绵,N,8号基址,宫城西墙,1号基址,宫城南墙,7号基址,9号基址,2号墙,宫城西南部的建筑群,4号基址与宮城东垣,4号基址,7号基址:宫城南大门?,二里头四期宫室建筑基址,6号基址位于宫城东部2号基址以北,面积达2500平方米,是一处复合式的大型庭院建筑10号基址位于宫城与围垣作坊区之间的大路东部,为一长方形中型夯土建筑11号基址位于6号基址以西,其面积尚待确认二里头宫殿区布局演变过程示意,采自许宏、刘莉论文,文物2008年第1期第45页,宫室建筑的总体布局,三期的1号与7号基址、2号与4号基址二者之间既相对独立,又拥有同一纵向中轴线,构成了两组大型建筑基址群与二期的3号基址相比,早晚两个时期的建筑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即由一体化的多重院落布局演变为多个单体建筑纵向排列同时,早晚期的建筑基址又基本上保持着统一的建筑方向(朝向均偏东南)和规划轴线宫城城墙建成后,其外仍为大道,早晚期大道的外缘也大体一致,由此说明宫殿区尽管在晚期筑以围墙,其内的建筑格局大变,但宫殿区的总体规划和范围却未发生大的变化二)贵族聚居区,位于宫城周围。
目前已发现的40余处中小型夯土建筑基址多发现于这一区域,尤以宫城以东和东北一带最为集中中型墓葬与中小型夯土建筑基址的分布大体一致二里头遗址贵族墓葬,(三)手工业作坊区,主要位于宫城以南,可能有围墙环绕铸铜作坊区面积约1万平方米以上,北距宫城南墙200余米在此作坊区南部发现壕沟1条,宽约16米,深约3米,已知长度超过100米绿松石作坊靠近宫城东南角,发现大量绿松石石料、废品及半成品年代可晚至二里头四期偏晚四)祭祀遗存区,有圆形地面式建筑和长方形半地穴式建筑及附属于这些建筑的墓葬,东西绵延约二、三百米其中包括与宗教祭祀有关的坛、墠类建筑所谓墠是指一些未发现柱洞的浅穴式建筑,其内有层层踩踏面或烧土面,有些里面还埋有排列整齐的贵族墓二里头87F8祭坛遗迹,直径8.59米坛面中心有一土墩,其外又有两圈土墩,土墩皆系在坛面上挖圆坑并填充不同于坛体本身的土而成坛边有一中型墓葬,随葬2件铜爵,并有漆器和陶礼器二里头的“中国之最”,最早的城市干道网 最早的宫城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铜器铸造作坊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最早的青铜礼器群最早的青铜兵器最早的双轮车这里是公元前二千纪前半叶最大的聚落 最早的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二里头遗址发掘的重要学术意义,二里头遗址地处古代文献记载的夏王朝的中心区域,以其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的年代也大体在夏王朝的纪年范围内。
因此,二里头遗址理所当然地成为探索夏都、夏文化与夏商王朝分界的关键性遗址,很可能是夏代中晚期的国都(斟鄩)二里头遗址拥有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宫室建筑群和宫城遗存、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和最早的青铜冶铸作坊,它是当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聚落,也是迄今为止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国都城遗址,高度发达的文化内涵和大范围、跨地域的文化吸收与辐射形成辐辏之势,使以其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核心文化二、郑州大师姑遗址,位于郑州市西北郊,荥阳市广武镇大师姑村南地,北距黄河、西南距荥阳市区均为13公里发现于2002年,大师姑遗址航拍图,索河,大师姑城址发掘现场,大师姑城址布局,城址由城垣和壕沟组成,整体呈东西长、南北窄的扁长方形,除北壕西段呈东北西南走向外,其余部分基本为近东西或近南北走向,总面积约51万平方米 已发现南墙西段长480米,西墙北段长80米,北墙西段长220米,其他地段暂未发现已发现南墙西段长480米,西墙北段长80米,北墙西段长220米,其他地段暂未发现已发现南墙西段长480米,西墙北段长80米,北墙西段长220米,其他地段暂未发现已发现南墙西段长480米,西墙北段长80米,北墙西段长220米,其他地段暂未发现。
东壕长620米,北壕长980米,西壕复原长度为300米,南壕复原长度为950米已发现南墙西段长480米,西墙北段长80米,北墙西段长220米,其他地段暂未发现已发现南墙西段长480米,西墙北段长80米,北墙西段长220米,其他地段暂未发现东壕长620米,北壕长980米,西壕复原长度为300米,南壕复原长度为950米东壕长620米,北壕长980米,西壕复原长度为300米,南壕复原长度为950米大师姑城址时代与性质,城内发现有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地面式建筑与墓葬等遗迹该城始建于二里头文化二期偏晚,废弃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和二里岗下层偏早阶段之间一、是夏王朝设置在东境的军事重镇袁广阔)二、是夏人某一与国的都城王文华,韦或顾;王世之,昆吾),三、新郑望京楼二里头文化城址,该遗址发现内外相套的两座方形城址,二里头文化城址在外,二里冈文化城址在内,总面积168万平方米城址已确定东墙及东北、东南转角,东墙长625米,墙外有宽约11米的护城河始建于二里头文化二期,废弃于二里冈文化城址始建之时一般认为是夏王朝某一方国的都邑(昆吾、葛国)或军事重镇望京楼考古现场,望京楼出土文物,望京楼“双城”记,赵昱,2014,望京楼历史环境复原,赵昱,2014,四、平顶山蒲城店二里头文化城址,蒲城店遗址位于河南平顶山市区以东约9公里的东高皇乡蒲城店村北,现存面积约18万平方米。
该遗址发现龙山和二里头文化时期两座城址蒲城店二里头文化城址布局、年代与性质,城址略呈东西向长方形,长约260、宽204米,面积约5.2万平方米城墙外有城壕环绕,宽9米多,深3米以上城内发现房址分布集中,排列有序,大多是多间相连,基本东西成排,属于专门规划的聚居区,并且可能有夯土墙作为界限城址的使用时间主要在二里头文化一期很可能是当时夏王朝设置在南方边缘地带的军事重镇蒲城店二里头文化房址与遗物,第三节 文化分布与区域类型,一、文化分布二、区域类型,一、文化分布,中心分布区是河南中西部的郑洛地区二、三期之交开始向外扩展,东到商丘西部,西至陕西华县,南抵大别山一线,西南可达南阳一带,东北隔沁水下游与下七垣文化分野二、区域类型,新划分的区域类型,二里头类型是原生型,其他四个类型是受二里头类型影响而产生的,是次生类型第四节 礼制与信仰,一、宫室建筑二、墓葬特征三、祭祀遗存四、礼乐器物,一、宫室建筑,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世本 作篇:尧使禹作宫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