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题:创新案例教学设计《延安,我把你追寻》.doc
8页学科语文年级四年级单元第七单元课题延安,我把你追寻执教人吴幸花教材中创新素养培养点1.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2. 理解诗中的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延河叮咚的流水、枣园梨花的清香、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杨家岭讲话的会场”等具体事物的含义创新素养培养目标1. 通过了解诗中所说的“延河叮咚的流水、枣园梨花的清香、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杨家岭讲话的会场”等具体事物的含义,培养学生分析、想象能力,搜集整合资料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难点:理解诗中的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延河叮咚的流水、枣园梨花的清香、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杨家岭讲话的会场”等具体事物的含义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等内容朝阳小学创新素养教育探索与实践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实施(创新素养设计环节用红色笔标注)创新素养培养设计思路一、 谈话导入二、初读课文,理解词语,整体感知三、品读感知四、总结扩展1.教师谈话: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
回忆那峥嵘岁月,我们忘不了延安,忘不了那激励我们的延安精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步伐,走进延安,去感知那如火的战斗岁月 (课件出示图片:延安窑洞、梨园、南泥湾开荒、毛泽东杨家岭讲话也可出示相关视频课件)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借助课本上的注音认识生字,读准字音用着重号画出诗的韵脚,并说说全诗押的是什么韵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全诗押的是ɑng韵,韵脚是:光、阳、香、场、琅、炕、响、梁、煌、翔、想、光、阳3.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追寻延安精神)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课件出示:翩翩归来:轻快地来临昔日:往日满目琳琅: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明媚:(景物)鲜明可爱3.学生自由读全诗,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1)学生认真朗读,指名学生尝试划分诗歌层次课件出示:第一部分(第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二部分(第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三部分(第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2)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一)、学习第3~4小节1.自由读第一部分。
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枣园、延河、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作者用什么手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引导学生说出诗人实际上是在追寻延安精神,那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诗人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2.教师补充课件出示:南泥湾开荒: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的封锁和边区的灾荒,给边区带来极大的经济困难南泥湾在延安的东南,距延安约45公里这里虽然人烟稀少,满目荒凉,但土地肥沃,水源丰富,适于耕种1940年秋,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杨家岭讲话: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杨家岭发表,使延安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源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号召下,延安鲁艺及文化界走出去、下基层,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3.小组交流,师生汇报: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诗歌的第1小节用了两个比喻来描写这种追寻,点明了追寻延安精神的必要性第2小节用最有代表性的几个事物来描写延安流水”,暗含代代相传的意思;追寻枣园,就是紧跟党中央;追寻南泥湾,就是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追寻杨家岭,就是遵照党的指示,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建设美好的明天。
这里反复用“追寻”一词,是告诉我们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4.在理解了诗句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在朗读“翩翩归来、茁壮成长”两个词语时,语速放缓,第2小节中四个“追寻你”,在朗读时前三个语速逐步加快,声调逐步上扬,到最后一个时,可以放缓二)、学习第3~4小节1.学生自读自学第3~4两节,思考并分组讨论以下问题:课件出示:1.“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句话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者丢不掉的是什么?2.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需要发扬延安精神?2.学生自由阅读,画出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的句子,教师讲解点拨:“一排排”“一件件”说明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毫不犹豫”是非常坚决的意思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有:“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手法描写了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
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3.有感情地朗读,加强理解朗读时,第3小节中“永远告别”与“忘不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4小节中“毫不犹豫地丢掉”与“不能丢”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几个短语需要重读,语速放慢诗的第3、4两节写我们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三)、品读第5~6小节1.指名朗读这两节诗,边读边想: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样?请学生画出有关句子2.学生读句子: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思想,便不能去创造美好的未来正因为延安精神如此重要,所以我们才要继续追寻延安精神,发扬延安精神3.教师小结:诗的第5~6小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性第5小节主要从反面说,即: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好像没有了灵魂,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第6小节主要从正面说,即: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开头一句“啊!延安,我把你追寻”点了题目接下去的三句,每句都有两个“追寻”,后面一个“追寻”是对前面一个“追寻”的进一步说明追寻延安,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4.指导学生朗读:要注意“煌、翔”是后鼻音。
朗读时要释放出情感,把追寻延安精神的急迫心情读出来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延安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延安精神指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2.联系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谈一谈我们小学生应该怎样发扬延安精神导入新课使用激情的语言,丰富的图片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通过欣赏比喻句,指导朗读,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动嘴读一读,动手画一画,动脑评一评,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两节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能力联系实际,谈谈延安精神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作业设计(可附页)推荐读一读《回延安 》板书设计创新素养培养教学反思一、多种形式让学生感知并思考教师在引导学生从初读进入细读的过程中,应该采取多种形式,突破难点可以饱蘸着情感,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可以通过课件的图片展示,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为什么“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从而将学生的思维由单纯的看图引申到深层次的思考。
二、由扶到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本诗中有很多形式相同的句式,如“追寻你……”“像……”,学习这些句式时可以采用由扶到放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小组汇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把解答第一个问题“追寻什么”作为“扶”的重点,恰当地运用课件化解难点,让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通过图片的形式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同时学生对“延安精神”也有了深切的体会在学生基本弄清第一个问题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就可以采用“放”的方式,然后按照学习前一部分的方法自主学习。





